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是如何上作文讲评课的(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课论文,李镇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七个板块:教师试笔
我开始怀着真挚的感情向学生朗读我的文章:
无法回避的一双眼睛
早晨,我和学生正在早读,教室门外响起了一声“报告”。我一看,是任安妮同学。我眉头一皱:她又迟到了!于是,我对她说:“在外面站一会儿!”
她怯怯地看着我,嘴唇似张又闭,好像要向我解释什么,但最终没有开口,顺从地站在了教室门外。
我和学生们继续早读……
任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遂宁转学来到我班的。她身体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成绩较差。可能是由于身体不太好,常请病假,给我和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常迟到。我曾把她母亲请来,向她反映任安妮这一毛病,并问她任安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有什么特殊困难,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有些磨蹭所以在家耽误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习惯。但她仍然常常迟到。
任安妮在外面大概站了五分钟,我担心校长看见了,于是便叫她进来。她进来后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了?再站一会儿!”
她流着泪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来和大家一起读。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十五分钟。
下课后我没有找她谈,不是忘记了,而是觉得没用。
上完了两节课,她来给我请假,说头有点昏,想回家休息一会儿。我一惊,问:“怎么回事?是不是因为早晨站久了?”她说不是,是头昏的老毛病犯了。
于是,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任安妮的母亲来校为她请假,说任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用来治疗和休息。我开始感到自己先一天做得有些过分了。
我问她母亲:“任安妮究竟是什么病?”
她母亲含糊地答道:“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病,就是……”
可能有什么苦衷,她没有明说,我也就不好往深处问了。
又过了两个星期,任安妮仍没来上学。一天,我正准备去她家看看她时,她母亲来学校,说任安妮的病比较严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竟暗暗庆幸:总算甩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任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不时碰到我,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李老师好!”
这学期一开学,就又听说她因病没来上课。我只在心里叹惜她的不幸,但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最后一科,沈建平同学就来告诉我:“李老师,任安妮今天早晨……‘去’了……”
我不禁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一下跌落到了地上!
二十分钟以后,我和十几名学生乘坐的越野车奔驰在通往殡仪馆的公路上……
刚进殡仪馆,她的母亲就迎上来,用哭哑了的声音对我说:“李老师,您这么忙还赶来,真是谢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太突然了!我们根本没想到。”她的眼泪又来了:“李老师,我的安妮六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三年。为了让她能安静美好地生活下去,我们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八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听了她的话,我心如刀绞:在任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和学生们站在任安妮的遗体旁,与她作最后的告别。她熟睡般安详地躺着,秀气的脸上写满了纯真。想到那个我让她站了十五分钟的冬天的早晨,想到她那天上午向我请假时我的冷淡,想到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却还想着我这个对她其实并不好的“李老师”,我终于忍不住恸哭起来!
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已经哭干泪水的任安妮母亲反过来劝慰我:“李老师,别难过!安妮有您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些好同学,她……知足了!她,她也走得……安心了!”说到最后,她又哭起来了。她当时显然是被我的哀恸感动了,但她哪里知道,我是在用泪水向任安妮表达深深的忏悔啊!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十四岁——写给任安妮》,第二天又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以表达我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十四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十四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好几次我都哽咽得几乎读不下去,因为我的眼前老闪现着任安妮的眼睛。学生们显然也被我的文章感动了……
之后,我请学生们就我的文章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的文章选材真实典型,但这一点很难学到,因为自己没有老师的水平;有的说我的文章感人但篇幅有些冗长;有的说文章的详略安排还可以更合理一些,比如任安妮生病以后的事和我与其母亲的对话都可以再简略一点;有的说我的文章里面有铺垫、有对比、有细节、有起伏……学生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我不再有心灵的距离。最后,我说:“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而且,我还要再次强调,学作文的过程也是学做人的过程。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品鉴:叶圣陶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李老师的“教师试笔”,改变了以往“我命题,你作文”的对立式教与学的关系,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助于实现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过渡。由于教师的“试笔”写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给学生一种亲近感,更有一种强大的诱惑力,从而可以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正起到示范引领、抛砖引玉的作用。李老师引导学生就“教师试笔”各抒己见,让学生站在评判者的角度审视老师的作文,并鼓励学生广泛评其优劣,既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和权威的畏惧感,从评判者的角度去体悟作文的真谛,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自身作文的不足,对于如何写出“真情实感”有了更深刻的心灵体验。“教师试笔”使作文课成为润泽学生心灵的盛宴,“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就在于此。
第八个板块:畅谈收获
我说道:“‘真情浓墨写童心’,我们就学习交流到此。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作文课的收获,可以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随后,学生从选材的典型、内容的真实、写法的多样、片段的出彩、语言的生动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我及时板书总结提升。最后,我建议学生们根据这节课的作文方法点拨及修改作文的方法指导,课后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
课件显示后师生朗读:
“一个人感到羞愧的事越多,他就越高尚。”
——肖伯纳
“纯洁的人生从忏悔开始。”
——冯骥才
品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精巧的课堂小结设计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在这一板块中,李老师让学生自己畅谈这节作文课的体验和收获,自我总结,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对话的过程。由于这种小结是开放的,不仅关注学生在作文技法上的收获,而且关注学生学习作文的体验和感受,再加上李老师适时地提炼升华,使得课堂小结成了教师发挥教学才智、引领学生思维品质的最有效时机。尤为可贵的是,李老师的用意还在育人。师生齐声朗诵肖伯纳和冯骥才的名言,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评:
李镇西老师上的作文评讲公开课,是两节非常成功的作文评讲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到的结构安排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共分为八个板块,各个板块相互配合,整个过程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当前的学生作文到以往的学生作文,从学生作文到教师作文,兼顾得非常全面,反映了李镇西老师作文教学的成熟。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板块都是李老师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的。比如“片断欣赏”,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在这一过程中,李老师适时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断的内容并进行归类,诸如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通过想象写心理,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心情等。从思维方法来讲,这种归纳法较之演绎法,更加生动和鲜活,因为它不是纯粹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介绍,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更加有效。
二、和谐的教学合作
在这两节作文评讲课中,师生关系完全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在李老师的积极调动下,学生几乎参与了所有环节,并始终以主体的身份评讲作文:“佳作亮相”之后就是学生的分析评价,“片段欣赏”之中是学生在津津乐道,“咬文嚼字”与“病文修改”始终是学生在评头论足,甚至对于“教师试笔”里的教师范文,学生也毫不客气地和李老师商榷某些写法,更有同学对文章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执教者的李老师,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也不是隐居者、隐身人,而是一个合作伙伴,循循善诱,不时地穿针引线,积极地鼓励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整堂课的氛围非常融洽,难怪李老师自己也说道:“作文评讲中的这种师生平等的研讨氛围,是我最为得意的一点。”
三、真实的感情再现
这次作文,李老师始终围绕“真”来作文章,因为题目要求“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在评讲的过程中李老师不断强调:“内容真实,感情真切。”这应该说抓住了作文的关键,也是所有优秀文章的写作灵魂!可以说,李老师倾其所能地在把学生引向真实地书写真情的境界:题目求真,内容求真,写法求真,赏析求真,改错求真,处处围绕真情。从李老师自己的示范文章来看,李老师显然是把教人作文与教人做人联系了起来。
如果要说点不同意见的话,我个人觉得本次作文题的要求似乎可以进一步斟酌:要求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这有没有硬性要学生抖露自己个人隐私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