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儿童之所以会产生孤独感,主要原因便是缺失足够的社会技能,因此,对孤独感儿童施以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参考社会技能训练理论,研究人员普遍从情感、认知以及行为角度训练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本文主要从行为塑造、榜样策略、角色扮演以及系统训练四个方面,对孤独感儿童进行社会技能训练。
关键词:社会技能训练;儿童;孤独感;干预效果
孤独感,即个体对人际关系无法感到满意,在感知到自身交际水平与交往渴望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时,所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虽然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个体成长,但心里发育未成熟的儿童,如果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中,极易造成其社会适应不良,无法健康成长。所以,对儿童孤独感进行深入探究至关重要。社会技能训练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有效的儿童孤独感干预措施,其在强化儿童适应性、增强儿童社会功能以及改善儿童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
1 社会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社会技能训练的主要原则便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干预方案,帮助缺失社会技能的儿童,重新掌握社会交往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以及知识,从而强化其社会交往能力。儿童缺失社会技能的表现形式非常繁杂,不过,就缺失方向性而言,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一,社会性攻击;其二,社会性退缩。无论是哪一类的行为反应,均会导致儿童出现社会适应性差、同伴关系不良等情况,导致儿童成为社会鼓励者,心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孤独情绪。既有研究资料指出[1],存在孤独感的个体,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相对较差,社会焦虑以及抑郁、神经质更加浓郁。由此可见,社会技能缺失是儿童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如果缺失社会技能,其将会体验更加浓厚的孤独感,如果采取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干预儿童的孤独感,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对社会交往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准确掌握,还能对儿童同伴关系进行有效改善,强化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为其成长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与条件。
2 社会技能训练理论假设
自上世纪30年代起,相关研究人员便开始对儿童社会技能进行研究,历经多年发展后,社会技能训练逐渐发展为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强化手段。现代社会技能训练基本理论假设为“技能缺失”,共包含三项要点[2]:其一,许多儿童因为不具有人际交往基本技能,而产生同伴关系困难的情感体验;其二,社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技能;其三,社会技能训练过程中,儿童所学得的社会技能,可以在同伴集体中进行概化,可以为其妥善处理同伴关系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如果同伴评价具有较强的消极行,极易增加儿童孤独感,因此,在干预儿童的孤独感过程中,必须借助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对其同伴关系进行改善。现阶段,社会技能缺失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定义,不过,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交往技能属于个体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和谐统一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情感、认知以及行为方面,也存在许多被称之为技巧成分的因素,因此,要想检验社会技能缺失假设,必须从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单个方面进行。
3 儿童孤独感中社会技能训练的具体应用
3.1角色扮演法
即创建特定的情境,在儿童结合情境进行表现,通过履行角色来帮助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换言之,为社会技能缺乏的儿童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让其扮演该情境中的某一角色,帮助其准确了解该角色的理想模型,明确社会赋予该角色的期望以及自身所应履行的角色义务。然后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对某种社会交往技能进行学习、了解以及掌握,进而帮助儿童改善自身的态度、行为,优化自身的同伴关系,实现有效干预儿童孤独感的目的。
3.2行为塑造法
让儿童与其同伴共同参与某项活动,当儿童发生某种社会行为时,便给予其社会奖励,或是物质奖励,以此对儿童强调某种社会行为出现情境、频率的方法,便是行为塑造法。例如,如果社会交往技能缺乏的儿童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应通过一些积极方式对儿童的行为进行鼓励,例如,微笑、抚摸、拥抱、奖励等,长此以往,便可以对儿童的有效社交行为进行巩固,改善儿童的人际关系,降低其孤独情绪。行为塑造法具有多种方式可以强化儿童行为,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产生理想反应后,需要及时进行强化,而且强化要具有频繁性,尤其是在行为刚产生的时段;巩固儿童新技能后,需要应用消退程序。
3.3榜样策略法
鼓励社会交往技能缺乏的儿童对同伴,或是成人所展现的社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并进行学习的干预方法,为榜样策略法。儿童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对周边人的言语、行为进行效仿,进而逐渐掌握社会化行为,当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因奖赏而得到强化后,该行为便会受到延续,进而向其他领域进行扩展。榜样策略法可以借助儿童的效仿天性,以极具生动性的形象为典型,对儿童的学习热情进行感染、激发。这里所提的榜样不仅仅局限于真人示范,还可以为网络、电视、电影中的虚拟行为。
3.4系统训练法
系统训练法即结合概念指导、行为训练的方法,其社会技能学习、训练模式以行为改变社会认知理论为依据,主要训练目标有三个:其一,强化儿童在社会技能方面的知识与概念;其二,帮助儿童将概念向熟练行为进行转化;其三,帮助儿童保持技能,并将其于具体情境中进行概括化。社会技能干预训练主要含有五个步骤:其一,促使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方面的原则、概念,例如,参与、合作等;其二,帮助儿童对原则、概念进行可操作性特殊性行为技能转化,例如,亲身经历过的社会行为;其三,帮助儿童在同伴关系中,明确一个全新目标,例如,交往新朋友;其四,帮助儿童保持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交往技能,并以特定情境对这些技能进行概括化;其五,帮助儿童树立同伴交往信心[3]。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社会技能训练可以丰富儿童的社会交往知识与技能,帮助其树立同伴交往信心,降低其孤独感,促使其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韦耀阳.社会技能训练在儿童孤独感干预中的应用[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04(01):21-23.
[2]汪毅,薛云,李丽等.社会技能训练干预儿童行为问题在学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5,24(11):1033-1036.
[3]翁盛,魏寿洪.录像示范法在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03(09):25-32,57.
论文作者:范霞,张广杰,李恩耀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儿童论文; 社会论文; 技能论文; 孤独论文; 技能训练论文; 同伴论文; 社会交往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