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造力教育的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体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创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成为一种生存的技能。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这使创造力教育成为必要。同时,创造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才能,它是每个健康的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异,而非全有或全无的品质。这就为创造力教育提供了可能。在这里,我们尝试构建幼儿园和小学的创造力教育体系,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一、创造力教育的基本途径
创造力教育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是将创造力培养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到课外活动之中;三是开设专门的创造力教育课程。这三条途径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形成合力。
(一)基本途径的互补性
面对三条基本途径,我们的任务不是区分孰优孰劣,而应该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起来运用。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无论是渗透培养,还是专门训练,对创造力的提高都是卓有成效的。但不同途径的特点不同,它们在许多方面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并且不能互相代替。
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创造力可分为一般创造力和应用创造力。一般创造力超越具体领域而存在,对各种应用创造力具有指导作用;而应用创造力是创造力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实际应用,如语言、数理、技术、艺术等。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将创造力培养有机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更多的是培养各学科的创造力,是点式培养。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创造力也必然会以某一项活动为中心,依然是点式培养。同时,这种渗透方式并不以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其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因此会受到学科逻辑体系知识发展顺序的限制,致使创造力教育带有零散性、局部性的特征。而开设专门的创造力培养课程能促进学生一般创造力的发展,通过系统的创造力培养,使学生能在更高的水平上自觉运用各种创造技法、能审视创造过程、评价创造成果。如果说渗透培养是点式培养的话,那么,专门的创造力训练把这些点连成了一根线。二者对于创造力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基本途径与年龄阶段的匹配性
创造力教育中,三条基本途径要同时并举,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侧重。基本途径的侧重点应与年龄发展联合体相匹配。从总体上说,幼儿园应以渗透培养为主导,而小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应以专门训练为主导。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由笼统走向分化的。在幼儿阶段,其思维更多是作为整体而存在,各种思维的界线很模糊,有的刚刚萌芽,还不适宜采用过多专门化的创造力培训。因此,在开设一些专门创造力训练课程的同时,主要是加深与游戏、语言、美术等各种活动渗透的程度。到了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表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分化性和精细性,形象思维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开始萌发。同时,儿童的自主性、自觉性也明显增强。这时,可以加大创造力培养课程的比例,以创造力培养课程为主导,带动各门学科的渗透,推动小学生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力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幼儿园创造力教育目标
1.总目标:萌发幼儿初步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的兴趣。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了解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克服单一性。
2.分年级子目标:
小班:①初步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问题。②培养幼儿创造的兴趣。③通过渗透培养,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中班:①进一步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清楚完整地表述问题。②初步萌发创造意识。③开设简单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让幼儿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大班:①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大胆设想。②理解并能复述三、四个较简单的创造发明故事,初步认识创造的意义。③继续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进一步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④初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游戏、创造性绘画、创造性讲述故事等应用创造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二)小学创造力教育目标
1.总目标:培养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体验创造的快乐,充满创造成功的自信心和创造激情。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致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技法,并能迁移到各科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出现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等创造成果。了解一些中外发明家、科学家等发明创造的故事,理解创造的过程和创造的艰辛,初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分年级子目标:
低年级:①培养创造意识,树立敢于创造的自信心,培养自主自立意识,克服依赖心理。②培养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③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掌握一些初步的创造技法。④熟记十个左右创造发明的故事,初步理解创造的艰辛。
中年级:①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较系统地掌握基本创造技法,能运用创造技法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②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③课外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
高年级:①养成自觉求新求异的独创意识,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完善创造个性。②培养思维的精致性,培养评价自己和他人创造成果的能力。③能将创造技法灵活运用,迁移到各科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操作。④进一步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⑤初步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形成较完整的创造性思维结构,能完成一定难度的创造性活动。
三、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与主要内容
(一)创造力课程的设计原则
1.全面性:创造力是多维结构,是许多要素的结合。斯腾伯格从其隐含的创造力理论出发,提出了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认为创造力包含智力、智力风格、创造个性三个侧面。而智力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它应该包含个体与内部世界的联系、与经验的联系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创造力培养绝不仅仅是发散思维培养,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设计创造力课程时,必须贯彻全面性原则,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和谐发展,致力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共同提高。
2.早期性:为了充分开发儿童的潜能,我们提倡创造力教育应及早进行。幼儿思维发展的潜力很大,可塑性强,进行创造力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应该在幼儿园小班开始通过有意识渗透进行创造力培养,到了中班应该开设专门的创造力课程,通过做游戏、讲故事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3.情境性:各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应用情境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学了书本知识会做课后练习题,但却不了解课堂上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情境的共性。各科教学中呈现的问题更明显、更直接,解决它所需的知识也往往只限于本学科,是本学科的典型问题。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则更模糊、更隐蔽,解决它往往需要几门学科知识的综合。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往往能导致有价值的创造发明。创造力培养课程的设计应突出情境性,问题的性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应用情境,这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而且能锻炼学生透过种种现象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精致性与可行性。
4.尝试性:创造力培养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尝试错误、发现原理。在解决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提出自己的设想,无论多么荒唐或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受到耻笑,独特的、创新的想法却一再受到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创造力课程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反而觉得这是充分表达自己的好机会。不断尝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并充分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与艰辛。
按照上述原则设计的创造力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力,而且必然会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积极的正迁移。
(二)创造力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幼儿园到小学,创造力培养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1.思维技能课:该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运用思维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该课程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问题,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思维技能,如比较、排列、分类、推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概括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以基本思维技能为基础,因此,思维技能课对创造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2.创造故事课:该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个性,认识创造的意义及创造的艰辛,了解创造的历史。该课程从古今中外科学艺术创造的历史中,选取一些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进行创造的典型故事,特别是一些小发明家进行创造发明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并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丰富多采、引人入胜的创造故事,启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学习科学家、发明家们的创造个性,认识创造的巨大意义,了解创造的基本过程。每一则故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或侧重于兴趣,或侧重于创造的艰辛,或侧重于创造者的个性品质,或侧重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3.创造技法课:该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技法,并能灵活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该课程选取一些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创造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特性列举法、强行联系法、检查单法、要素重组法、假设法等,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技法的具体涵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灵活、正确地运用,所以每种技法都配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4.创造活动课:虽然在思维技能课、创造技法课中都有创造活动的成份,但这种活动往往是作为掌握一技能或技法的手段,因此是局部的、零散的,而创造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产生较完整的创造成果为目标。该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技法的能力,体验完整的创造过程,并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创造成果,该课程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让学生围绕此问题自由设计或创作,然后对自己或他人的成果进行评价。选择的课题大多从实际生活中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贯彻从易到难的原则。大多数课题能在1—2节课内完成,如制作一张问候卡、创造一幅漫画等。少数课题需要较长时间完成,难度相对来说较大,有一定社会价值,如创作一篇科幻小说,设计一种新型文具盒等。这类难度较大的课题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有了创造成果后,教师要对之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互相评价。
以上四种课程并不是同时开设,而是按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相继开设。各年级所开设的课程如下:
幼儿园
小班:以渗透为主,不另设创造力培养课。
中班:开设“思维技能课”,每周一节。
大班:开设“思维技能课”和“创造故事课”,每周一节。
小学
低年级:开设“思维技能课”和“创造故事课”,每周两节。以思维技能课为主,创造故事课为辅。
中年级:开设“创造技法课”,每周两节。
高年级:开设“创造活动课”,每周两节。
四、创造力教育的师资条件
创造力教育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看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素质。实践证明,创造力教育需要创造型教师,而创造型教师应符合这样一些条件:
(一)足够的创造力知识和较高的创造力
作为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教师,首先应对创造力的涵义、构成、测量及创造力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有足够的了解,使教学立足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另外,教师本身也应具备较高的创造力,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独特性、精致性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并且具备良好的创造个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托兰斯认为,如果学生让创造欲和求知欲强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强烈,反之亦然。
(二)善于营造创造气氛
创造力培养和训练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创造型教师善于营造这样一种气氛,让学生在其中大胆、自由、积极地思维。具体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思维活跃,求新求异的意识强烈,独特新颖的想法受到鼓励,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处于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第二,形成宽容和理解的气氛。创造型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的,心理上有安全感,不会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想法一再受到鼓励,不成熟的思想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学生能轻轻松松地舒展自己的心灵。第三,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活跃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活跃,有时课堂活跃是一种人为的假象,掩盖着学生思维活动滞涩的事实。创造型教师关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活跃状态。
(三)正确评价学生及其创造成果
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可能并不是平时学习成绩好或者听话的优秀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时要实事求是,不应带有任何成见和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正确评价,不能因为不合常情、不按常规而任意给予抹煞。在创造力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去要求,不能用预定答案或现成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想法的依据。例如,有位教师出了道“雪溶化了变成——”的填空题,让孩子们动动脑筋后回答。多数学生都回答说是“水”,有一个学生却在空格里填上一个“春”字。因为这位学生的回答同标准答案相悖,教师便打了叉,从创造力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位教师无疑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创造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要记住,只有热情才能点燃热情,只有创造才能培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