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维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9-0053-06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多元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经踏入了网络信息时代。就思想政治教育来看,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崛起,拓展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教育理念的现代重构。就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由政府主导的专业化教育向人人参与的大众化教育范式转变;就机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从教育机构主导的单向教育向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向教育路径转变。新的历史境遇对教育客体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自身的主体性问题。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转换的必然要求。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亟待深化的时代课题。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针对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来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被单纯理解为“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灌输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理性的主体,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从而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但是,目前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陷入了某种误区。如,有些人认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认定的主体性,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是,仅谈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忽略教育者主体性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实上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吗?又如,有些人将教育者的主导性纳入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问题是,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一对同属概念吗?两个单质的概念如何统一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同质的特定概念上来?以上这些问题,目前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均未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热衷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而忽略了基于多维视角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追问。从实践活动来看,在现实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况复杂多变,这种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性。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能力,从而形成主体性人格的过程。因此,仅仅从一维视角来界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只有从多维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全面与个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中社会目标要通过个体目标的实现才能够实现,而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个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条件,并且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人的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最终目标。马克思将人的存在形态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种存在形态同时也反映了人的三种发展方式,即依赖于物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将人的发展作为目标追求,但是采用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能够将知识强行输入受教育者的大脑,受教育者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一方面,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当然,这种自由发展绝对不是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随意发展,而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发展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又指出,未来的社会形态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②。这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目标追求和价值理念。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哲学依据,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首先,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而实践是主客体之间对象化的活动。人作为主体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但是任何一种形态的主体都是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单位的。实践实际上是通过人的主体性能力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改造过程,任何一种实践都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改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者主体改造受教育者客体的活动,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作为主体,通过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改造受教育者主观精神世界的活动。因此,受教育者是作为主体的形式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的,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这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单向灌输模式,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受教育者只能够按照教育者的要求、思路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是片面的,是违背教育的目的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它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不仅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掌握,而且注重提升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向受教育者灌输某种思想观点,而且注重对受教育者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仅强调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同时还将解决问题作为更加重要的目标。正如夸美纽斯曾经指出的,“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并且应该在学校里面受到”④。 另一方面,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的受教育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上都是完全一样的,教育者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塑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无数相同的个体。这种方式违背了教育源自生活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地从生活场景中抽离出来,结果是对个体的教育完全脱离了个体原本的生活实际,人的个性被完全忽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作为主体,教育过程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灌输,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讨论,从而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把握全局,调整方向的作用,而对受教育者而言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使每一个受教育者既是符合社会要求的集体性存在,同时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性存在。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就曾强调,青年学生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要保持个性,彰显本色。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自为的主体存在”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出发点,而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⑥。现实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主体性的发挥,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在本质上它所表征的是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⑦。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以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出发点的,就必须尊重人的个性,并且发展这种个性。这既是对主体的尊重,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多样化存在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主体的潜能,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主体的全面发展。 二、平等与尊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维度 平等与尊重是微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本没有平等可言,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尊重自身等等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⑧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⑨这两句话从根本上揭示了尊重的涵义,尊重既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而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和平等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尊重是平等的内在规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平等与尊重作为其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平等意味着相互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尊师重道,到尊重受教育者,再到民主平等的过程。尊师重道是传统师生关系的伦理,强调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自由民主思想逐渐渗入我国,五四前后的教育领域兴起了呼吁“师生平等”之风,尤其是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最为深远。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使教师的地位急剧下降,甚至学生凌驾于老师之上。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才逐渐朝着民主平等的方向迈进。过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平等的原因就在于,教育被潜在地认为是主体改造客体即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灌输与接受的关系,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受教育者只能够按照教育者的指示和要求接受教育。这种主客体关系,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不平等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主体,将受教育者的精神素养、知识结构作为精神客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体地位,同时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主体性能力。因此,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关系。平等意味着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不是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关系,而是把对方看作目的,相互尊重,共同探讨。正如康德所言,“永远不要简单地把他人当作工具,而永远要当作目的,不论是对你自己还是对于他人”⑩。 其次,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受教育者作为个体性存在,他们之间也需要平等和尊重。受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包括两个方面:作为集体主体成员的平等,以及作为个体主体的平等。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般是一对多的关系。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集体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平等享受尊重的权利。教育者对待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是相同的态度,保证其在人格上的平等,但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过程提倡因材施教,这正是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尊重,反映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反映了受教育者作为集体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都是个体性存在,受教育者之间也存在某种关系。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相互尊重。受教育者都是作为集体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在集体中任何一个个体主体并没有特殊性可言,他们之间是平等互助、集体协作、共同进步的关系。只有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才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尊重自身。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当他们作为个体时,都是有生命的存在,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中的存在。个体的关系性存在一般包括两个方面:自我与他物的实践关系,自我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且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但是无论是哪种关系,个体首先要面对的都是个体与自身的关系。马斯洛说:“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11)自尊之所以带有普遍性,是因为尊重自身是尊重他人或者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把自己当作权利的持有者,这不是不应有的骄傲,而是恰如其分的自豪,具有这种最低程度的自尊,对于热爱并尊重他人也是必要的”(12)。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现是其显著特征,同时也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和要求的。自尊是人的一种稳定、健康的心理需求,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自我认识并且勇于表达自我认识,同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否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尊重只能流于空谈,而不可能实现。 三、实践与交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维度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以理论讲述为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分工明确。理论讲述法对宣传正确的政治理论、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理论讲述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将受教育者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判断力得不到提升,创造力也不能够彰显,所以,对受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枯燥无味,没有活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通过实践的方法进行教育,这是一种对实践理念的强调,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的方法,即受教育者需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而不是置身事外,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共同探究过程,而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传道过程。实践教学需要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实现,一般以案例、项目或者讨论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起引导作用,鼓励受教育者参与教学过程。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分工协作、课堂辩论等多种形式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其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受教育者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既包括在校的学生,也包括广大的干部、军人等等,受教育者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的人,都是处于实践之中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枯燥、单调的形式主义,就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从生活中探寻真理,另一方面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实践作为其方法论的关键理念,不仅是因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发展要求的。在我国,实践育人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从国际上来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美国近年来兴起的服务学习就是“一种将有意义的社区服务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以丰富学习的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13)。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不仅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培养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同时也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交往。有学者认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主客二元的范畴,于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被纳入哲学认识论领域。其实,交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个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并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产生出来的”(14),“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15)。这里,马克思解释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交往本质,认为交往是人类普遍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且把教学理解为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而进行信息交流、知识探索,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交往最为普遍的方法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对话不仅仅在于相互交换知识和观点,更是一种情感的交融,需要对话双方以真诚的态度参与对话。”(16)不仅仅学校教育中针对学生群体是如此,无论是对于何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话的方法都能够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使教育者更加准确、清晰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意愿和心态。同时,对话是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能够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在交往实践中,“语言犹如我们思想和情感、知觉和概念得以生存的精神空气。在此之外,我们就不能呼吸”(17),并且“语言构成任何一个科学过程的基础”(18)。所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强调人的实践参与之外,还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对话的方式完成信息的获取、交流、更新。完成道德认识、情感认同的过程,从而完善受教育者主体的知识结构,提升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素养。 四、个人与社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培养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个人作为完全独立的主体性存在,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强调集体主体,即社会的发展。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为个人主体性的彰显,一方面体现为社会主体性的发展。 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判断多是从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地位,反而很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他工作利用的工具。“当政治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的时候,人们就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和政治教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当经济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的时候,人们又偏重于教育的经济和生产力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沦为解决具体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矛盾的手段。”(19)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应该是全面的,它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价值。其中政治价值无疑居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知识的传递完善人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通过主体能力的提升增强人的实践主动性,在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整个社会有机形态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有机形态不是社会各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良性互动,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无疑会让思想政治教育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实现从“社会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变,其价值也从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提升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解往往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社会本位论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解为阶级性和政治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20),个人本位论者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立自为的实践活动,它已不再是社会的附属物和‘应声虫’,也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利用手段和工具,它的全部意义与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21)。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进步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只是为了个人或者只是为了社会的发展都是片面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统一的。一方面,“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2)另一方面,“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23)。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主体还是作为集体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以某种形态出现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征,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2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个人人格的完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通过发挥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主体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体性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个体价值是通过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价值则是通过人的主体能力的发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个体价值的实现,因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又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保障和方向。 综上所述,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研究之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逻辑判断: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的人,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有目的、有意识、有主见、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现实的人都具有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异质转化为同质,得到整体发挥,从而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此,我们认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活动中,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创设民主、理性、和谐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体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是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因此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动态性和多维性等特征。进一步说,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超越,它强调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条件和发展需求出发,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尊重,在方法论上倡导实践和交往,以人性的彰显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其价值追求。 注释: ①③⑥(14)(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135、151、20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 ④[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⑦洪波:《马克思个人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⑧《论语·雍也》。 ⑨《论语·颜渊》。 ⑩[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1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12)Joel Feinberg,The Nature and Value of Rights,The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1970,4(4),p.252. (13)T.Lovat et al.(eds.),International Research Handbook on Values Education and Student Wellbeing,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2010,p.71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6页。 (16)张光陆:《解释学视域下的对话教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0页。 (17)[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7页。 (18)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47页。 (19)郎秀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政论坛》2002年第10期。 (2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1)张艳新、程爱华:《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启示》,《教育探索》2006年第2期。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标签:主体性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教育本质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