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_万隆会议论文

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_万隆会议论文

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万隆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中国论文,会议召开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为数众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新思想,即苏、 美为第一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为第三世界,介于两者之间的为第二世界。这种划分强调了反“两霸”的思想,针对性很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人们习惯称第三世界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则是更多地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要潮流的当今世界,称这些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更有时代意义,也更符合它们的状况和发展水平。

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解决全球性问题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目前进行的反恐行动、反毒品犯罪、环境保护、反走私偷运和反非法移民等问题,都是涉及全球的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参与。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进行了大规模的反恐行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支持,对反恐行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联合自强的势头不断增强。如2003年9月在坎昆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五届部长会议上,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取消补贴、开放市场,而自己则对农产品实行“国内支持、出口补贴”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最后会议无果而终。在这场斗争中,七十七国集团、非洲联盟、最不发达国家组成联盟,多米尼加、肯尼亚、斯里兰卡等33个国家组成另一联盟,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二十一国集团(土耳其加入后成为二十二国集团),3股力量一起行动,挫败了发达国家的企图,显示了联合起来的力量。

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单极和多极之争实际是权利之争、利益之争。美国官方人士和西方一些学者在谈到单极、多极时提出,既然众多国家聚在一起做不出决定,还不如由一家来决定。这自是一家之言,很难找到国际法和理论上的支持。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参与解决国际事务、决策民主化的呼声一直很高,即国际事务应当由各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解决,不能一家说了算。这种要求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虽然现在发展中国家尚无力阻止霸权肆虐,但它们的声音至少对那些搞强权政治者是一种牵制,使其不得不有所顾忌。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尽管现在美、欧、日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得不到改善和发展,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曾指出,“全球经济的未来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富裕国家需要依靠相对贫困国家的购买力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2.2%,欧元区增长1.1%,东亚(日本除外)增长6.3%,中国经济增长约8.5%。2004年,亚洲经济增长7.8%,撒哈拉以南非洲增长5.1%,中东地区增长5.4%,拉美国家增长也达5.5%。当然,各方的基础和统计的基数是不一样的,不能夸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但无论如何,它们中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会较直接影响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是被关注和争取的对象

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10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称为新兴市场国家,就是看中了它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较快,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作为美国企业投资的对象。之后,又有国际金融机构把这类国家扩大为24个。从资源看,中东能源丰富举世皆知,其实非洲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也不低,占全世界总储量的8%左右。非洲其他矿藏也很多,享有“世界资源宝库”之称,只是目前开发还不充分,非洲自然就成了谋求持续发展的国家尤其是大国所努力争取的资源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发展中国家是一个4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购买力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它们对发达国家的重要性。

(四)区域性或次区域性组织活跃

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利益各异。但它们已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不联合起来,则一损俱损,而联合则能增进互补、互利、互强。因此,由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地理位置比较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地区性或次区域性组织逐渐兴起,这些组织活动积极,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的趋势增强。这些组织的凝聚力及奋发图强的举措甚至超过了全球性组织。以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例,自1967年成立以来,它顺应形势发展,不断调整创新,始终保持了充沛的活力。在冷战结束后,它不计社会制度的不同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于20世纪末吸纳印支三国及缅甸为成员,使它在这一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它创意提出“10+3”和“10+1”,同亚洲三大经济体中、日、韩联合在一起。它又倡议召开了亚欧首脑会议、东亚——拉美合作论坛等,多种形势的接触使它同世界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类似的组织在各大洲均有存在,发挥的作用则不尽相同。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

(一)国际格局变化使发展中国家处境艰难

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一方面呈现总体缓和、和平、稳定的趋势,大国之间改变了冷战时的对抗态势,从而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在大国间寻找同盟、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空间;另一方面国际形势局部动荡、冲突、紧张的特点突出,而且这些局部的动荡、冲突、紧张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比如在非洲,政变频仍,战乱不断,在过去的10年内,有3/4的非洲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战乱,共有800多万人被夺去生命,600多万人沦为难民。发展中国家的不良处境除自身原因外,还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伤害。霸权主义者以全球的“领导者”自居、不顾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强行在各地推行其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初,它们在非洲推行多党制和议会选举,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形势混乱。目前,它们又在中东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丝毫不顾该地区国家的社会现状以及宗教背景、历史和文化传统,引起了这些国家各阶层的强烈反对。其实他们并不反对改革,但反对外界强加的方案和对他们指手画脚。

(二)南北差距拉大,“北强南弱”态势明显

经济全球化有两重性,一是全球化已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二是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全球化得益多者自然是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造成的结果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只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4%。美、欧、日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2002年三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70%,美国为10.4万亿美元,欧洲为8.4万亿美元,日本为4万亿美元。发达国家以这样巨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全球的金融资本、对外贸易、高科技研发等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联合国确认的最不发达国家已由1974年的19个增加到2002年的49个,其中3/4的国家日人均收入不足2美元。1999年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06万美元,而穷困的埃塞俄比亚人均只有100美元,差距是300∶1。联合国粮农组织2003年11月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大约有8.42亿人因饥饿而营养不良,而且这一数字仍以每年500万人的幅度在增加。”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拉大了它们经济上的差距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抓住全球化提供的契机,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在亚洲,先有“四小龙”的崛起,又有东盟诸国和印度等国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被誉为“奇迹”。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亦可圈可点,2004年5.5%的增长率创1980年以来最高记录。由于这些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总体地位在提升,令人刮目相看。另有一些国家虽有意改革,但由于宗教影响或传统观念的掣肘,效果不大。还有一些国家则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仍、疾病肆虐、天灾人祸,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世界上49个最不发达国家有34个在非洲,这些国家不得不靠借债度日,现在非洲国家的外债总额约3000多亿美元,每年几乎要用1/4的财政收入偿还外债。

中国外交的重要依托

50年前,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举世闻名的万隆会议,中国同其他28个亚非国家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体现了万隆精神,主要是:(1)反帝反殖是亚非国家的首要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地区只有近30个民族独立国家,非洲只有5个国家与会。但是,当时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两大洲蓬勃兴起,会议要求实现“一切种族的平等”,是对这一运动的有力支持。(2)求同存异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应遵循的原则。会议召开时正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斗争激烈时期,受会外大国的挑拨,有与会者企图把这一分歧带到会议上,经过中国和其他代表团的努力,求同存异思想取得了胜利,明确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至今仍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中有其指导意义。(3)经济合作,谋求发展。十项原则规定了要“促进相互的利益与合作”,这一原则至今仍被国际社会所推崇。万隆精神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因此它是有生命力的。出席万隆会议的29国中,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从那时起,中国就把自己同发展中国家连在了一起。目前,联合国成员国已达191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很重视同这一国家群体的关系。在它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视其为正义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它们取得民族独立后,中国又努力发展同它们的友好关系,在国际事务中,支持它们的正义主张,并同它们一起提出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印度和缅甸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上述万隆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它们不仅规范着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且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发展中国家也支持了中国。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时,有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我国席位的第2758号决议。支持中国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当时我国领导人曾说,“不要忘了,是非洲的穷朋友们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又如在200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60届会议上,中国第11次挫败西方一些国家的反华议案,在支持中国的28票中,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占26票,其中亚洲10国,非洲15国,拉美1国,其他两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由此可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关系。在发展这一关系时,中国和它们处于平等地位,绝不谋求霸权,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不会到处推行自己的价值观。为适应当前的形势,中国同有关国家成立了中非论坛、中阿论坛、“10+1”和“10+3”等机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关系。经济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合作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04年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以上。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涉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广阔领域。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已把发展中国家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视它们为中国外交的依托。

今天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因国际格局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有别于冷战时期,但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形成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中国同它们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

标签:;  ;  ;  ;  

发展中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_万隆会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