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英语论文,课堂论文,策略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动力。如在教授Junior English Book lll,A man who never gave up一课时引入了爱迪生的经典名言“Genius(天才)is one percent in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iration.”学生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根据实际情况提问:Do you know any proverbs in your daily life? If you know.you may say in Chinese or English,Ok?于是学生一人一句,进行Brain-storming训练。很快学生就说出了几十条名人名言,英汉兼有。随后教师可接着说:“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English proverbs,pleas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in your daily life。”接着教师又问:“Do you know the ad:Just do it? Where can you find it!结果学生们在一位同学的NIKE T Shirt上找到了Just do it!这极大激发了学生收集名言的兴趣。从此,在每堂英语课前总可以看到在黑板的最上方写着一句English proverb。学生主动轮流提供,乐于积累,称之为EVERYDAY PROVERB。这样的提问简洁明快、自然贴切,以巧妙的设疑来制造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疑问到思考,尽快“入戏”,学生参与面大,学习气氛十分热烈,还使得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二、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艺术的发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多提一些能深化主题,涉及解释、分析、综合、推理等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高水平问题,而不仅仅记住有关的细节、事实或简单的描述性归纳性的问题。例如:(1)How many house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2) Which house will you choose to live?Why?后一种问题的设计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更有意义。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师可提一些发散性问题,使学生的思路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找出新的答案。这种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方向和范围,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例如:请学生就“I'm not sure”的回答设置问题,那么他们将会给你想出几十种的情景。想象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创新思维得到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多说敢言,主动质疑,其目的就在于此。
三、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
提出高水平问题固然重要,但高水平问题和基础水平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提出一定数量有关事实的基础水平问题,正是为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事实材料,从而为学生回答和提出高水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的发问不仅要有通过学生回忆、背诵的知识性问题(如:When was he born?Where did he live?)、由学生进行描述、归纳的理解性问题(如: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让学生自身解决的运用性问题(如: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还要有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性问题(如: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or why not?)、学生凭借创造、预见的综合性问题(如:Give the passage a title.)、学生进行选择、判断的评价性问题(如:What kind of invention do you most like? Why do you think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ion in the world?)。知识、理解、运用性问题属于低层次问题,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可以强化、巩固运用已学知识,并且可以作为高水平思维的基础。分析、综合、评价性问题属于高层次性思考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整合大量已学知识,想象和设计自己的解答方案,因而可为学生提供锻炼较高水平思维形式的机会。
四、问题陈述要完善,有效反馈要及时
教师在发问中问题的陈述应该严密、清楚,为学生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避免模棱两可、范围过大的发问。清楚的发问会提高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应及时提出,并给予引导。发问时教师对姿态、面部表情、声音频率及音调予以适当调整,将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教师理所应当给予肯定、赞扬,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学生对问题作出错误的回答,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作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亲近、微笑、点头等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初提问的学生答题,回答出可以给其适当的鼓励,若答不出,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教师的反馈中应当毫不吝啬地给予这样一些评价:"You did a very good job.""Well done!""Very good."
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供思考时间
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设计提问要有梯度,有层次,而且要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些教师在集中提问时,平均1分钟提出一至两个问题,而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仅有1秒钟左右,学生尚未想好该问题如何作答,教师就重复该问题,或请别的学生来回答。这样不仅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损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减少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高层次的交流。有研究表明,当教师改变这种狂轰滥炸的发问习惯,发问以后等3-5秒的时间,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学生会得出更为详细的答案,并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英语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在英语学习中有较强的自信心,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并“能克服英语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愿意主动向他人求教”。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力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适中、要求不同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智能强项,使他们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和增强自信心,亲自感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感和针对性,兼顾好、中、差生,对于一些不愿开口或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多用Yes or No问句、选择疑问句、True or False判断题形式,并适当给予一点提示;面对中等生,多选择when,what,how,where,who等特殊疑问句,以此鼓励中等生经过独立思考和仔细观察,作出回答,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而对于反应敏捷并具有丰富知识的学生,可侧重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归纳、推理型问题,不寻求唯一答案,以帮助他们开发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六、引导学生自我发问
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学生要成为积极理解和独立思维的主体,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引导注意力和促进思维活动。因此,自我提问对学生积极加工学习信息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会刺激学生高水平的思维,会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保持更持久。但研究也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水平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训练学生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
首先,创设良好发问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使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次,传授提出高水平问题的方法。例如:运用己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预测某一方面的发展前景;改结论性内容为探索性问题等。
七、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
教师对自身发问效果详细客观的评估是提高教师发问技巧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发问效果的评估,主要是教师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展示序列、层次的清晰性、时机的选择的自我评价。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发问技巧,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自己反思的习惯,经常问问自己提出何类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是否还有别的好的问题、叫谁回答问题,等等。通过这些反思,不断提高教师发问水平,提高自我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