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及其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发展论文,后果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发展使人类不断获得征服自然的新的力量和财富,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种种好处,但也使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技术的挑战。从一方面来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着这么多的困难选择:核能可为人类获得无穷无尽的能源,但核装置的爆炸,可以使数十万人瞬息丧生;基因工程的问世、生物工程的兴起,可以为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和改造自然的新手段,但人工新物种的出现和重组DNA在生物体内自我复制一旦失控, 其后果远比原子弹爆炸对人类的危害大得多;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高效率成为现实,但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治安和犯罪问题……以上只是技术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几组特写镜头,实际上技术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效应远远不止这些。种种事实表明,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具有与生俱来的双重性。从另一方面来看,技术自身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已构成了极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从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宏观管理工作,到技术人员具体的研究开发活动;从研究开发的成果权属确认到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利益分配,其间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反过来影响着技术的发展。于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控制手段,对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进行适当控制,以保障技术进步,充分实现技术的功利,同时加强对技术活动的管理,防止技术进步的负面效应,自然受到当今社会的普遍重视。
1 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
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指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
(1)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影响。 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长的,技术自身又受到社会组织、人际关系、技术工作者的精神状态、社会对技术的认知程度、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因素从技术内部和外部牵制着技术的活动和发展状况,如果这些因素之间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严重阻碍技术的发展,并对社会经济产生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分别在技术发明、技术应用、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四个阶段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一,从技术发明的过程来看,一项技术发明成果若想得到社会承认、被社会所接受,还必须考虑技术发明的特性与其应用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发明成果数量不可谓不多,水平不可谓不高,但在社会接受方面却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明创新成果的技术特性与我国的技术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我国许多技术成果的创新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水平,这个目标本身无可挑剔,但水平本身不是目的,关键是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技术发明的水平很高,但缺乏在国内工业领域应用的现实基础,这样的成果只能“束之高阁”。
第二,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这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使技术成果变为社会相容的技术,否则,就会出现技术自身的毁灭或对社会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例如,英国工业的衰落并非是由于发明不多,在浮法玻璃和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法等方面,英国的纪录并不低于其他国家。但由于社会、政府、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许多发明在英国却自生自灭了。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在走向企业,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社会化的“断层”现象,即大量的发明创新成果沉淀,不能用于生产,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中断。
第三,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技术改造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以技术寿命为基础的技术改造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面对这种趋势,我国应该顺应技术改造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正视“技术有效寿命”日益缩短的现实。但是我国的技术改造,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典型。据有关资料可知,北方某省对316个技术改造项目的统计结果表明,有289个没达到预期目标,占91%,其中有178个不仅没有效益反而亏损。 企业技术改造本来是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为何不但目标没有实现反而造成亏损呢?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仅从技术改造本身去探求原因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从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去研究为什么技术改造的目标没能在社会中实现。
第四,在现代技术引进中,引进技术的社会相容性如何,能不能实现社会化,这往往与技术输出国和技术引进国之间的“技术位差”有很大关联。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其正常使用率和维持保养率较好,而在消化、吸收和创新指标上却不尽人意。其原因除了不重视消化吸收以及在这方面的投资费用比例较低外,引进技术的水平和消化吸收能力之间的“技术位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道理正如日本的斋藤优教授所讲的那样,即已有的传统产业和原有的技术基础如果与引进技术相差太远,超过了原有技术吸收能力的范围,这种技术即使引进来也固定不了,难以消化吸收,因为需要引进的技术几乎很少是与原有技术无关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企业和国家若不注意技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协调,就会不同程度地对企业和国家的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技术发展的社会后果提醒我们,在技术发展的每一环节中,我们必须对相关的因素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和社会调适,使技术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2)技术发展对社会生态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 技术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历史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这是毋用置疑的。但是,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超越技术本身目的以外的社会后果,并且技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些后果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①环境污染。比如工业废水废气、农药、汽车尾气、电磁辐射,核废料造成的环境污染;②生物生殖技术所造成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胎儿性别鉴定等技术各从不同侧面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十分沉重的消极后果;③高技术事故与高技术犯罪。例如核技术事故(切尔诺贝利灾害)、高水坝设计事故(埃及的阿斯旺水坝事故),汽车事故与汽车犯罪、计算机犯罪等。西方学者将上述技术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后果称之为“技术灾害”,并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根据他们研究的资料表明,美国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不到1000人,并且这方面的财产损失和防灾减灾费用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而在1975年,美国在空气、水、 土壤污染方面的总费用为40.6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1%。同年, 用于汽车事故的费用约为7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此外,与技术灾害相关联的死亡率为:男性占20%~30%,女性占10%~20%。1979年在私人和公共事业技术灾害管理的总消费以及加上直接的损失价值,估计为179亿~283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7.8%~12.4%(见表)。
美国的灾害比较研究资料
灾害类型
自然灾害技术灾害
财产 社会成本死亡率 社会成本死亡率
和人 损失(国民
(总数
损失(国 (总 数
员死 生产总值的%)民生产总的%)
亡的%)值的%)
百分比2~43~55~15
15~25
由上表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对社会造成的灾害已经成倍地高于自然灾害。而技术越发达,造成的技术灾害也越严重,即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灾害与福利是成正比的关系。技术发展给发达国家造成的这种双重结果,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重要的借鉴。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对技术发展做出有效的社会控制,这本身就是在扩大和增强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2 技术系统的社会控制机制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非进行社会控制不可的地步。然而,技术的社会控制,主要是社会大系统中政法子系统对技术的控制。这是由于政法系统对技术的控制力度远比其他社会因素强得多。政法系统对技术系统的控制,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政法系统对技术系统的干预和促进作用。
按照社会系统理论的一般原则,一个社会系统总是具有由内部结构决定的“系统语言”。在技术系统中,这种系统语言主要表现为技术的专业语言。而这种专业语言以它特有的媒介形式把人们从四面八方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技术系统结构。但是,由于系统语言专业化这一特点,使得任何一种系统语言对其他系统的直接输出都会对所及的系统产生负作用,造成那个系统结构紊乱,削弱和淡化系统的独立性,从而导致系统的异化。就政法系统与技术系统的关系而言,政法系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将其意志强加于技术系统,而必须要经过一个必要的转换过程,将政治意志译成技术语言,从而进一步变成技术人员在技术生产中的社会行为。在60年代,我国政府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了要加强国防的战略任务。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等有关科研单位的专家,科学地论证了这一意志,并把它具体地“翻译”成了一个个科学研究项目和计划,在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功地造出了原子弹。这一事件充分说明,政法系统与技术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它必须以不破坏对方的独立性为前提,将本系统的专业语言经过一个必要的转换过程,翻译成能为对方所理解,并且符合对方内部结构特点的语言信号。这就是说,政法系统与技术系统之间所发生的不是一种刚性关系,而是经过转换、处理而成的柔性关系。
这种转换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其条件又如何呢?系统之间不同语言的转换作为一个具体的过程,一定要有自己的存在形式。这种形式介乎于两大系统之间,作为联系两大系统的中间带,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作“转换体”。但是,这种形式仅仅是实现这个转换的载体,转换的实现还要依靠懂得两大系统一般语言的行为者来完成。就政法系统和技术系统之间的语言转换而言,其转换体就是科技顾问机构和咨询机构,作为转换体的系统行为者则应该是既懂政法、又懂技术的专家,技术政策和技术计划工作者。以美国为例,政府对知识生产活动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那些与政府相对独立的各种科技咨询机构,比如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兰德公司等。这些转换体的存在,使政治系统和技术系统之间有效的对话成为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具体表现为由这些机构的行为者制定出既反映政治意志,又符合技术生产活动特点的技术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政策实际上就是两大系统的语言转换的结果。社会系统接收和消化经过转换的环境系统语言,实际上就是系统对环境某种要求的适应。这种适应性来自于系统是否具备了接收这种要求的相应结构。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独立完备的社会系统,内部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他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形成层次不同,作用不一的结构。这样,就决定了对环境系统要求的接收,不是同时发生在系统结构的每一个方面,而总是对其中那些层次较高,在系统结构内起着主导作用的部分发生作用,然后再通过这些部分对系统内较低层次的其他结构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系统的内部结构按照环境系统的要求,在尊重自身结构特点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从而去适应环境系统。
3 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内容和方法
一般来说,技术的社会控制内容应包括对技术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技术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控制,其中主要的是对技术有关的人们的行为,人与人的关系,技术的社会组织以及有关技术发展的制度等关系的调整,让它们都能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3.1 技术的社会评价
人们一般认为,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力的手段莫过于技术立法,然而,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真正的技术违法活动毕竟是少数,在合法范围内仍有大量的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需要调节和处理,这便是如何制定技术政策的问题。由于技术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鼓励人们向哪个方向活动,限制人们不向哪个方向活动。因此,根据什么来制定技术政策、为什么要限制人们的某些活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必然牵涉到技术活动对社会的影响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技术进行社会评价。有了正确的技术社会评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技术政策,技术才能推进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技术的社会评价是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的前提和依据。
技术的社会评价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总的说来,可分为宏观社会评价和微观社会评价两大方面。技术的宏观社会评价主要是从社会与技术的整体关系上,对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影响、技术本身的宏观结构进行评价。常见的宏观评价内容包括:①技术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评价;②技术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评价;③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持结构评价;④技术研究工作的管理水平评价。
除了对技术从宏观上进行社会评价以外,还必须对技术发展的单个因素,单项技术的发展问题进行评价,这就是技术的微观社会评价。具体内容有:①对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评价;②技术的先进性评价;③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④技术的社会生态效益评价;⑤单项技术发展对社会产生的灾害后果评价。
3.2 制定技术政策
我们知道,一旦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意志,通过合理的途径转变成技术系统可接受的技术语言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技术语言变成技术人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就需要制定技术政策。制定技术政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心是使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但从基本方面来考虑,应当包括如何加速技术自身的发展和迅速推广技术成果两个方面。在加速技术发展方面,包括如何从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系统的规章制度上有力地支持技术发展;在迅速推广技术成果方面,包括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和组织形式,促进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由于目前技术活动已经是国际性活动,技术政策中也应当包括如何处理技术交流中的相互关系问题。
3.3 技术立法
近代技术发展的结果表明,只有依靠法律调整技术发展的社会关系,才能保护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从目前法律对技术发展的控制方向来看,技术立法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①技术研究活动是一种社会协作研究活动,需要法律确认技术活动的总体计划,投资方向和重点等,从而保证国家有效地组织技术活动。由于技术成果的价值估量和取得这些技术成果的劳动消耗并不一致,因而在技术组织的经济核算和权利、义务上,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才能保证技术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②由于科学是以技术为中介与生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疏通“科学家-技术-生产”的循环渠道,保证技术研究成果的转让和应用。若要实现这种技术中介的法律保障,就必须进行包括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方面的立法和制定技术合同等各种法律制度;③由于技术的社会后果具有两重性,因此,必须依靠法律来控制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后果,运用法律调整技术研制的巨额开支与人们当前生活水平的矛盾,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人类生理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习惯的矛盾,技术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控制能力的矛盾;④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也日益突出,单用传统的道德规范是难以解决的,也必须通过法律来调整。
3.4 舆论监督和技术伦理教育
这是从社会心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方法,是对上述社会控制方法的补充。实践证明,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也是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方式。因为新闻界对某项技术使用或控制不当引起的事故的报道,即所谓“丑闻”,往往会产生广泛而强烈的社会舆论,这些社会舆论对消极的技术行为和活动进行有力的监督,从而扩大和强化了技术的社会控制作用。但是,这必须要求新闻媒介机构的记者和编辑具有技术与社会的知识素养,同时要努力独立于技术发明者和推广者的利益,力求报道客观而公正。技术的伦理教育虽然没有新闻媒介的舆论宣传那样直接迅速,但它是一种潜在而稳定的社会控制方式。技术伦理教育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和道德知识的教育、改变个人的对待技术的态度和从事技术活动的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又与舆论宣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借助这两种方式对有关技术工作者和学生进行技术伦理教育是我国对技术进行社会控制的长期任务。
总之,对技术发展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不但要充分掌握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机制,更重要的是运用技术发展的社会控制机制,通过技术的社会评价,制定合理的技术政策、技术立法、舆论宣传与技术伦理教育等社会控制方法,采取积极的行动,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结合,这样才能把技术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社会后果消灭在萌芽状态。
(收稿日期:199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