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与首都经济圈_城市经济论文

奥运会与首都经济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运会论文,首都论文,经济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东部沿海的三大经济圈——首都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21世纪初叶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首都经济圈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长三角经济圈由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强大拉动,在未来5-8年内经济将依然保持十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两大亮点。

北京与首都经济圈的关系

首都经济圈简称首都圈,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直隶省(1)。根据空间位置的关系和经济联系紧密的程度,今天的首都圈共分两个圈层:内圈由五个地区组成,即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和沧州市等地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近7000万人口,GDP约8000亿元人民币(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年份的外,均为2000年数据。)。圈内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其它城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北京的经济实力在首都圈居第一位,在四大直辖市居第二位。2001年GDP为2818亿元,是上海的57%,天津的1.5倍。作为全国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北京是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每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数为187人,居全国第一位,比上海的126人高55人,比天津的94人高一倍;政府部门的R&D经费支出为156亿元,高于上海的41亿元和天津的13亿元。

北京与首都圈地区的关系,是一种中心-边缘关系。北京作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处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十分强烈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向北京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有大量的生产要素从北京扩散出去。北京作为一个增长极核,其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作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首都圈,扩展到全国。首都圈内另一大城市天津,是北方的综合港口,是重要的金融商贸城市和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与京、津成鼎足之势的工业城市唐山,是北方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之间三角状的广大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为实现首都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支持。从远期看,首都圈应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环京津唐城市群为依托、经济职能互补、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都市圈。

首都经济圈示意图

对于北京与首都圈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是周边地区“服务首都”的关系,即周边地区以满足中央政府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目标,而中央和北京市应当对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所回报,这显然是停留在1980年代的思维。其二认为是一种区域竞争关系,尤其反映在京津关系上,只看到竞争,看不到协作。我们主张北京与首都圈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系,是在平等发展的条件下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除了在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都应承认这种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关系。

“奥运”与北京经济发展

举办“奥运”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拉动北京的经济发展:

一、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一)直接投资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奥运会对北京经济最显著、直接的影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03-2007年“奥运”直接投资带动北京经济的增长

年份投资总额(亿元)

 GDP增加额

 人均GDP增加额

 (亿元)(元/人)

2003

 1322160

2004

 2745329

2005

 63

  108779

2006

 61

  103749

2007

 3864466

总计

202

  342

  2483

资料来源:《奥运经济研究》,刘淇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二)相关设施的投资,指北京市用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约为1150亿元。这笔投资将使北京的道路交通、通讯、环保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二、举办奥运会产生的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奥运会将直接促进文化、体育、房地产、汽车和旅游等的消费增长,而直接消费带动的间接消费规模更大。据测算,“奥运”消费将拉动北京社会总消费年均提高0.6~1.0个百分点,2008年的社会总消费额将比2001年增加1800亿元左右,消费因素拉动GDP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2)。

三、奥运会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奥运会将全面带动北京各类产业的发展。“绿色奥运”将促进北京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技奥运”将给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到2008年将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文化奥运”将使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商业、旅游、金融、保险和体育等产业,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将获得空前发展。到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占当年GDP的67.5%。

综合以上,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扩大和刺激今后一段时间的投资和消费,使首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估计,从2002年到2008年,投资拉动GDP增长1989亿元,消费拉动GDP增长875亿元,合计2864亿元(3)。

“奥运”与首都圈经济发展

首都圈内部的经济影响扩散,呈明显的同心圆式传递,从北京到内圈,然后到外圈。所以,举办“奥运”拉动北京的经济增长,也必然通过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首都圈的经济增长。

一、举办奥运的直接投资拉动首都圈地区的经济增长

奥运会有五个比赛场馆设在京外的四个城市,为这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中包括首都圈内的天津和秦皇岛。据资料显示,京外项目的直接投资是18亿元,间接投资为280亿元,如果有50%在首都圈,则可达140亿元,用保守的估计,拉动首都圈其他城市的经济增长,应不低于200亿元。

二、“奥运”项目的招投标方式产生的投资转移拉动首都圈地区的经济增长

北京举办奥运会,有397亿元的直接投资分别用于比赛场馆及基础设施建设、组委会运营等方面,京内企业和京外企业通过投标获得参与各项奥运会项目的建设,并将部分资金以投资和消费的方式转移到其它区域,从而拉动当地的投资与消费。

从比赛场馆的土建和设备安装来看,在京外购买的设备不低于30%,流到京外的资金不少于50亿元(4)。作为市场化的运做方式,首都圈地区应充分利用与首都空间联系的优势,在北京承揽工程,向北京供应大量的原材料、工农业产品等,以此来发展自己。

三、举办“奥运”带来的产业延伸发展拉动首都圈地区的经济增长

举办“奥运”为首都圈加强区域内产业的各种合作提供了契机,使加快不同地区的产业合作与分工成为可能。这种合作,不仅能使各区域的产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还有利于解决一些区域发展的共同问题,如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

(一)周边地区为奥运会提供的专供农副产品生产的合作。从现在到2008年奥运的举行,北京的绿化美化工程对林木、花草、草皮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举办“奥运”使北京的就业岗位增加,也意味着消费人口的增加,对鲜活农副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首都圈地区利用地理位置接近的优势在这方面将有比较大的作为,如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业,发展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种植,发展现代养殖业,为北京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等。

(二)首都圈地域间旅游的合作。旅游业是举办奥运会直接收益最大的产业之一。2008年的海外游客将比平时多100万人,国内游客将不少于2000万人。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天津、承德、秦皇岛和迁安、涿州、易县等地,原来就是旅游胜地,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5年的大目标,使首都圈能够扩大“奥运”旅游经济的受惠面。

(三)利用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外迁的机遇,促进首都圈内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北京现有一些与首都功能不相符、特别是与首都严格的环保要求不适应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是历史的必然,2008年奥运会加速了这一进程。首都圈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有选择地接收退出北京的产业和企业,建立与京津等发达地区互补的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笔者曾建议在秦皇岛建立隶属北京市的滨海特区,其中的工业区专门用来吸引北京的转移企业(5)。

关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中心-边缘关系

首都圈的核心区域京津唐地区,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但经济协作水平不高,这是制约首都圈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建立首都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关系,即以市场为纽带的中心-边缘关系是当务之急。

都市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化和城市化的结果。对北京而言,开放市场以吸引各类资源向城市中心集中,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中心城市,同时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北京有着极强的消费能力,同时自己又无法满足,为了本身的发展,也为了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必须加大开放市场的力度,给予周边地区平等的竞争机会,以市场来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首都圈的其他地区而言,充分利用与首都空间联系的优势,抓住市场机遇,选择合适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占领首都市场,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吸引大企业来建立生产基地,是更加实际的选择。例如,在牛奶生产领域,上海的光明、内蒙古的伊利、蒙牛等企业,为在北京市场站稳脚跟,都在京郊的顺义、密云、延庆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客观上带动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二、淡化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

整个首都圈,甚至其核心的京津唐地区,分别隶属于北京、天津、河北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行政力量的干扰制约了区内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虽然从远期看,行政区划的改革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近期这种改革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把首都圈经济发展的前途完全寄托在行政区划的改革上,那么我们在近期将无所作为。因此要使首都经济圈有大的发展,就必须淡化行政界限的作用,淡化行政区域经济的影响,强化区域经济观念,以利益主体自愿结合为基础,开展区域之间的全方位、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冲破行政区域对经济发展束缚的具体解决方法是:第一,协调区域利益关系。同级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是高一级政府的协调,才能真正发挥影响。对首都圈来说,中央政府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提高资源共享性。鉴于首都圈内主要经济中心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各区域可在共赢的条件下提高资源的共享性,包括积极推进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共享,促进跨区域性产业部门的共同发展等。第三,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都经济圈受区内中心城市分工与合作问题的困扰已久,集中表现为两大城市北京和天津的关系上。如果相距130公里的京津两大直辖市,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在竞争与较量中日渐抵消,将无法以整体观念解决首都圈发展的问题。所以,京津间的分工与合作是首都圈分工与合作的重点。加快京津两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京津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是首都圈各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

三、重构首都圈内的区域经济关系

以北京举办“奥运”为主线,提纲挈领,在鼓励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区现有的经济结构为基础,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建立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北京以发展为奥运会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为中心,带动现代制造业、都市农业的发展;天津以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促进商业和城市服务业的振兴;河北省的唐山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秦皇岛巩固和提高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首都圈的核心地域,共同带动外圈的发展。当然,建立优势主导产业群不等于其他产业不发展,而是要采取由优势主导产业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更合理的发展路径。

“世博”与长三角经济发展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而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密集带,区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体系完备,各城市之间联系紧密,经济协作水平也较高,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贸易基地,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是上海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巨大依托。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单极核的区域经济格局,使上海对长三角地区比北京对首都圈地区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的影响力,客观上使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世博会筹备工作的开展,有些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促进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转移,是上海对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重要贡献。当然,如何进一步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协调好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关系,对上海来说,还需要深入挖掘。

标签:;  ;  ;  ;  ;  ;  ;  ;  

奥运会与首都经济圈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