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崔玉芹[1]2000年在《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文中提出语篇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而且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成品,它是语言运用的结果或产物;作为过程,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互动。当我们把语篇看作成品时,语篇的形式衔接手段及语义命题相关性对保证语篇连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语义上的命题相关性又弥补了衔接关系重在表层形式上的连接而忽视了连贯体现的语篇深层的语义相关这一不足。语篇分析者在对语篇连贯做静态分析时,可以从文本出发采取将形式衔接手段与语义命题相关性结合起来的途径分析语篇连贯。但是这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对口语语篇中大量存在的接应机制不健全的现象或呈隐性连贯的语篇却没有多少说服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明语篇连贯的实质。因为语篇是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它脱离不了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互动。也就是说,语篇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对处于这种动态过程中的语篇连贯进行分析,就需要采用会话含义理论结合关联理论的方法对连贯的生成和释读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才能最终还原语篇的连贯性。因为,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为语篇连贯提供了心理机制,从而补充了会话含义理论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因此,要全面理解语篇的连贯问题,就需要从形式、语义、语用、认知的角度出发,既对语篇连贯做静态分析,又做动态分析,使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优势互补,方能说明语篇连贯的全貌。 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简要回顾语篇研究历史并对语篇概念加以界定;第三章为语篇连贯的研究历史及对语篇连贯的各种不同理解;第四章从形式、语义的角度运用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协调理论及van Dijk的宏观结构理论对语篇连贯进行静态分析:第五章从语用、认知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及Sp山盯和u八m的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分析:第六章为结论。

管志斌[2]2012年在《语篇互文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篇的互文形式。主旨是根据语言研究所遵循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概念语言学化,藉此分析语篇的文本互动机制,具体研究语篇互文的标记形式和表现形式。第一章是绪论。介绍和梳理了语篇研究的相关现象和历史背景,指出本文以文本关系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语篇互文研究的基本现状、理论背景和研究契机。第二章探讨互文性的哲学渊源和语言学化。文章首先从索绪尔的符号联想理论和巴赫金的文本对话理论探索了互文性思想的哲学源流以及从中获得的理论启示。文章在梳理文学批评领域互文理论的流变之后,结合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研究原则,将互文性概念语言学化,并揭示出了互文性概念的语言学内核,藉此而把它分为联想互文和形式互文,指出形式互文对于揭示语篇的组织规律和文本关系模式最具语言学价值。第三章研究语篇互文的互动机制与语言表现。文章首先界定了语篇互文研究中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包括互文性、文本、主文本、互文本、互文标记、互文形式等,分析了语篇里文本之间的互动机制和调适机制,文本互动的基本特征和类型,考察了语篇互文的语言表现形式,指出语篇是文本的互动场,语篇结构是文本的互动模式。第四章分析语篇互文的标记形式。具体考察了语篇互文的六种标记形式:指示成分、指称词语、转述语、标点符号、话语标记和功能明示标签。其中把话语标记分为心理话语标记、交互话语标记和程序话语标记,指出话语标记中只有程序话语标记具有互文性,只有它具有调节话语、编织语篇、指引语篇理解和明示文本关系的标记功能。第五章考察语篇互文的表现形式。具体讨论了三种互文形式:指称互文、镶嵌互文和外接互文。根据语言的指称差异,把指称互文分为域内文本指示互文和跨域文本指称互文。此外还把镶嵌互文分为平行式镶嵌互文和程序式镶嵌互文,把外接互文分为意图性外接互文和程序式外接互文。第六章是结语。对全文提出和论证了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王艳红[3]2009年在《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篇分析是对语言使用形式和过程的分析,而连贯性作为语篇分析领域里的一个术语,是语篇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对语篇及语篇连贯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篇连贯意义的构建进行了阐释。由于语篇连贯是一个涉及语义、语用和认知等多方面的语言现象,因此以往仅从语义视角进行论述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中的复合空间理论、隐喻理论和关联理论为框架来阐释言语交际过程以及语篇解读过程中连贯意义是如何构建的。这三个认知理论揭示了自然语言意义生成与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机制,为动态研究语篇连贯提供了理论依据。希望本文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对语篇连贯研究有所帮助。

刘景霞[4]2007年在《语篇连贯的二元性特征》文中研究表明连贯是语篇领域中的一个复杂概念,它可能由衔接手段实现,也可以由非衔接手段实现。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特征的连贯。连贯呈现出显性与隐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微观性与宏观性的二元性特征。语篇连贯的二元性特征揭示了连贯是语言形式、语用、心理认知在语篇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赵耿林[5]2016年在《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义缺省是一种特殊的省略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语义空位。话语意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缺省阐释的理论,语义缺省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语义缺省研究是在前人的语义省略、语用省略、缺省预设、含义理论、缺省语义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语义缺省研究的最新成果主要体现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理论之中。语义缺省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对缺省意义的识解过程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意义阐释过程与人类的后台认知有关,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缺省部位的填补问题,很少对其认知过程做出描述。有鉴于此,本研究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语义缺省的认知过程进行模拟和阐释。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什么?二是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三是语义缺省应该遵循什么认知原则?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探讨了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提出了认知拓扑观的研究路径。狭义上说,语言拓扑性主要是指空间图式中物体所表现出来与形状无关、与大小无关、与距离无关的特征。广义上说,语言的拓扑性除了拓扑不变量的性质外,还具有拓扑连通性和拓扑连续性。本研究基于拓扑学的的三大拓扑性质,将认知语言学与拓扑学结合起来,把认知拓扑观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拓扑等价观、认知拓扑连通观和认知拓扑连续观。认知拓扑等价观主要体现在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之中。根据概念拓扑同化机制,世界上所有事物包括语言都具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拓扑属性,人们正是根据这种拓扑等价的属性来划分范畴的,有着共同拓扑性质的事物即为同一范畴。根据隐喻理论的恒定假设,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必须保留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即意象图式结构。一方面,源域空间与目标域空间之间有着共同的拓扑性质或拓扑结构,这是隐喻发生的前提;另一方面,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其拓扑性质和拓扑结构得以保留,这是人们理解隐喻的基础。认知拓扑连通观将框架、脚本、图式、icm和心理空间等认知模型看作是心理拓扑空间,不仅心理拓扑空间内部元素之间是相互连通的,而且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通过映射和投射等方式建立连通关系,因此,语言可以看作是由连通的网络组成的拓扑空间。认知拓扑连通观可以解释“表面上不连贯的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为什么能被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一现象。语义缺省会导致语篇从表面上看起来不连贯,但人们仍然能将表面上不连贯的语篇理解为连贯的语篇,这是由于人们的心智连贯性在起作用。我们在理解语义缺省的语篇时,心智连贯性表现为人类认知拓扑结构的连通性,只要语言表达中语义缺省的程度不破坏认知结构本身的拓扑连通性,部分语言信息的缺失,不会影响语言的整体理解,由此,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是基于语言空间的拓扑连通性。认知拓扑连通观还可以解释从语义缺省到语篇连贯的实现过程,语言表达的不完备只是形式上的不连通,不代表理解上的不连通,因为人类具有将缺失的图形组织成完整的图形(即格式塔)的认知能力,同样地,也可以将含有语义缺省的语篇组织成一个连贯的语篇格式塔。认知拓扑连续观认为语言拓扑空间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可以将语言看作为连续统,认知拓扑连续观和认知语言学中的连续统的观点是相一致的。认知语言学反对形式语言学的模块论,认为不应对词汇、语法、语义和语用做严格的区分,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也没有明显的区别,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和百科知识并无太大的区别。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百科观”和“词汇-语法连续统”体现了语言的连续性思想,和认知拓扑连续观是相吻合的。第二,本文将缺省意义的阐释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基于认知拓扑观和认知整合观,结合前人提出的整合模型的优点和特点,构建了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作为分析语义缺省和语篇连贯的认知机制。该认知模式包括“激活-连通-整合”三个子过程,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激活观、连通观、整合观和拓扑观统一到一个认知模式中。概念整合拓扑网络模式被用于描述缺省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建构过程:语言表达的显性信息激活相应的心理拓扑空间、空间元素以及空间拓扑结构,显性信息和激活的隐形信息形成连通的网络,然后被整合成一个识解格式塔,该格式塔是一个认知拓扑完型结构,一个语篇格式塔,这意味着含有语义缺省的不连贯的语篇实现了语篇的连贯。第三,本研究在jaszczolt的缺省语义学的意图性认知原则的基础上,区分了语义缺省的发话人原则和受话人原则,并提出了四个认知原则,包括突显原则、守恒原则、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一方面,在话语表达和语义缺省的运用阶段,发话人必须遵守突显原则,突出交际中最有用的新信息,而对受话人已知道的信息隐去不说,使其处于语义缺省的状态;此外,发话人还需要考虑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和认知能力,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多,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少,相反,受话人知道和推导的信息少,发话人所表达的信息就要多,即遵守守恒原则。另一方面,在话语理解和缺省意义的阐释阶段,受话人在激活、连通和整合的认知过程中需要遵守意图性原则和关联原则,其阐释的语义内容应和发话人的真正意图建立最佳关联,以理解发话人所传递的准确含义。本论文将拓扑学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中,提出了认知拓扑观,为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对跨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其他的语言学的相关学科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认知拓扑观的理论框架下,揭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理据和构建了语义缺省的认知机制,这为语义缺省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丰富了语义缺省研究的内容。本文将语义缺省研究提升到语篇分析的高度,将其归为话语意义阐释理论的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描述,体现了语义缺省研究对语篇分析的重要意义。

邱崇[6]2012年在《《周易》语篇研究》文中认为语篇作为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早已确立,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明确地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全面地研究,这在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外语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相比而言,汉语学界对语篇的关注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几部语篇专著的出现及相关文章的发表体现了对此领域的日益重视。《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经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惜乎难以读懂。两千余年的《周易》研究史表明,仅仅从字词的考证和象数的寻绎上难以对《周易》有更准确的理解,究其原因就在于对《周易》的语篇结构及语篇单位要素之间的层次及关系认识不足,而这正是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正是从语篇角度对《周易》分析的一次尝试,以期对《周易》的理解有所裨益。总体而言,本文致力于一个大问题的解决,即《周易》的语篇结构如何及何以如此,具体包括如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综述分语篇研究综述和《周易》研究综述,语篇综述分国外研究和国内文章学研究传统,交待了语篇研究的发展源流及现状,更从符号的发展史表明语言研究必然会突破句子的界限进入到语篇的领域,我国古代文章学的性质就是语言学的。通过对《周易》研究的综述,了解到《周易》研究难以有重大突破的原因就在于对《周易》的基本语篇结构没有进行准确全面地梳理,对《周易》语篇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这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是语境研究。对语境的重视是语篇研究异于传统句法研究的重要表现,语境是语篇的基本属性,任何语篇不能脱离语境存在。传统的语境研究集中于对语境的分类,所分出的类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等等,对语境的定义是语篇所在的客观环境。这个定义对语境本质的认识是不清楚的,影响语篇创作与理解的不是这些要素,而是这些要素经过人理解之后产生的知识。这是因为语境影响了语篇的理解,而人是理解的主体,抛开人的要素认为语境只是客观环境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这些要素经过人理解之后产生的知识都会成为语篇的语境,语境只是与语篇理解有关的那部分知识,所以可以把语境定义为与语篇理解有关的前理解的总和。(前理解一词来自于诠释学,详后。)语境属于主观的范畴而非客观范畴,并且语境是要具体到某个语篇的。语篇也可以成为语境,两者的区分在于是否是注意的焦点,语篇是注意的焦点,语境是注意的背景。语境是百科全书的,难以穷尽,本章对《周易》的语境进行了举例分析。第三部分是《周易》卦爻辞结构分析。传统观点认为《周易》的卦爻辞中记叙辞和占辞是同属一句话,占辞是对记叙辞吉凶的判断,实则不然,首先爻的本质在于变,故一爻可以有多个占辞,是不确定的;但记叙辞只有一句,是确定的,这就形成了两者的矛盾。二是有些爻辞中根本没有占辞,有些爻中没有记叙辞,两者不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那些只有占辞没有记叙辞的爻,表明占辞不可能来源于记叙辞。三是有很多占辞吉凶的前面有“贞”字,这明确表明了吉凶是占断的结果,而不是对记叙辞的判断结果。记叙辞与占辞都来源于卦画,记叙辞是对卦画的体现,占辞是对卦画所代表象数的判断,两者同源。正是两者同源,所以有很多吉凶一致的情况。这样的观点对两者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同时提醒我们在占辞和记叙辞吉凶不一致时候不需再作勉强的解释,也不能归为文本的讹误(如高亨)。第四部分是《周易》段落分析。《周易》段落即《周易》的卦,一卦就是一个段落,段落标记就是卦画,每一卦有一个主旨,即卦旨,也就是段旨,卦名是卦旨的集中体现。传统认为卦名无意义,是不需要解释的,实则卦名是《周易》象数系统与语言系统的接口,是理解《周易》语言的金钥匙,是可以解释的。有些卦与卦即段与段之间还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体现了《周易》丰富的哲学内涵。第五部分是《周易》连贯分析。连贯是语篇研究的重要内容,连贯是语篇的本质属性而非语篇效果,本质属性的意思是一个没有连贯的言语序列不可能组成语篇,连贯是语篇的必要条件。有些研究者认为连贯是语篇效果,是在语篇的接受者那里产生的,一个言语序列经过接受者的认知加工产生了语篇。这种看法虽然看到了理解者对语篇的再创造,但夸大了接受者的能力,会把一些随机产生的字符排列包括到语篇的范围中去。可以把连贯定义为:连贯是语篇的本质属性,是语篇各部分表义的一致性。通过对《周易》连贯类型的描写,发现《周易》的基本连贯类型有连续性和扩散性两种,这是语篇的两种基本连贯类型,对应于语义的相关性和相似性。这从语篇史的角度证明了《周易》已经是语篇史初期较为成熟的语篇了。第六部分讨论了衔接。衔接是衔接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组篇机制之一,在语篇研究中有突出的地位,可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等。本节对《周易》的衔接进行了描写,总结出《周易》的语篇特点是内紧外松。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在于《周易》“卜筮之书”的性质,《周易》首先是用来占卜的,需要每一卦都可以独立完成占卜,所以卦与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大,(当然,有些卦与卦之间是有关系的。)这就造成了卦之间的联系较松散。同时《周易》的段落是卦画的体现,有一个集中的含义,就是卦名所表示出的含义,各爻服从于卦名所代表的含义,所以内部较外部而言相对紧密。但相对于其它类型的语篇,内部仍然较为松散。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周易》语篇的描写,可以发现《周易》的组织规律及语篇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对《周易》作出更准确的解释。大体而言,本文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对《周易》的文本结构首次进行了语篇学的整体研究,分析了《周易》语篇的层次,梳理了《周易》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卦与卦之间的关系,一卦之内爻与爻群义群的划分,爻与爻之间的语义关系,并且探讨了体现这些语义关系所使用的手段。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周易》文本的语篇性,力争改变《周易》前言不搭后语、极其零碎的印象。另外,本次整体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具体研究比如释义、句读、文本校勘等提供借鉴。二是仔细分析了占辞或记叙辞的关系,改变了传统认为占辞是记叙辞的判断的观点。本文认为占辞和记叙辞都来于卦画,占辞是卦画的判断而记叙辞是卦画所包含卦象的体现,这两者同源,都是“观象”的结果。这有益于《周易》辞句的理解,对《周易》文本形成的认识更为准确。三是本文的研究都在《周易》的语境下进行,《周易》最大的语境就是《周易》语篇的性质,即“易本卜筮之书”。这造成了《周易》语篇的“内紧外松”的特点,“内紧”使其卦内部有统一的主旨,“外松”使其每一卦都可以不依赖另外的卦单独完成占卜任务,这体现了语篇史初期语篇的组织特点,这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成熟的语篇了,确立了《周易》在语篇史上的地位。

魏在江[7]2004年在《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三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 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等,任何长度的口头话语或书面文字都可视为语篇.这就是我们对语篇概念的墓本定义. 接着对连贯研究、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我们简要地回顾了凡戴克、威多逊、克里斯托尔等人给连贯下的定义.我们讨论了连贯研究的方法论,本文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连贯是完全可行的. 同时我们指出了连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尽管连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多的问题藉要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偏重衔接形式部分;不够系统化、具体化;连贯概念不够清晰;方法单一;英汉语篇连贯对比方面的还没有. 由于人们对连贯以及如何连贯的看法不一,对连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完善,加之连贯研究的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连贯研究的理论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有些理论还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连贯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和思考,认为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连贯是内部机制与外部机制的统一,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本文强调,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去进行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中文摘要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有所突破。 第三章简要地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论述连贯作为一种认知心理现象的理据,提出我们对连贯研究的新的理论视角. 连贯作为一种语市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连贯的语篇既可通过形式衔接实现,亦可通过语境、语法、语义、语用、认知从内容、逻辑语义的深层次上实现.笔者认为,对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全面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和理论?

王晓军[8]2012年在《《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在de Beaugrande&Dressler(1981)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并尽量保持《文心雕龙》文本的原有思路,本文构拟了综合的研究框架。该框架包括篇章的组合性成分:合语境性(第三章)、意向性和可接受性(第四章)、认知性(包括隐喻性)(第五章)以及互文性(第六章);以及这些成分与篇章的调节性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按照程序法,每章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各章既专注于讨论《文心雕龙》篇章语用学思想某一具体方面,又十分关注它与篇章语用学框架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力图以研究合力凸显该著作“体大思精”的“体系性”。《文心雕龙》的语境思想涵盖语境组合观和语境综观。前者除了言伴语境和言外语境,还应该包括言内语境。言内语境,属于语言语境,在以往研究中备受忽视,体现为语层论,其中,“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的概念较之弗斯和王初明等国内外研究者更为明晰、全面。语境综观不限于语境本身,展现出非纯粹语境的一面,亦不局限于静态语境,重视言语活动中的动态语境。非纯粹语境论可归因于刘勰的征圣、宗经思想,而动态语境既指语境是语用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又指语境构成因素的情境变异及其语用效果;既指语用主体对言语交际诸因素综合体的认知状态又指言语交际中主客体的交融过程。《文心雕龙》的“义生文外”思想以“隐秀”观为核心。“隐秀”具有一体两面的理论特质,是刘勰鲜明的篇章语用观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以篇章的可接受性为准绳的。de Beaugrande&Dressler(1981)在调节性原则中提出适切性(appropriateness)标准,其着眼点是当前情境与篇章的关联性,并据此判断参与者的加工难易度和深度,但这条标准比较笼统。刘勰提出作为适切性具体手段的隐秀观是对西方相关理论的有力补充。依据篇章的意向性、可接受性等标准,“义生文外”、“言外之意”和“会话含义(implicature)”等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不可无条件地等同使用。随着篇章语言学的认知转向,篇章语用学研究离不开认知视角。《文心雕龙》的语言认知思想体现在“组句”和“成篇”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春秋笔法”的认知机制(也包括刘勰的某些隐喻思想),后者则集中体现于他的比兴观。“春秋笔法”的文化心理顺序象似性是对PTS理论的有力反拨和有效补充,而语义框架思想所负载的浓郁文化观是刘勰篇章文化语用观的有力见证。《文心雕龙》的隐喻类型突破了学界当前对隐喻的分类,其工作机制既凸显了隐喻的认知、情感双重功能,也揭示了隐喻创造新意义、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的认知作用。《文心雕龙》的互文性思想体现在《事类》篇对显著互文性的阐述和《体性》篇、《定势》篇对组构互文性的分析,其隐喻互文性、互文性隐喻、篇章隐喻以及篇章衔接等概念密不可分,共同指向篇章性。同刘勰的语境观一脉相承,他的文化互文性思想体现在篇章对社会主体的社会定位上,并依据语篇和历史的关系,将其划分为微观历史互文性和宏观历史互文性。《文心雕龙》的互文性范畴具有高度的向心性,与可接受性、认知隐喻性、连贯性、情境性和意向性以及适切性等篇章性标准密切相关。透过研究框架,可以发现刘勰的篇章语用学思想内涵丰富,它既研究语言又凸显文化语境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既研究动态的言语活动过程,又研究篇章内在的语言认知机制;既涉及西方篇章语用学的主要范畴,如语境、意向性和可接受性、互文性等,又将它们与隐喻性及其它认知要素、语言的意义要素等的关联性纳入讨论的范围。正是这些概念之间彼此关联并形成循环,才构成了《文心雕龙》独特的篇章语用学思想体系。

孙瑶[9]2011年在《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贯性是语篇的本质属性,它是鉴别一段文字能否成为语篇的主要标准,涉及语篇生成与理解的关键,是语篇分析领域的热门课题。自提出以来备受学者们关注,并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引发激烈讨论,目前各种有关语篇连贯性的定义就达几十种之多。系统功能语法是当今功能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它以语义为导向,是一种适合于语篇分析的语言学理论。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俄语语篇连贯性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篇是语言的一个意义单位,作为语言系统与语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生成条件决定它一方面要符合语言系统自身的组织原则(衔接),另一方面要同语境相关,要反映出同情景相统一的意义连续性,具有一定的语境意义。因此,衔接和语域一致是判断语篇连贯性的两个必要条件,它们分别从语言系统内部和语言外语境因素两个方面解释了语篇的定义。语言的元功能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假设。概念功能对人们周围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进行构建和范畴化;人际功能用于体现处于社会现实中的言语主体间相互角色关系,表达主体的态度、情感、视角。谋篇功能将概念和人际功能组织起来,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元功能在言语中实现,生成连贯的语篇。我们认为,利用语言元功能思想可以对语篇连贯性的生成作进一步的解释,语篇连贯性的生成是谋篇功能作用的结果,谋篇功能的实现机制也即语篇连贯性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拓展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和实现手段,明确了语域一致的具体内容。论文最后以俄语新闻报道语篇为语料作具体的语篇分析,对本文提出的语篇连贯模式进行了论证和检验。

杜世洪[10]2008年在《脉辨》文中认为语言学界的连贯研究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三十余年来,连贯作为热点问题在国内外虽然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力,然而,有关连贯的两个基本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连贯是什么?连贯何以可能?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志着连贯研究的不同认识。本研究的中心任务就是从既有的连贯研究出发,考察既有连贯研究所出现的问题的成因,重新确定连贯的概念性质,从话语互动的角度去考察连贯的形成机制,从而试图建立连贯研究的新方法——话语连贯的脉络辨析法,简称“脉辨法”。既有的连贯研究多倾向于把连贯确定为语篇特征,把连贯限定在篇章语言学的范畴。这样一来,对连贯的概念性质的认识就相应地出现了以语篇形式为中心的考察方法。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研究堪称连贯研究的语言形式法的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立足点是把连贯当成一个形式化的科学概念,试图通过对语言形式手段的考察来揭示连贯的本质。然而,正如恩克维斯特所发现的那样,语言形式手段齐备却并不能保证连贯的开显。恩克维斯特所关注的这一问题,本研究把它称之为“恩克维斯特问题”。本研究从思考“恩克维斯特问题”出发,结合考虑国内学者张德禄对连贯研究尚无系统理论出现而感到的困惑,着眼于对日常话语互动所显现的连贯现象的反思,打算把连贯研究置于话语互动中来考察“连贯何以可能”这一问题。既有的连贯研究存在的局限有:第一,对连贯的概念性质认识不够充分,甚至误把“衔接”同“连贯”当成地位等同的姊妹概念;第二,局限于语篇研究,把连贯当成语篇的固有特征(或称内在特征),企图通过对连贯的构建方式的考察而有意无意地努力寻找或建立语篇连贯的普遍模式;第三,认识到了连贯的语义性质,但由于对语义的流变特性缺乏确定的衡量标准,从而无法以某种具体的方法来统领连贯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在概念性质上,连贯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形式化程度极高的科学概念:连贯反映的是话语双方的思维,关涉的是人的“在世问题”。在存在方式上,连贯具有开显和隐蔽的特性;连贯是话语互动的连贯,而不是固定语篇固有的连贯;连贯是话语双方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在形成机制上,连贯表现为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话语的两两相接,而两两相接的基本单位就是双方连贯因子的两两相接;话语双方各自都有连贯因子,而连贯因子的集合就是个人的连贯因子库;个人连贯因子库的大小标志着个人话语累积的基本情况;话语双方在互动中需要进行立言、说事、表情和讲理等方面的交流,于是连贯的脉络可以分为语脉、意脉、情脉和理脉。在衡量方法上,对话语双方连贯的考察的核心就是双方在互动中的理解活动;话语理解就是双方在凸显的话语脉络层面上追求最大的共晓性;话语双方共晓性的达成反映了连贯与理性,连贯与知识,连贯与他心,连贯与纯粹经验,连贯与意向立场,连贯与交往理性等方面的关系。从连贯的脉络结构看,话语双方的不同脉络因子的贯通可以通过话语理解的合作原则来描述;话语双方对理解的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背都是话语互动的正常现象,即无论是纯脉连贯的构建还是杂脉连贯的形成,都可在理解的合作原则下进行描述。本研究成文后分为七章。第一章导言,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法及观点预设。本章明确提出本研究的中心问题瞄准的是“连贯何以可能”。本章指出,连贯是话语互动的连贯,话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话语)之所以为话语就在于人的话语互动;话语并不是作为语言学的具体对象而存在,话语是生活形式、话语理解、以及话语共晓性的统一。话语互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就在于不同脉络层面的连贯构建。连贯研究就是对话语互动中不同脉络的贯通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就是进行“脉”辨。连贯具有两两相接的机制,对连贯的考察就要采取断面分析。第二章连贯的语言学解释,是文本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旨在理清既有连贯研究的现状,分析连贯研究现有问题的成因。本章梳理了语言学界连贯研究的既有成果,归纳了连贯研究的三类方法:语言形式法、语用推理法和认知心理法。本章指出,这三类方法基于一个共同认识就是连贯是给定的,连贯要么随语篇的存在而存在,要么存在于语境中,要么存在于大脑里;连贯研究的任务似乎就是挖掘语篇固有连贯的形成机制。在语言学的解释维度下,连贯是一个形式化的固有概念。本章明确指出连贯更多的是一个哲学概念,应该从哲学概念考察的维度去认识连贯。第三章连贯的哲学解释,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本章从对连贯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考察入手,从常识的角度、文章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连贯最基本的含义。本章强调,把连贯还原成最原初的关系的话,那么连贯的基本含义就是“两两相连”、“两两相接”或“两两相关”。连贯是人与人的连贯,而且这些领域本身关涉着人,关涉着人的在世。于是,本章指出,话语连贯是话语双方两个人的关系,而两个人的关系则可以进一步细分,即进行充分分析。在充分分析的视角下,话语互动的连贯直接关涉的是理性、交往理性、知识、纯粹经验、他心感知、意向立场等等。本章尝试性地考察了连贯与这些概念的关系。第四章话语连贯的规范性,是对本研究中心问题的仔细剖析。本章指出,连贯不是规则性问题,而是规范性问题。本章以规范作为尺度重点讨论了连贯的多样性及本质成因。连贯体现在话语片段上,而话语片段直接与语词、概念等直接相关。对语词与意义的不同理解正好反映的是话语连贯的多样性。话语累积的不同意味着话语双方连贯构建的不同。话语概念可分为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次生概念的产生往往是以语词作为资源对原生概念的加工利用。在原生概念上我们可以谈论直接指称及指称物的存在,而在次生概念层面上,次生概念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往往不在物理世界存在。连贯的基础是两两相接,而两两相接可能表现在话语片段或语词的对应上。所以,对话语片段、语词及其相应概念的考察实际上是对连贯的基本点进行考察。本章还讨论了不同的词义观,简略地评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洛克、贝克莱、莱布尼兹、穆勒、弗雷格、罗素和斯特劳森等人的观点。对这些观点的回顾与评述,目的是为本研究的话语累积论所涉及的原生概念和次生概念寻找相应的理论渊源。本章提出了话语累积论和连贯因子说。第五章话语连贯与理解。主要提出连贯研究的新观点和方法。本章把话语脉络贯通所形成的连贯细分为语脉连贯、情脉连贯、意脉连贯和理脉连贯,详细界定了语脉、情脉、意脉和理脉着四个核心概念,并分别进行了例证说明。以理解为核心,本章在格莱斯会话合作原则的启示下,探讨了话语双方的理解本性。本章对陈嘉映提出的“理解的合作原则”做了扩展,提出了理解的合作原则的总原则及相应的四个守则。第六章理解的合作原则与连贯的脉络结构,主要对本研究建立的连贯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论证。本章指出,理解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守则为衡量话语互动的连贯机制提供了描述性原则。从理解的合作原则的总原则看,话语双方至少要在一个凸显的脉络层面上追求话语的最大共晓性。话语理解并不以语言形式关系的理解为终极目标,而是话语双方在语脉、意脉、情脉、理脉上达成生活形式的理解。本章还按照首要脉络凸显的种类不同,分析了四种脉贯实例:即语脉凸显的杂脉连贯、情脉凸显的杂脉连贯、意脉凸显的杂脉连贯和理脉凸显的杂脉连贯。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全新思想,归纳了本研究的创新观点,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D]. 崔玉芹. 延边大学. 2000

[2]. 语篇互文形式研究[D]. 管志斌. 复旦大学. 2012

[3].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研究[D]. 王艳红. 黑龙江大学. 2009

[4]. 语篇连贯的二元性特征[J]. 刘景霞.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5]. 语义缺省的认知拓扑研究[D]. 赵耿林. 西南大学. 2016

[6]. 《周易》语篇研究[D]. 邱崇. 山东大学. 2012

[7].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 魏在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8]. 《文心雕龙》的篇章语用学思想[D]. 王晓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9]. 系统功能语法与俄语语篇连贯性研究[D]. 孙瑶. 黑龙江大学. 2011

[10]. 脉辨[D]. 杜世洪.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论语篇连贯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