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等职业院校急剧增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建设。因为专业建设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实力和投资效益,是保障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同时,还关系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关系到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对科学发展观的掌握、运用及发挥程度的体现,是高职院校一项紧迫性的工作。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大都没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而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这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新建高职院校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包括数量建设、质量建设及空间建设(区域内的分布)。对每一所学校来说,一是要做到与国家、区域内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上的数量与空间发展相协调;二是要加强质量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开发、专业设置、创办特色专业、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及专业评估等。本文试就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力进行专业调整与开发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实科教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的实科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伴随工业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而,一般性地进行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并不难,可以以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为参考;而且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都有一定的办学基础,或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或是由其他高等学校(如职工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等)改办而就。难的是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和专业开发,这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工作上的首要问题。

(一)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专业开发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应地,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促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需要不断研究和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的发展能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要想使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是前提条件。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就必须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和专业开发。当然,这种调整与开发,必须适应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适应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要求;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经济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快速发展的过渡时期,并且还伴随着一定成份的知识经济。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其工业经济的发展依托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作为智力支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较复杂,虽是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但同时还存在一定规模的农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一经济结构的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特性。这要求所设置的专业结构涵盖面要广,从大的方面来说,既要为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而设置专业,又要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而设置专业。比如为适应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开设的专业就是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我们不能只重视开设那些高新技术的专业,而忽视传统产业的专业。近年来,许多学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一味地去追求办热门专业,如信息技术类专业。这样不仅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在减少,而且机械加工类、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也在减少。这种专业结构的失调,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这从劳动力市场就可得到体现。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而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结构,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引起工种和岗位的变化而及时开发新的专业。如信息工程、超市管理、物流管理、涉外文秘、房地产营销等专业都是近几年开发的。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地对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并开发相关新的课程。

近几年来,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窄的弊端,强调宽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知识结构。这是这些年来产业不断升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在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过程中,不能忽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人文教育。随着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职业岗位和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日益加深,社会与企业倡导的文化现象、道德思想、法律与制度等构成的文化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职业要求之中。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助于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二是增强职业化意识。有人指出,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本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职业化意识,既是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蓝图。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并开发新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较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面向、不同的衔接应该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因此,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层次性是高职课程目标的基本特点。同时,现代企业的生产及其手段是由多门学科知识与技术所构成,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应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当前,改变高职课程内容乃是普通高校课程内容“压缩饼干”的现状,迫在眉睫。由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构成有利于实现多种课程目标,有利于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与中职和培训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创办与建设特色专业

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实力如何,主要是看其是否有特色,并且主要是看其开设的专业是否有特色,这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要想使专业建设具有特色,就要特别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特点和本校的优势设置专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但市场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于要求理论水平较高的岗位,是不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的。如信息技术类的专业,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计算机操作与管理实用型人才,而培养从事软件开发的专门人才则不应是高职院校的任务。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优势,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并吸纳企业行业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设置专业。一所学校,所开设的专业数量要适中,如果开设专业过多,就难以建设好,因为一所学校的师资和资金毕竟有限,开设专业多,势必造成教师和资金匮乏的局面;但也不能过少,如果开设专业过少,在招生或就业方面,都会感到困难,不利于学校发展。只有开设的专业数量适中,并做到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相结合,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前景看好的专业,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蓄势而发,水到渠成。

第二,创办与建设特色专业。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不宜“平衡使力”,应有所侧重,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创办与建设2~3个特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师资。要求专业教师结构合理,量足质高,“产教研型”教师要达到70%以上,并具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职院校中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二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反映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其“结构”的合理性,是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既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即时上岗的需要,又能满足转岗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教学。专业特色必须要在教学中体现,特别要在实践性教学中体现。学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要想在实践教学上充分体现其特色,就应该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加强现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技能训练,而且要及时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更新日益加快,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而要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开发实践性教学课程。因此,能及时开发实践课程是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四是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场地不仅是学生掌握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应用性技术不可或缺的,也是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产品开发及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也主要集中在这里。

三、重视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部对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具体要求,即要求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合格学校要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历来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而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至于高职教育是否也提“双师型”教师,有待进一步探讨。如果仍提“双师型”教师,其内涵应有所不同。由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比中职教育要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应该在“产、教、研”三方面全面发展。所以,高职学校所要求的“双师型”的本质内涵是“产、教、研”能力达到一定要求,更准确的提法应为“产教研型”教师。

优秀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有一定比例的“产教研型”教师外,还应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高职院校学科带头人是“产教研型”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结果,也是“产教研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与普通高校的学科带头人有着不同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应是课程开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的佼佼者,内含学术水平、外显技术成就的突出贡献者。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应该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对于青年教师,要尽可能地安排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或脱产研究生。同时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师参加提高基础理论水平,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技能水平等不同内容的培训。培训方式也应灵活多样。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开展老、新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地提高教学与专业水平。二是引进激励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奖励制度,鼓励每一位教师都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在设立课题时,应考虑“产、教、研”三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既要有教育教学课题,也要有课程开发课题,还要有产品开发课题。三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为教师提供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标签:;  ;  

论高职教育专业建设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