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考试和评价手段的一种新思路——活动考核法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手段论文,评价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问题的题出
“减负”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似乎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中一个无法克服的“顽症”.确实,由于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然而,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不是孤立的现象,有着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按理,“减负”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现行的考试和评价方法以及人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亦即“减负”的源头还未真正解决,处在第一线的教师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只能在保证考试(中考或高考)分数的前提下来考虑“减负”问题.因此,改革考试和评价手段以发挥其激励作用已经十分必要.活动考核法正是在上述背景而提出的[1-3].
2.实验过程及效果
2.1 考核方法及过程
1999年下学期,我们在实验学校杭州市三墩一中进行了该课题的实验工作,课题组选择了数学总体水平较差的初一(3)和初一(4)班作为实验班.
实验从测试调查开始,课题组先编拟出类似于下例(每5个题为一组)的且难度基本上相当的12组试题:
学生在12组试题中随机抽取一组试题进行解答.事后统计,平均得分只有48分.调查完毕后,实验就从2方面开始进行:一方面,组织在调查测试中没有达到要求(即调查测试中分数没有达到60分)的学生进行补测.由于这12组试题的难度得到了控制,因此就为绝大多数同学能顺利通过创造了条件,而“顺利过关”又意味着该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算法则;另一方面,是运用“数式算卡”组织实验班同学开展名为“对应考核”的数学游戏活动,由学具发明人张肇基先生直接面授活动方法(运用“数式算卡”进行的游戏活动方法如附件所说明).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利用课外活动或课余时间尝试游戏活动,巩固游戏规则,熟练四则运算.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实验人员及教师间歇性地举行了多次数学游戏活动.
当实验班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项游戏活动后,课题组于1999年12月29日中午对实验班进行了一种颇有趣味的验收活动.“验收”是这样进行的,每班选出学习优秀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到另一班去任“考官”,其余同学接受另一班派来的考官来验收.考官可根据被考核者对成绩上的目标(有优、良、及格3种不同目标供考生选择)在“数式算卡”中选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即目标为优的考题就较难,方程的系数、形式多样;目标为良的学生次之;目标及格的学生,选择的题目较简单)进行考核,考核时考官先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给出方程中的一个x的值,接着,考生就须立即心算出和x值相对应的y值,且还要用算卡表示出这个y值.每一轮考核实质上是在进行12道有趣的开放题练习,如果时间还有剩余(一般一次考核20分钟内可以完成),还可进行第二轮,第三轮考核,成绩则取其中最好的一次.
这种考试、游戏、竞赛三位一体的考核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验收活动中2个班的达标率(即考核成绩达到6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率)均达到95%以上.
2.2 “考核”为什么环绕方程进行
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常识,在改造房屋时就怕破坏房屋结构.有的墙拆了,并不要紧;有的墙拆了,房屋就会倒塌.同样道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的知识点在当时掌握不好,譬如有学生进行不了较复杂的综合计算,并不要紧;有的知识点学会了之后即使忘记了也可在有用时稍加复习就能解决.但如果学生的数学知识有了结构性缺陷,那么就将无法进一步深造.目前在一些考试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学生可会也可不会的试题,有的统考不仅把气氛搞得像中考似的,而且还引导师生们把精力投放在一些“鸡毛蒜皮”的枝节问题上.譬如在进行计算时不写上“原式”2字要扣分,在解方程时少写一个“解”字要扣分,如果在解方程时写上“原式”则还加倍扣分,于是有学生因书写不合要求,在只有5分的试题中竟被扣掉2分.笔者认为,只有对初中数学的整体结构有了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把力量用在刀刃上,不会被什么统考牵着鼻子走,对于学习困难生更没有必要在一些枝梢末节的问题上去浪费时间,这样,学生的“负担”才有可能被减下来.
课题组在对初一教材进行了认真分析后,认为对于初一第一学期的学生来说,最要紧的是必须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尤其是对方程的运算能力,这是关系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否继续下去的问题,而且这部分内容也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点.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七年级学生要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能为将来学生学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以及解决具体应用问题等打好扎实的基础.为此,课题组决定实验研究围绕“方程”进行.
2.3 从期末统考看实验效果
从期末统考的成绩分析中可发现(期末考试是西湖区初一年级统一书面测试),实验班的总体成绩和以往的考试一样仍明显地低于初一年级中的其它2个班,人均分的差距达4.19分(实验班、对照班平均分分别为78.40分和74.21分).但在分析试卷中关于考查运算能力的试题的得分情况时,发现实验班在关于有理数综合运算计算题的得分率要比其它2个班低5%(实验班、对照班平均得分率分别为84.01%和79.08%),这说明实验班同学关于数字的运算能力要明显地低于对照班,但这2部分同学在关于方程运算题中的得分率已基本上持平(实验班、对照班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8.28%和78.49%).这也许说明在期末统考中已经能够看到“活动考核法”在提高学生的方程运算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
当然,在考察活动考核法的教学效果时仅仅用“考分”来评估并不是科学态度,我们的实验工作仅仅进行了两个多月,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尽管活动考核法种种设计还不太成熟,但它已开始显示出种种优越性.开始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我们相信,随着活动考核法的继续和深入,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将被设计出来,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3.认识和体会
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为保证教育质量,考试一直是最有效、最关键的手段之一,所以如果为了“减负”,就用限制考试次数的方法则肯定是行不通的,问题是应如何进行考试以及怎样评价考试,活动考核法在如何改革考试方法的问题上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3.1 强化了考试的发展功能
活动考核法已明显地淡化了“一般考试”的选拔功能,而是强化了考试的发展功能,它在达标问题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没有成败之分,所以它有效地消除了考试给学习困难生的心理带来的劣性刺激,从而适应了义务教育的需要.
3.2 活动考核法把静态的考试变为动态的“过程”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必须注意发挥好考试反馈矫正的功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对于许多学习困难生来说已无法通过一般考试在学习知识中得到“矫正”.而活动考核法对于许多学习困难生来说已成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不断暴露知识上的缺陷,同时不断地获得师生们的帮助和纠正.只有经过这样多次反复,才有可能使许多学习困难生掌握好某些知识.所以活动考核法也是解决学习困难生问题的一种手段.
3.3 活动考核法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一般考试往往是片面地强调了竞争,所以很容易给某些学生养成一种希望别人失败的被扭曲的竞争意识.活动考核法把个人间的竞争改造成为班级的竞赛,在这个“竞赛”中学生们为了班集体的荣誉,会自觉地进行合作和展开互帮活动.譬如,初一(4)班的翁艳敏同学,她在帮助同学中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教师请教该怎么办.并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向困难生布置适合他们练习的作业题,还给予热情的督促和帮助.学生的这种团队精神的养成将有利于他们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
3.4 活动考核法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许多考试对某些学习困难生来说已成一种“恐怖”.他们说:“一遇到考试,就发慌.”某些学习困难生对“考试”更是有了“仇恨”,他们对考试已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有个别学生已发展到了“拒绝学习”、“拒绝考试”的地步.但在活动考核法的实践中却发现它已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初一(3)班的郎敏、罗琴2位同学在以往考试中常常只能考一二十分,但她俩在听说要举行“考核”时竟连声说:“好极了!”由于活动考核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达标.所以,它可以使许多学习困难生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快和满足,这将有利于改善这些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
3.5 活动考核法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戴再平教授指出:“在对开放题教学做出评价时,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在活动考核中的开放题练习中,不仅要求学生会解一些方程,而且要求学生善于口算,善于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数,善于运用策略,还要求有一定的答题速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多方位的培养,这些能力在传统数学作业题中是得不到训练的.
世界上绝没有什么“点石成金”式的教学手段,但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为每位学生的成才“培土育苗”,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努力方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已有专家指出“考核方法的改革将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本课题的实验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围绕代数中的“整式运算”和几何中的“推理证明”2大重要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活动考核法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