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一些程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而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把作为人的本质精神引发出来,致使教学“投入”与学习“产出”成正比。
一、浅探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1.只备教材,不备学生。
备课时,将教材分析得支离破碎,奉教参、教案为权威,照搬照用,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来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2.轻学生体验,重理性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把持式”教育,教师重滔滔不绝,轻学生体验。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束缚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创造思维和学习动力,由此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3.唯法是用,缺乏个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特点、适用的情境。面对个性化的学生、千变万化的课堂,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然而,教师中存在唯法是用,缺乏教学个性,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甚至学生思维价值、个人情感以及精神个性、人文底蕴被泯灭了。
4.唯分是上,训练为主。
当前,分数几乎是教育评价的唯一砝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看重分数的畸形心态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方面,为追求高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抽取了鲜活的环节,践行“训练为主线”的理念,奉行“熟能生巧”的原则,为考试而对学生进行纯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也片面地定位于考分的多少,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荣辱,给学生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
5.至高尊严,忽视平等。
传统教学观中,“师道尊严”唯上,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了另一部分学生,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轻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合法合理的权利。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1.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
(1)创设氛围,引入情景。
教学时要充分准备好情景材料,再要善于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联想与想象,引发情感共鸣,诱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
(2)设计讨论,情感流动。
课堂教学要以情感为核心,通过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成为富有活力、充满激情的一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促使学生情感体验走向更深层次。
(3)联系生活,丰富体验。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经历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产生感性体验,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余光中的精美散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时提示:作者用一场冷雨,展示了他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然后引入想象: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教师渲染氛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此基础上导入学生的生活中: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与同学交流。学生先后发言,谈到了思乡恋家的亲情,谈到了与同学的友情,还谈到了在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的愁苦困惑之情。
2.教学反思,促进高效。
(1)反思教学过程。
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教学活动中是否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这样做是否恰到好处?如果课堂教学出现了 “过度”的行为,学生在课堂上“轰轰烈烈”,却没有掌握知识、获得知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要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必要的讲解,作适时的指导,讲在关键处,导在点子上。
(2)反思教学手段。
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是否能积极营造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自己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自己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3)反思学习过程。
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要观察、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形成了哪些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才能有效调整教学行为。
反思,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反思,能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反思,能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能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得到升华。
论文作者:曾纪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语文论文; 情感论文; 之情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1月总第2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