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非线性因素在部分亚洲货币汇率中的特征——检验购买力平价论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购买力论文,亚洲论文,平价论文,汇率论文,新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0)02-0004-11
一、引言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理论是最主要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它为各国货币之间均衡汇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检验真实汇率的平稳性是一种被广泛用于检验PPP的方法,其运用线性的扩展的迪基—富勒(Augmented Dicky-Fuller,ADF)检验方法对真实汇率进行单位根检验,试图模拟出真实汇率线性和平稳过程,但是,运用该检验类型的研究一般来说都没能拒绝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货币兑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在浮动汇率制度时期的真实汇率数据的原假设(单位根过程),因此,PPP的偏离总是被认为是持久的。对于ADF检验在拒绝真实汇率的零假设方面低效力的一个普遍解释为,长时期内真实汇率具有向其均值回归的倾向,运用短时期的数据来考察真实汇率向均值回归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
学者们在采用长期跨时真实汇率数据后虽然解决了单位根检验低效力的问题,却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虽然长期跨时研究表明真实汇率明显偏向均值,但是其偏离具有偏高的持续程度,偏离PPP的半衰期大约为3—5年(Rogoff,1996),也就是有名的“冰河期”。自从Rogoff第一次注意到这个问题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利用各种手段试图为该问题寻找答案,近来较为通用的手段就是利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来模拟真实汇率的行为过程。例如Taylor(2000b)就在非线性仿真的数据产生过程的蒙特·卡罗模拟的基础上,指出“当真实调整过程是非线性时,而假设为线性调整的,那么估计的半衰期也是向上偏离的,且标准的单位根检验也通常是低效力的”。事实上,近来的实证研究也证明,真实汇率运动是一个非线性过程,运用标准的线性ADF方法来检验真实汇率必然会产生误差,因此,有必要对真实汇率进行平稳非线性检验。
近来,运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研究真实汇率的文献有很多,但大多采用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真实汇率数据,研究亚洲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真实汇率非线性的文献却很少,如Michael(1997)就英镑分别兑美元和法郎真实汇率的研究、Henry(2001)运用门限自回归(Threshold Autoregressive,TAR)模型对澳元真实汇率的分析以及Sollis和Wohar(2006)运用TAR模型对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挪威、瑞典、瑞士和英国等11个国家的货币1973年4月至1997年12月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研究。总的来说,上述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真实汇率表现出了平稳非线性,具有向均值回归的趋势,且其向均值调整的行为具有非线性,偏离越大,向均值调整的速度就越快,并且调整所用的时间要远远低于“冰河期”(Taylor等,2001),这其实就是一个支持PPP的证据。学者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名义汇率的调整使得真实汇率的调整具有上述的非线性特征,当真实汇率愈加偏离PPP时,或是外汇市场投机者对名义汇率的一致预期使得它向均值回归(Kilian和Taylor,2003),或是央行对汇市进行干预使得它向均值回归(Taylor,2004),但无论是哪种途径使得它向均值调整,都是名义汇率发挥了价格调整功能。既然发达国家货币的真实汇率都表现出了很强的平稳非线性特征,那么介于发达与发展之间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真实汇率是否也具有这种特征呢?其名义汇率也具有这种价格调整功能吗?其中人民币汇率是否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征呢?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就是对亚洲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真实汇率是否具有平稳非线性特征进行检验。
TAR模型是一个被广泛用于检验真实汇率的平稳非线性的时间序列的模型。本文将运用带有单位根的TAR来检验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行为进行模拟,以验证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真实汇率是否具有非线性、平稳性及其向均值回归的特征,并且将特别关注人民币的真实汇率的非线性过程和与其他国家的差别及其是否会有向均值调整的现象。同时,本文还将关注那些导致亚洲国家真实汇率异常变化的因素,以使未来的货币政策当局在适当时机做出适当反应。
TAR模型由Tong(1978)创建,此后,在非线性时间序列领域中很是流行,其运用的程度可见Tong(1983),但是其参数分布的推断的抽样理论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其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的研究有:Chan(1991)和Hasen(1996)描述了门限检验的似然比渐近分布;Chan(1993)指出门限的最小二乘估计是一致的,并且还发现了它的渐近分布;Hansen(1997b;2000)发展了另外一种近似的渐近分布方法,Chan和Tsay(1998)分析了相关连续的TAR模型,并且在该模型中发现了参数估计的渐进分布。但是上述所有模型都假设数据是平稳的,从而很难把非平稳性和非线性区分开。直到Caner和Hansen(2001)利用带有单位根的TAR模型首次同时对美国成年男性失业率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进行精密检验后,TAR模型才逐步被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非线性的检验。Alba和Park(2005)就运用TAR模型对土耳其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平稳非线性特征进行了检验。
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构建能够检验真实汇率平稳非线性特征的带有单位根的TAR模型,第三部分简要描述数据,第四部分是利用TAR模型来检验6种货币真实汇率的平稳非线性特征,其实就是考察它们是否具有向均值非线性调整的特征,以找到PPP在部分亚洲新兴国家成立的证据和探索导致这些国家真实汇率异动的原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
二、检验真实汇率平稳非线性特征的TAR模型的构建
TAR模型由Tong(1978)创建,该模型实际上利用“门限”变量把状态空间分割成几个子空间,每个子空间上使用线性逼近,来描述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比如真实汇率在上升和下跌过程中的非对称性。一个两制度的TAR模型一般表达式为:
三、数据选择和来源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制度经历了比发达国家更长的改革历程,部分亚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甚至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汇率,其中代表性国家有印度和中国。直到90年代初,这些国家才陆续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如印度在1993年1月1日的汇率并轨和中国在1994年1月1日的汇率制度改革。因此本文选取的样本为6个亚洲主要新兴国家货币从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真实汇率数据,它们分别为人民币(CNY)、印度卢比(INR)、韩元(KRW)、泰铢(THP)、菲律宾比索(PHP)和印尼卢比(IDR)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在这里,我们对真实汇率取了自然对数,为:
以上各国货币汇率和CPI指数数据来源于IFS。在构建门限模型之前,要对真实汇率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绝原假设,即真实汇率存在单位根,它们是不平稳的,与现有的大多数关于PPP的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四、真实汇率平稳非线性实证结果分析
接下来,我们要对6个国家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非线性和平稳性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PPP理论是否在这6个国家成立。
1.门限效应(非线性)检验结果
门限效应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6个国家的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门限效应检验的统计值,W的Boot-Strap(自助法)值都小于5%,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可以拒绝没有门限效应的原假设,6个国家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都存在门限效应(非线性),制度1为处于的观测值,制度2则为处于的观测值。制度分割下的各货币真实汇率图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了人民币的真实汇率以外,其他5种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处于制度2(极度贬值)的数据很少,据我们计算,其占总数据的比例最低为17.44%,最高也只有28.73%,可以把这称为真实汇率的异动时期。人民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却相反,其处于制度1(升值)的数据很少,真实汇率的大幅升值为异动时期。
而且,从图1还可以看出,除中国之外,印度、韩国、泰国、菲律宾和印尼等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深重的国家货币的真实汇率在两次金融危机时期都处于异动时期(极度贬值),另外,后4个国家货币的真实汇率的异动时期基本上都聚集在亚洲金融危机及危机后时期,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造成这些国家货币真实汇率非线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人民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跨越门限,进入异常变动(大幅升值)状态,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即使是汇率制度改革和次贷危机也未能够使其处于异常时期,外部因素不是导致人民币真实汇率非线性的因素。人民币兑美元真实汇率的异常升值分别聚集于1994—1996年我国高通货膨胀时期与2006—2008年初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时期。致使人民币真实汇率出现非线性特征的因素为内部经济环境,即物价和汇率的背离PPP。
2.单位根(非平稳性)检验结果
表3为我们运用带有单位根的TAR模型检验的6个国家货币兑美元真实汇率的非线性单位根检验结果。表中单位根检验总体统计值的自助p值表明,除了人民币以外,其他5种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具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其中有4个国家的货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就可以拒绝原假设。虽然我们所检验的国家并没有都拒绝单位根原假设,但是与在线性的ADF检验中没有一个国家拒绝原假设相比,在考虑真实汇率的非线性行为的情况下,购买力平价理论更能得到证据支持。
图1 制度分割下的真实汇率图
另外,表3中制度1和制度2单位根检验统计量的自助p值则显示,印度卢比、韩元、泰铢、菲律宾比索和印尼卢比兑美元的真实汇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是偏平稳的,即在其中一个制度是平稳的,在另一个制度则仍具有单位根,且都是在制度2是平稳的。该结果表明,真实汇率处于异常时期(极度贬值)时,通常具有修复功能,会向均值回归,而在正常时期,则为随机游走状态,说明在该时期,对真实汇率的冲击的影响是永久的。
为什么人民币真实汇率在异动期会产生和其他5种货币的真实汇率在异动期截然相反的行为呢?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人民币名义汇率没有发挥价格调整功能。一般来说,物价是粘性的,真实汇率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名义汇率的波动,因此,当真实汇率异动时,通常是名义汇率的调整使之向均值回归。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6个国家虽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其汇率都是钉住美元,波动幅度很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致使中国以外的其他5个国家的名义汇率大幅贬值,使得真实汇率也发生了异动(大幅贬值)。危机爆发后,5个国家或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如印度),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致使危机后5种货币的名义汇率波动幅度远远高于危机前(见表4),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增强了名义汇率的价格调整功能,名义汇率的调整致使真实汇率向均值回归。而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7月汇改以前,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稳定,1994年到1996年的物价水平的持续高涨,致使真实汇率大幅升值,由于物价的粘性,以及人民币名义汇率的高度稳定使其没有发挥价格调整功能,真实汇率水平在异常时期非但没有向均值调整,反而愈加偏离均值水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即使在汇改以后,我国出现了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但是由于人民币波动幅度有限,国际市场对人民币仍保持着升值预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在汇改后一直处于单边升值状态,仍然没有发挥对内的价格调整功能,这也许是人民币汇率参照篮子中货币权重发生了变化之故。
五、结论
购买力平价论从某个侧面在解释价值规律,那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尽管短期名义汇率剧烈波动但最后总是收敛在真实汇率上。而非线性特征也是如此,门限分割区间更加细化了上下波动区间的特征,这正是传统的线性模型所不能够做到的。
本文检验了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的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月度真实汇率,证据表明6个国家的真实汇率都存在门限非线性。并且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首先,除人民币以外的其他国家货币的真实汇率出现非线性的主要因素为突发因素(如金融危机),因此,用线性模型来模拟真实汇率是错误的。且与线性ADF检验相比,带有单位根的TAR模型能为购买力平价理论提供更强的支持。真实汇率在异动时期(极度贬值)是平稳的,会向均值回归,而在正常时期则呈现随机游走状态。
其次,与其他国家货币的真实汇率不同,造成人民币兑美元的真实汇率的非线性行为不是周期性的金融危机,而是内部经济因素,物价和汇率的背离PPP,且这种背离使得人民币真实汇率在异动时期(大幅升值)不是像其他国家货币真实汇率那样向均值回归,而是愈加偏离均值,此时,对真实汇率的冲击造成的影响是永久性的,原因在于人民币名义汇率没有发挥价格调整功能,在未来我国应该逐步放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收稿日期:2009-10-21
标签:汇率论文; 名义汇率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购买力平价理论论文;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货币论文; 回归模型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泰铢汇率论文; 非线性论文; 外汇论文; 时间序列论文; 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