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会工作干预实验&基于安徽省X县G乡S自然村的实证研究_留守老人论文

农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会工作干预实验——基于安徽省X县G乡S自然村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徽省论文,自然村论文,社会工作论文,困境论文,老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6;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2011)03-0010-05

[修订日期]2011-06-07

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老人问题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有必要加强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1-2]。然而,一般来说,从宏观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工程浩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因而,不妨尝试从微观角度探寻解决之道,因为从微观上讲,留守老人问题属于家庭问题以及留守老人个人自我应对能力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家庭结构及其社会功能因子女外出打工而发生了突然变化,老人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剧变[3],由一个本应颐养天年的受照料者,变成了一个身兼多职的照料提供者。留守老人不仅自己要照顾自己,还要照料子女留下的孙辈,充当多重家庭角色以及社会角色[4]。家庭结构(生态系统)的变化、角色的错位、职责与相应负担的重叠,农村的社会支持系统(养老保障、社区服务机构等)缺失或支持不够[5],使得留守老人不堪重负,因而出现各种困境。因此,对于留守老人个体来说,为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增能、心理疏导),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来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困难,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情。社会工作是“以特定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为背景,以特定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为依托,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的专业服务。它帮助个人、团体、社区增强和恢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并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6]。农村留守老人的困境实质上是因其家庭结构变化所导致的家庭社会功能紊乱(social function disorder)造成的,因此,社会工作完全可以介入留守老人问题[7],使留守老人家庭增强和恢复其原有社会功能。

本文利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以安徽省X县G乡S自然村的留守老人为对象,从微观方面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做一社会工作干预的实证研究。2010年12月15日开始做需求调查,2011年1月17到31日实施干预工作。小组工作参与人员为该村14位留守老人和社工1人,共15人。而参与地区发展模式的人员包括每个留守老人家庭的外出子女、该自然村未外出务工青壮年、所在行政村乡的相关干部等。

二、社会工作介入S自然村留守老人的需求分析

1.留守老人的界定

目前,关于留守老人的定义还存在很多分歧,在综合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本研究把留守老人界定为:农村中同一个户口下的子女(包括儿媳)全部外出打工、常年(至少半年)不在身边,只有自己(或和老伴)留在户籍地生活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

2.S自然村留守老人基本情况

安徽省X县G乡S自然村共有28户人家,户籍总人口145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7人,占其户籍人口的25.52%,属于高度老龄化村落。留守老人家庭有8户,占其总户数的28.6%,涉及14位老人,其中男性老人6位,女性老人8位,占该村老年人口的40.5%。年龄分布情况为:60~69岁的13位,70~79岁的1位。所有留守老人家庭中都有留守儿童,而既有留守老人又有留守儿童还有高龄老人的家庭有4户(详见表1)。

三、S自然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1.身体状况不好,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保障不足

S自然村14位留守老人身体状况普遍不是很好,有10位患有心血管疾病,老人的医疗保障也较差。S自然村所在的行政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只有一位初中文化水平、无行医执照的乡村医生。乡卫生院医疗水平和设施也很差,全乡4万人口,只有5名医生,其中最高学历为大专,最好的医疗设备是一台X光机。平时乡卫生院只能看看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县城的医院离该自然村有40公里,村里人到县医院要先走3公里山路到乡里,然后再坐车到县里,而乡里到县里的班车每日只有3趟,很不方便,可及性差。看病难是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村民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之一。另外,虽然有新农合,但是被调查的留守老人中只有2位参加了该项保险,原因是很多老人并不知道这项保险,而且报销限制条件太多,手续很麻烦,老人得不到实惠。

2.生活照料负担和生产劳动负担沉重

S自然村每个留守老人家庭至少要照料1名留守儿童,照料时间每天至少要8小时,包括照料其衣食起居,接送上学、放学和辅导学习,充当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另外,有4户留守老人还要照料自己的父母,其父母都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除了1位男性老人生活基本能自理之外,其余的4位女性老人均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平均照料时间每位老人至少需要1个小时。

S自然村人均耕种土地3.64亩,最多的6亩,最少的1亩。生产劳动主要依靠自身人力、雇佣人力和机械。能够替代繁重体力活的生产工具很少,如耕牛只有3头,机械只有4台小型便携式抽水机,其它如收割机、耕耙机基本没有。每年的繁重体力生产劳动时间达1 000小时左右。

3.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较好,但社会保障不足

S自然村留守老人的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较为充足(表2),这一点与别的研究[8]发现完全不同。其中最多的1年能给1.6万元,最少的也能达到5 000元。由此可以看出,S自然村留守老人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好,最少的有3.5万元的结余,其中有两户家庭结余在几十万元甚至超过100万元,可以说是很富裕的家庭。但是,S村的留守老人和其所在乡镇的其他老人一样都没有社会养老保障收入。

4.精神压力大,情感支持不够

对S自然村留守老人精神压力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4位留守老人中有13位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3位老人感到压力重到“自己都麻木了”。主要压力从高到低的排序是:生病(14人次)、孙辈监护与教育(12人次)、担心外出子女的生活(10人次)和工作安全(10人次)。

留守老人害怕生病,是因为他们是留守家庭的顶梁柱。如果生病了,家里的生产和生活就会受到全面影响,同时还会增加家庭负担。

孙辈照护方面,第一是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调查发现,该村留守儿童几乎都遭遇过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与意外(见表3)。第二是害怕孩子生病。由于村里的医药条件差,生病要跑县城,费时费力还担风险。第三是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被调查的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不能胜任留守儿童的学业辅导。所以,孩子是否能通过教育成才成为留守老人十分焦虑的问题。

外出子女的人身安全、工作稳定等也是老人担心的事情。本次被调查留守老人子女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外出打工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服务业甚至苦力活,工作不稳定、收入低且安全性差。再加上农民工被骗(拿不到工资、被骗做传销)的事情较多,更增加了老人对外出子女安全的担心。

留守老人自己的生活安全状况也不好。S村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所有家庭,在本研究调查的年份内都被偷盗过,被偷的东西大到耕牛,小到鸡鸭。被骗的情况也不少,如假和尚、假尼姑、假商品促销等,经济损失最多的达3 000元以上,少的也有几百元。农村基层没有治安防范机制,被偷被骗后,老人一般没有应对能力,只能自认倒霉。这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与其他针对留守老人研究的结论一样[9],S自然村留守老人的情感支持也不足。他们遇到伤心或烦心的事,首先是自我排解(10人次),其次是找老伴(3人次),然后是亲戚(2人次),很少找子女(1人次)、邻居(0人次)或村干部(0人次)。排解的方式是闷在心中(10人次),借干活(劳动生产、家务活)发泄(9人次),发脾气(6人次),很少找人倾诉(5人次)。他们与外出子女的情感沟通也很少。调查发现,留守老人与子女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电话。通话频率最多的是两三天一次,最少的是一年两三次。子女放假回家看看的频率最多的一年2次,最低的是两三年1次。相聚时间最长的是两个月左右,最短的是一星期左右。沟通内容主要是关于孙辈的生活、学习情况,关心老人生活和身体的则不多。

四、社会工作对S自然村留守老人困境的干预

(一)小组工作

1.小组工作的依据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家庭中。由于家庭功能主要承担者的外出,使得家庭中老人角色的社会功能发生移位甚至叠加,而社区中相应的救助机制缺失或者功能不全。在目前国家尚无可能从宏观上改变其生存环境的前提下,有必要从微观生态系统入手,帮助其摆脱困境或者减轻压力。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知,留守老人的困境,部分是因为自身缺乏相应的知识、能力和觉悟造成的,因此,可以利用成长小组进行干预[10],以此来提升其应对生活中问题和压力的能力。

2.小组工作目标

本次小组干预的目标是提升留守老人的自我应对能力和技巧,增强其家庭功能。

3.小组的类别与组成

根据上述工作目标,确定S自然村留守老人小组为同伴成长小组。原因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遭遇和问题,相互间有归属感。S自然村有14位留守老人,因此,把他们全部加入本次小组,分享经历,共同成长。

4.留守老人自助小组的工作内容和过程

由于同处一村,所以本同伴成长小组成员不需要初次见面、相互认识和介绍的环节。工作内容是帮助他们倾诉痛苦、释放压力、分享经历(包括成员成功应对压力的经验),然后学会坦然面对压力以及了解排解压力的方式和渠道,增加应对困难、压力的能力和技巧。该小组工作时间跨度一个星期,工作频度为隔天1次,活动安排在孙辈上学的时间,每次1小时,地点选择在有院子、比较封闭安静的“东”家庭。具体工作情况如表4。

5.小组成效评估

回访发现,通过小组工作,成员(留守老人)获得了增能,自身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第一,成立一个主要由留守老人组成的“心灵驿站”。因为有了可以继续活动的组织“心灵驿站”,所以成员没有对社工产生依赖情绪,小组成员非常愉快地结束了本次小组活动。

第二,“心灵驿站”成为老人不断成长的一个平台。由通过社工小组工作培训出来的老人做驿站领导,带领小组每周固定开展一次活动,形式多样。不仅留守老人消除了生活压力,获得了成长,而且这个驿站还成了该村留守村民共享快乐生活的公用平台。平时村里的其他老人以及年轻人都加入进来交流生活经验,分担生活忧愁。

第三,留守老人排解压力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现在,留守老人遇到不顺心的事,会主动互相倾诉、相互分担、互相帮助。消除压力、解决问题的渠道也多了,子女、邻居、村里干部都成了可利用资源。

第四,互相照应,合作精神提高。遇到事情,留守老人会互相照顾小孩或者维护家里的安全。

(二)社区工作

1.社区工作的依据

S自然村留守老人的基层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如邻里与乡村基层的支持缺失,造成留守老人家庭困境得不到有效救助。因此,一方面,应将邻里与乡村基层组织资源开发、调动起来,组成社区支持系统,协助留守老人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留守老人自身是社区公民,也具有可开发的潜能。以上两点较为符合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local development)模式[11]。同时,由于本次社区工作涉及的地域仅限于S自然村的邻里乡亲,行政乡村,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本次社区工作属于微观(微型)社区工作。

2.社区工作的干预过程

(1)强化子女对留守老人的情感支持。首先,通过联络其外出子女,多和老人通电话(每周至少一次),电话中多问候老人的生活,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其多寄些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同时叮嘱其在外应该尽量安分守己工作,不要增加老人的担忧和思想负担。其次,与外出子女工作单位的老板取得联系,协商决定每星期至少安排半天的休息时间让员工和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联络感情。这项制度后来成了老板吸引员工的一项福利机制。

(2)专业培训,提升留守老人自身应对生活安全和照料的能力。通过动员和召集乡村涉及生活安全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专家引入),对S自然村留守老人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他们自身预防和应对生活安全事故的知识与能力,消除其生活压力(表5),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增能。

(3)挖掘社区资源,成立互助组织,构建和完善留守老人的社区支持系统

第一,发动村里青壮劳力成立“帮老队”,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劳动负担。S自然村社区有7户人家没有老人,家中的劳动力大部分是青壮年,还有各种收割耕种的机械。我们动员其成立“帮老队”,通过转包土地的形式承包留守老人耕种的土地,而留守老人支付相关费用。结果是,“帮老队”以每亩300斤粮食的形式,把留守老人的土地全部承担下来。留守老人减轻了生产负担,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照料孙辈和自己的生活。

第二,建立村治安联防队,消除治安和生活安全隐患。由身体较好的老人和未外出打工的壮年人,共7人,成立一支治安巡逻队,每天轮流值班在村里巡逻,防止盗窃、骗子,检查、排除儿童安全隐患。

第三,成立老年人健康服务站,加强留守老人的卫生保健,促进其身体健康。由乡政府牵头,乡卫生院负责,成立留守老人健康服务站。敦促乡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增加乡级卫生院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提升乡级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设立专门热线电话,平时提供咨询,解决老人健康方面的疑难问题,同时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和普及力度,简化报销手续,让加入新农合的留守老人和村民真正享受到实惠,减轻其医疗负担。

第四,利用互联网,建立与子女快速“真实”的联络渠道。S村有2个家庭有电脑,但是村里没有通互联网。通过动员,这两家愿意提供电脑,在村干部联络乡电信部门后,这两台电脑都连上了网络,装上了视频,社工教会留守老人使用。从此,留守老人和儿童能和外出打工的亲人网络视频,有效增进了感情联络,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彼此的牵挂和压力。

3.社区工作的成效评估

上述工作结束半年后,我们于2011年“五一”节期间对S自然村进行了回访,回访中了解到以下情况:

没有发生一起生活安全事故,也没有发生一起儿童安全事故。留守老人中除了1位之外,都通过协议的形式把自己的土地全部承包给村里的“帮老队”,并且已经播种了。留守老人在孙辈上学的空闲时间里,种种菜园子、打理打理家务,聊聊天,或者帮助邻居干干家务。因为大家相互帮助,村子里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回访发现,14位留守老人均不再感到先前那么大的压力。乡里正在逐步给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村里所有老人办理新农合。遗憾的是,建设乡级卫生保健站因为涉及经费、人力问题,一时还没有得到解决。

五、结论

通过S自然村的实验发现,利用社会工作从微观上排解农村留守老人困境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的方式。本次社工介入很顺利,由于大部分资源都是就地取材,社工在其间发现资源、穿针引线,只稍作动员就立即发挥了作用,而且时间成本低,本次社工介入时间跨度40多天,累计共花费10个工作日,经费投入也低,本次工作总共花费2 000元多人民币(主要用于交通),平均每个留守家庭做出改变的投入大约500元。本次干预工作减轻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压力,留守老人获得了成长,生活改观。因此可以说:实验证明,在基层建立相应的社工机制,对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标签:;  ;  ;  ;  ;  ;  

农村留守老人困境的社会工作干预实验&基于安徽省X县G乡S自然村的实证研究_留守老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