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就业促进制度,实现人人体面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面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促进就业,要着力理顺制约人力资源市场均衡和劳动关系和谐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使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平等就业、和谐就业。
强化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协调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和完善宏观决策的就业评估机制,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就业因素,即时引导和监督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过程。
同时,要重视就业增长点的选择和培育。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要求选择和培育具有显著就业增长效应的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型消费产业,引导服务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服务性行业;并且以就业为标准排定政策的优先次序,抓住促进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和关键领域,实施激励或扶持性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政府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一是要加快培育创业主体,帮助具有创业能力与活力的青年、高层次人才创业;二是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强化创业园区的创业孵化功能,完善融资、税收、场地等扶持政策体系。
从长远看,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应引导其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专业市场,发展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
完善公平就业机制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以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性分割。因此,须转变以往单纯依靠低廉人力资源供给的状况,实现劳动者不分城乡、户籍,同权利、同待遇、同服务、同管理。
此外,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公平的重要措施。应以帮助农民工实现社会权利为突破口,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将免费服务的范围扩展到全体农民工,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享有与劳动相关的各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劳动者素质提升是改善就业质量的根本途径。首先,应以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为重点,加大投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大幅提高技术熟练型的农民工比重。
其次,应建立培训面向市场、机构平等竞争、劳动者自主选择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体制。
建设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改善就业质量
从长期看,劳动工资水平全面快速上涨趋势将维持一段时间。我国应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出发,尽快建立健全劳动者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集体协商等制度,形成“企业协商谈增长,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的多元协商模式;建立“化税为薪”、激励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机制,对有条件自主提高工资水平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一次性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