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在介绍发达国家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开发高新技术和充分发挥现有科学技术的作用。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又是同人类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活动,因而生态的可持续性运作就主要体现在农业上。但是,关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有关文献中比较混乱,其内涵还有待明确。有关的提法有“可持续的农业”、“低投入的农业”、“有机耕作”等,其定义差别较大。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考察生态农业不能仅仅涉及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为农业是农场主和农业工人获得收益的主要源泉,农业还要满足非农业人口的需求。
什么样的农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呢?有人认为“绿色革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而世界银行的许多专家,则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地解释为保持农业生产的增长。还有些研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专家提出的农业政策是自相矛盾的,例如,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曾经报道,“绿色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在此过程中,化学肥料的消耗增加了9倍,土地的边际收益逐年减少, 土地盐碱化和污染日益严重。然而,它的结论是:许多国家应该通过增加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用量来增加产出〔1〕。
大多数人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生态可持续性和理性地利用环境。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现在需要,而又不损害未来人类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耕作方式,就是要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在以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需求。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长远的、全面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其目的在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期、稳定、全面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不等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主要特点,依靠科学轮作、田间科学管理、选育良种、施用有机肥和采用生物除虫方法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持续农业的内涵要大于生态农业,它是在更大规模上、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对生态农业的丰富和发展。生态农业只是一种农业生产方法,局限在一定范围。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的农业发展战略体系。
“绿色革命”并不是真正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绿色革命”是发展机械农业和生物农业,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同时,主要通过大量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如采用基因工程培育良种、大量增施化肥、农药等,以增加产量。“绿色革命”使得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缓解了因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及其他威胁。但是,它很少顾及农业资源和环境自身的变化规律,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严重后果,土壤盐碱化和污染显然是有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1年9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委员会第63 届会议审议和确定了该组织今后6年的工作计划,会议规定了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目标:(1)保持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之间适当的和持续的平衡,以实现粮食安全。(2)实现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创收,特别要根除农村的贫困现象。(3 )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2〕。
可持续的农业应该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要,同时必须提高和保护农业生产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换句话说,必须保持农业生产的持久的经济活力,农产品的增加不应以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下降为代价。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人地矛盾,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未来30年里世界人口将翻一番,这么多人口,要维持今天的营养水平,世界粮食生产必须增加60%,而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质破坏,大量耕地丧失,降低了良田的增长率。估计到2000年,由于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破坏作用,地球约失去2.75亿公顷(占地球总耕地面积18%)耕地。另外,据资料记载,由于降水量减少,以及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引起对地表植被的破坏,致使地球上每年有1200万公顷土地逐渐沙漠化〔3〕。
其次是水源的污染和枯竭。由于世界气候的变化以及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滥用水源,造成许多水源枯竭、水位下降及湖泊缩小,有的水源甚至遭到严重污染。供水的短缺,意味着粮食的减产,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水源遭到污染,则会带来各种疾病及其他灾难。
最后是环境污染。就发展中国家来看,要不断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材料)的需求,在耕地面积有限甚至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供需缺口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加速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工业化进程,必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致使能源消耗增加。现在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和煤,这势必加剧环境污染。
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发展中国家政府经常对施用化肥和化学药品给予补贴,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印度尼西亚被认为是近期农业成功的典范,从1968到1984年,谷物生产年均增长5%,到1985年, 这个过去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已开始出口粮食。据估计,这一时期约一半的产量增长要归功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药品。对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农民只付10—20%的费用。而化学药品的高使用率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毒化水源,灭绝害虫的天敌。结果,印度尼西亚1986年粮食作物遭到严重毁坏。面对谷物生产上的巨大损失,印尼政府不得不禁止57种化学药品的使用,只同意4种化学药品可以出售给农民〔4〕。
发展中国家的污染还来自某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转移。如美国已对工厂的污染采取控制措施,把铜以及其他污染严重的矿物冶炼转移到没有管制的国家。煤和铜的熔炼产生的硫的排放量在美国减少,但在其他地区却增加了,世界总的排放量以幂指数增长。发达国家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影响到农业和非农业部门,因而使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程度日益加重。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还有能源问题。当代世界农业面临能源危机的威胁。传统农业的石化能源消耗低,但不能取得较高的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因而不能解决粮食问题。现代农业要以大量消耗能源来取得农业增长。为了使农业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以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传统农业必须过渡到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依赖大量化石燃料又限制了那些缺乏石油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农业现代化。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必然带来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化石燃料的供应本身也存在问题,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导致其价格上涨,农业生产的成本也会随之提高。即使不考虑污染与价格问题,能源储藏量的有限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能源密集的高技术农业可能持续发展几十年,然而在下一世纪的某一年,能源濒临枯竭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什么后果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各种困难,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大。人口激增、资金紧张、技术相对落后、工业化对农业的依赖,等等因素使得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
三、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政策和措施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尽量减少浪费和污染;在利用自然资源和投入过程中,充分挖掘潜力,尽量减少风险;促进生产和生产后系统的多样化和农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转向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工程方式。可持续农业不只是简单地减少化学物的施用量,实质上,它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它囊括许多传统农业耕种技术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其中包括最佳管理模式,而至关重要的就是可持续农业将整个农场作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看待。目前,发达国家可持续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作物自然耕作法。所谓作物自然耕作法就是不依赖化学物质,而靠土壤自身的作用来培育作物的农业生产方法。它利用农业生产关系,清除农田杂草,抵抗农作物病虫害,并通过大自然的作用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向农作物提供所需要的养分。目前,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主要有两种:(1)农作物轮作法。轮作是可持续农业的关键环节, 实行农作物轮作法,不仅能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杂草,提高土壤中含氮量和有机质,增加水分和养分的来源,而且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代之有机肥,还可控制水土流失。(2)农牧业生产综合经营法。 将种植多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成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如美国国家科学院农业委员会,对俄亥俄州的一个农牧业生产综合经营农场调查发现,该农场的农场主已禁用化肥和杀虫剂15年,但农场玉米产量比当地农场平均产量高32%,大豆产量高40%。
2.保护性耕作法。土地翻耕分常规性翻耕和保护性翻耕两种。保护性翻耕方式同常规方式相比,优点在于通过残茎阻遏径流的功能,减轻侵蚀,增加水分的入渗能力,节省人力和能源,提高土壤肥力等。
3.病虫害综合防治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密切监视虫口密度,将化学农药的使用与生物防治以及新的耕种技术等非化学手段配合起来,使害虫虫口密度降低而不致发生经济灾害,并最大限度地减轻对其他物种特别是有益生物的损害。美国从70年代起开始应用综合防治技术,进入80年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已从主要用于大田作物扩大应用于包括莴笋等蔬菜和水果方面〔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地出现了以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又称“无毒农业”。应该说,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方法的重要特征是:(1)要求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像病虫害综合防治,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2)要求更高的投入, 除了运用先进技术外,还有固定资产的投入。像农业机械,其他相应的设施,都需要比常规农业生产方法更多的投入。(3 )这些措施大多都节约劳动力而多用耕地,对耕地的使用比较宽松,适合于大面积的农场式规模经营。近几年来,瑞典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发展迅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生态饲养禽畜与普通饲养的主要区别在于,让牲畜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没有用过化肥和农药的生态饲料,一般不吃药。生态种植粮食作物,关键是只使用天然肥料,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实行轮作。瑞典已有超过3%的农户经营生态农业,1995年拥有耕地10万公顷。生产禽畜和生态农作物产量低、周期长,但价格高1倍左右,经营生态农业是有利可图的。
日本的植物工厂开辟了农业新时代。植物工厂不受旱涝等气候环境的左右,能够像工厂那样有计划地生产作物,不使用农药,所以不仅安全,质量也有保障。日本横河农场有高效益的兰花一条龙生产线,爱知县村井邦彦设计和建造了“空中菜园”,主要是利用水耕栽培法在“绿色工厂”里培育植物。植物工厂可以节约土地,进行大批量专业化生产,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
四、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主要是耕地日益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能源短缺。
发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从人地矛盾大、耕地使用十分紧张、资金短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采取上述措施显然困难重重,至少从短期看,这些措施是难以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委员会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目标分别是:实现粮食安全、根除农村贫困现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第三个目标的,前两个目标,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解决。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还远远没有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村贫困两个问题。“现在第三世界吃不饱饭的人有8.4亿多”, “在撒哈拉南部有43%的人在挨俄,人数为2亿”〔7〕。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显然,在还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村贫困现象尚未根除的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像发达国家一样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主要目标,采取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那些措施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当然,三个目标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第三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前两个目标的达到,但是在耕地有限,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加上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具体操作中,前两个目标与后一个目标可能就会有冲突。在生存问题还未解决时,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被放在次要地位了。环境保护的需求是与收入相关的,低收入国家将把满足基本需要的短期投资放在优先地位,而不是关注环境保护的长期投资。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特别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能源的日益枯竭,根本出路只有依靠技术进步。要缓解人地矛盾,必须开发新领域,研究新技术,控制土壤盐碱化、沙漠化,保持土壤肥力。为此,需要海洋开发技术,通过发展海水养殖业使海洋成为人类未来食物的重要生产场地;通过空间技术发展“宇宙农业”;更重要的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从根本上改造农业生产部门,培育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还可以建立“植物工厂”,或采用“无土栽培”等技术。
利用化石燃料能源和化学产品引起的环境问题与世界石油储量的有限,这两者都说明,必须减少对化石燃料能源的依赖和农业化学产品的运用。这就要求农业研究必须探索出新技术,较少依赖常规能源而同时要获得高产出。这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生态科学方面的新进展,如通过生物技术的改进,可以使植物抵御病虫害而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也可提高植物的氮化合能力以替代化学肥料,可以加强植物抗干旱或抗低温能力。此外,还需研制新能源。
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全体人民的教育和知识水平,以减轻人口压力和迎接未来高新技术的挑战。
2.政府要组织和支持农业技术研究,增加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制定研究计划和纲要,组织人力、提供经费和其他必要条件。从技术进步的方向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技术,必须是节约用地,精耕细作,提高产量;同时尽量少施用农药和化肥。
3.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抓好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还很低,应该大力挖掘技术进步的潜力。
4.通过立法等手段保护环境,包括利用生态技术。
5.开拓农业新领域,发展“海洋农业”、“沙漠农业”、“植物工厂”。开发新的植物种质资源等等。
6.开发新食品和新能源。
注释:
〔1〕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纽约1987年版。
〔2〕《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国际粮食研究机构1987年新闻报道。
〔5〕《持续农业》,《世界经济年鉴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联邦德国]《世界报》199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