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峻论文,中国论文,环境问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造成了令当今世界普遍观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从而严重制约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我国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全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丧失肥力4000万-5000万吨;累计损失水库库容200亿立方米。我国是世界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5亿美元,占全球荒漠化经济损失的15%。目前,荒漠化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严重后果。
2.毁林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森林不但为人们提供薪材、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还为各种野生生物提供了优越的活动场所,还是调节气候的“地球之肺”。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由于无节制地被采伐,毁林造田,以及森林火灾等,导致森林面积逐渐缩减。据统计,50-90年代间,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消失了三分之一,海南岛现有天然林面积只有解放初期的20%。森林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锐减,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减少。我国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物种濒危的现象却十分严重,我国目前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正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3.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日益增加,水资源数量的短缺和质量的恶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危机性的重大问题。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21世纪,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据预测,到2050年全国将缺水6000-7000亿立方米。同时,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2000年,中国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后指出,目前已有46.5%的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有1/4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
4.固体和有毒废弃物污染严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固体废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目前全国遭受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万公斤。
5.酸雨和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发展和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愈来愈多。我国空气污染以城市最为严重。全国600多个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据统计,我国每年排的SO[,2],和烟尘分别为近2000万吨和1200万吨,是世界各国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空气污染导致酸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污染农田533.3万公顷,年直接经济损失200亿元。
6.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已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明显威胁。化学农药、化学肥料等的大量应用,使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份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着人体健康。同时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据资料报道,我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25万吨,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约16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20%。农药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与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的不对称局面。如何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经济增长加速了对环境的破坏。过去20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7%,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是对自然资源开发与使用的过程,过度的开发与使用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大,由此产生了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2.粗放的要素投入结构对环境的危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承袭了“资源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往往是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增长基本依赖自然资源消耗来维持,它不仅损害了生态环境,而且破坏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础。
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我国人口近13亿,每年仍净增1400万。我国资源有限,人口的增加不仅导致了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减少,而且导致资源消耗的增长,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扭转。
4.技术水平低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多数工业技术装备是发达国家50、60年代的水平,甚至一些30、40年代的设备还在运行;不少新建项目技术起点低;能源利用率发达国家为50%-60%以上,而我国只有30%左右。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往往更为落后,管理水平低,造成浪费和污染。
5.环保执法不严。目前我国环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有些地方置国家的产业政策于不顾,仍热衷于建设资源能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在建设新项目时,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
6.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污染工业。任何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作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处于衰退期的产业能耗高、物耗大、污染严重,因此,发达国家的企业必将夕阳产业转移出去,而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技术差距,正在进行工业化,急需大量资金和技术。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把清洁、干净、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留在国内,把不利于本国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中国。据统计,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企业占总数的29.12%,占总投资额的36.80%;在1995年来华投资的3.2万家企业中,高污染企业达39%。这从另一个侧面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发达国家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验
1.依靠政府的法律、政策进行直接控制。许多发达国家都走一条以法治环境的道路,即通过严格的环境立法来达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芬兰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一整套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并辅之以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这对环境产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十几年间,芬兰环境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十倍的增长速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德国依靠严格而完备的行政法规,保障整个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联邦德国从60年代中期制定第一部环保法—《保护空气清洁法》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先后制定修改了《垃圾管理法》、《三废清除法》、《环境规划法》、《有害烟尘防治法》、《洗涤剂法》、《水管理法》、《自然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等环境法规。同时,还颁布了相关的行政措施和禁令,对各项法规做出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修改,以建立一个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框架性文件。瑞典制定了《自然资源法》、《水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法》等,规定了资源、生态、环境的权属以及每个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权力、义务;进而通过政策、法规手段,使这些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直至透过市场机制达到规范公民和社会组织行为的目的。
2.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间接控制,采取经济手段达到控制目的。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发达国家纷纷采用经济政策工具改善环境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发达国家采用经济政策工具的种类,主要有环境税、排污权收费、财政补贴、抵押等。
环境税 环境税是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的费用,目的在于通过提高有害原料成本,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对环境更为安全的产品。环境税除了具有筹资功能外,对改善环境资源有显著的刺激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已达数百种之多,如燃油税、污染产品税等。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荷兰开始对企业排污收税使得1991年工业废物中的铅、汞、铬等重金属排放量比1976年减少了83%-97%,有效减轻了河流湖泊的重金属污染。从1992年开始,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对每袋垃圾征收1.2-21美元的税,并鼓励资源回收,使一年内家庭垃圾产生量减少了18%。另外,近年来,欧盟国家还引入了一些被认为具有环境意义的税收,鼓励消费者使用污染少的产品,例如,比利时和丹麦对电池、蓄电池、剃刀、一次性照相机甚至轮胎征收环境税;在意大利,对生物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征收100里拉的税(为生产费用的5倍);在丹麦、芬兰、瑞典还对不可处理的饮料容器征收环境税。此外,发达国家还实行税收差别政策,充分发挥环境税的鼓励作用。英国、德国、丹麦、荷兰和瑞典等国都对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实现差别税收;芬兰、希腊、荷兰等国对汽车价格实行差别税收制度,对符合一定标准(如配有尾气催化净化器)的车辆实行优惠税收。实践证明,这种税收差别政策能够有力地扶持引导环境无害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排污收费 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放的污染物,或对产生的噪声征收的费用。这种收费设计通过使污染者偿付至少一部分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代价,来削减污染物数量并改善环境质量。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法国、荷兰两国就因实施了废水污染收费制而在各自的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排污即收费、超标违法并加重收费已成为包括德国、荷兰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的通行作法。
押金返还制度 所谓押金返还制度,是指对可能污染环境的产品收取押金,当这些产品回收到指定地点或处理场时押金返还。收取押金的产品众多,如干电池、饮料罐和杀虫剂等化学的容器等等。欧洲许多国家都实施了这一制度,特别是在法国、德国、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家。押金退款制有助于防止有毒物质从电池的处理、塑料的焚化或农药容器的残物中释放到环境里,值得推广和提倡。
财政补贴 政府对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经济手段。例如,英国取消对煤炭生产的补贴,用石油替代部分煤炭,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德国政府对老工厂的技术改造给予补贴,促使其停止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此外,有的国家政府还通过减免税收、比例退税、投资减税等形式,对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间接补贴,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开发对环境有利的生产及产品。
环境(生态)标志 现已为许多国家采用。政府通过推行环境生态标志,间接引导企业开发、使用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
处罚制度 政府对违反环境法律和法规的行为,采取的经济惩罚措施。
运用经济手段可以调整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把环境保护和目标与企业的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通过转嫁污染治理成本获取额外利润。这是值得我国大力借鉴的。
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通过广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认真执行公众举报、听证和信访制度,疏通人民群众关心环境的渠道,鼓励群众自觉参加保护环境的行动。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防止人为破坏活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健全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加快制定《防治荒漠化法》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
3.寻求可持续工业化的道路。当前,对于我国来说,寻求可持续工业化道路至关重要。我国必须走保护环境促进工业发展的道路。首先,要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中,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而要把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其次,加快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用消耗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促使整个工业布局向资源节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移。再次,要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推广和应用清洁工艺和清洁生产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国际新潮流,被看作是防治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出路。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的发展方向。对此,我国要大力推广,力争使我国的工业面貌有一个质的飞跃。
4.建设生态农业。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承载大量增长的人口,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代农业由于化肥、农药的残留和工农产品的废弃物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国的农业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生态学的原理,根据各地区特点和农业的主要任务,应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技术方法,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目前,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生物技术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将导致农业产生历史性跨越。为此,我国要加快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应是现代化的高效生态农业。
5.转变人们的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新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正在兴起。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消费形式。随着绿色潮流的不断高涨,绿色消费已成为一种时尚。与之相应的绿色科技和绿色产品,在国外已逐渐形成气候,其产品按照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思路进行设计和生产。对此,我国应给予充分重视,应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开发、推广绿色产品,多途径地倡导绿色消费,使消费者增强绿色消费新概念,并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这样才会向环境高品质靠近。而大众的绿色消费行为也会极大地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包装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
标签: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工业污染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经济学论文; 环境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