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_潘秀萍,

刍议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_潘秀萍,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分值逐年递增。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才能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教师需要分析研究历年中考试题,从中考文言文命題的趋向和特点上发现规律,从而据此开展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中考文言文试题

一、2019年广东省21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呈现特点

(一)选材范围广、跨度大

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有先秦的诸子散文,也有汉赋等等,所以从考查的范围来讲范围较广、跨度较大。综观往年中考文言文试题,选材上形式丰富。这些文本从多角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积累。命题上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从古文的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品读文言文的内容,而且要能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注重文言并重、形式多样

首先,在往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题目设置上,都强化了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各市试题几乎都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进行了考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

其次,各市的中考试题几乎都考查了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分析。所以,学生在重视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运用。

最后,考题形式多样。在各市的中考试题设置上,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填空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具有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识记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是学生不经常接触的。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比如,授予官职常用“拜”“除”“出”“升”“迁”来表示,要让学生具体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革”“罢”“贬”“黜”常表示贬官、降职。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出来,如参加乡试,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贡生”,乡试、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殿试被录取者称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等。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学生必须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教师也要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典故、修辞手法等有所了解。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知识。

(二)合理分配“文”与“言”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学习上,也需要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文章的内容,从而体会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美。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文”“言”的比重。以《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为例,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课堂,发现大部分教师以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常识、训练学生文言文句读能力、学生概括能力为教学的目标。但是既然要顺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变革,那么文言文中“文”的学习就必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对《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教学目标的探索,具体如下。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和应用。培养学生文言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善于运用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研究的方法展开,教师辅之以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实现自我的一种精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联系现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者”和“愚者”观念。

通过上述对于《愚公移山》教学目标设计的探索不难看出教师加大了教学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必要的文言知识的讲解,在对“文”的目标进行落实时不是几句话轻轻带过。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增加关于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有关内容。

(三)注重比较阅读

在中考试题中,很多试题都将两篇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拓展。在今天强调文化素养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单纯的文本知识不足以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所以文言文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本专题一共安排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编者之所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记”。“记”是一种文体,所以教师在教授文本的时候要让学生明晓这三篇文章作为“记”这种文体的共同解读方法以及在情感抒发上的不同之处。下面是《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篇文本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记”文体特点。它在内容上是写人记事。

2.引导学生探究《桃花源记》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

3.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事件。理清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

4.通过事件的描述,分析“渔人所见之景”的特点。

5.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及作用,如“渔人”“桃花源之人”。

6.通过形象分析,桃花源环境分析,探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景,结合陶渊明的《饮酒》从而分析作者寓予的情感。

这篇教学设计紧紧扣住“记”字展开,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从文体特点中探究学习本篇文章的方法,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学生学习活动单

1.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本的事件。

2.分析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摘录语句、具体写景手法、景物特点)。

3.分析作者浏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柳宗元生平经历,分析文章所寄予的作者情感。

5.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鉴赏,从内容、写作特点、情感上试着比较,分组进行。

通过两篇文章比对阅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梳理文言文情节的基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体系,通过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深度挖掘文本的精华。

(四)增强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训练

文言文的朗读必不可少,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展开朗读,才能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是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朗读,学生会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文言文的核心。所以教师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准确掌握字词的重音,才能对学生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时,文言文中出现的“便要还家”不能将“要”读成第四声,而应该读成第一声,因为“要”在文章中属于通假字,通“邀”。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时,要增加文言文句子之间的停顿,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之间的差异,从差异之中体验文言文的韵味,从而增强其语感。所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能够锻炼学生在阅读时,抓住文言文的中心以及关键词,学会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并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以及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由于古代的语言与现代的语言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初中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以及阅读水平,语文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牡丹.刍议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05):16-17.

[2]谢莉莉.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36.

[3]邱非.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沟通方法及运用[J].学周刊,2016(14):142-143.

[4]高杰.初中文言文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38-39.

论文作者:潘秀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刍议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论文_潘秀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