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基本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基本原则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素质教育还必须扎扎实实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据统计,学生在学校的活动总量中有75%的时间是课堂上度过的,如果素质教育不能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那素质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课堂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向素质化努力。另外,从“减负”的角度看,只有素质化了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也只有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那么,课堂教学如何素质化?课堂教学素质化必须遵循怎样的原则?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寻,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规范性。这里的“规范”主要是就教师而言。 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通过教育、训练,使知识和能力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起示范作用的,教师的示范必须是规范的。语文教师(自然不仅仅是语文教师)必须操一些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的粉笔字;外语教师吐音要准确;理化教师实验操作要正确;体育教师做示范动作一定要到位……总之,凡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符合标准。很难想象,一个讲话南腔北调的语文教师能教出会说标准普通话的学生,一个在黑板上随意涂鸦的教师,他的学生能工工整整地写字。不少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些本身素质不高的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以期尽快适应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2、准确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要能准确地理解把握教材,这也是教师内功的体现。课前,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教师最忌讳的是在课堂上出现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那不仅会贻笑大方,更严重地是误人子弟。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她的备课体会时就说,她备每篇课文都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备一堂课常常要耗费十多个小时。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课堂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素质教育虽强调能力的培养,但能力是以知识为前提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
3、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教材。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要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二是针对知识网络。教师备课时眼睛不能只盯在一篇课文或一章一节上,教师心中要有一张知识网,教者要明确本课所讲的内容,在这张知识网络上属于哪一个点,如果原定所讲的重点以前已讲过,那就有必要重新确定教学重点,以不断填补知识的空白点;三是针对学生。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生也要有针对性,一个班的学生往往是参差不齐的,你的目标如果是只面向少数尖子生,那中等偏下的学生就会感到学得吃力。你的目标如果过分照顾中下等生,尖子生又会觉得吃不饱。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最好着眼于中等偏上,这样两头都能兼顾。课堂目标的针对性应该是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避免教学目标的随意性。
4、全体性。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同时,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教师要看到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防止仅凭学生一时一事的表现就轻率下片面结论,教师要承认差异,但不可轻言“差生”。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譬如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学生暂时答不出来或答错,不要责备,更不要讽刺挖苦,要耐心启发引导;提问的面要广,不能只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5、全面性。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而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训练学生,如语文课、外语课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训练的,各科教学都要重视思维训练。理、化、生等学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内在素质得到提高,并逐步内化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还不仅仅指知识和能力的并重,人的整体素质还应包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和可以利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努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优秀的体力和智力,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具有包括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良好的社会主义素养的“完人”。
6、主体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这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种教育模式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
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主导”,且要因势利导。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解释“因势利导”:“因势,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教师只能顺其势而施‘导’,不能逆其势而硬‘牵’。利导,就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另外,从内化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也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内化学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根据。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在社会心理学中,内化是指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个体的活动中经过语言的中介而实现的,内化的过程,正是个体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的过程。个体身心素质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接受外界教育影响时,不是消极被动的容器,不是有什么影响它就内化什么。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他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与此同时,各种非智力因素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只有这样,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无视学生的需要、动机、态度、情感,一味地实施灌输,那只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就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此时,内化的过程就中止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中止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素质教育就会落空。
7、创新性。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江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创新也是一堂课的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我们以为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有新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要力争每堂课都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二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教师不宜过早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有的甚至不必给标准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向传统挑战、向名家挑战、向自己挑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处处爆发出创造的火花。
8、实践性。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美国有人就曾这样说,美国的学生考不过中国的学生,但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不过美国的学生;美国的学生拿奥林匹克金牌拿不过中国学生,但中国的学生拿诺贝尔奖拿不过美国的学生。这些话看上去是有些刻薄,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是事实。这实际上暴露了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弊端,即只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了,老师的越俎代庖必然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降。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他们能说能做的,自然要让他们说,让他们做,他们暂时不能说不能做的,也要让他们努力去说,努力去做。
9、启发性。说到启发式教学,有人总把它与提问划上等号, 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是的,启发式教学是要借助于提问,但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教学。如果所提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即使问得再热闹,也与“启发”无缘。
启发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勉励学生而不是强迫学生,启迪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作出结论。教师要能通过自己的“讲”,诱导学生去想,从而弄懂所讲解的知识。
怎样诱导学生去“想”呢?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在一个人面前摆出必须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他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宋代教育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启发学生思维的要点就是“在无疑处生疑”。使一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的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
10、生动性。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去主动地探求知识,但要学生学得“主动”,教师就要教得“生动”,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想学”。
怎样才能把课上得生动起来呢?
首先,教师要有激情,特别是文科的教师,感情要投入,那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的讲解,学生只会恹恹欲睡。
其次,教师要调整好课堂节奏。讲课速度要快慢适度,繁简有致,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安排要富有弹性,有起有伏。电视剧导演爱追求十分钟一个兴奋点,目的在抓住观众。我们一堂课45分钟,大体与一集电视剧的时间相当。我们在设计教案时,也应该有“十分钟一个兴奋点”的意识,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身体的劳累并唤起他们追求新知的喜悦感。
再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一位英语老师在讲“爱因斯坦小传”时,举办了一个“记者招待会”,请一位同学扮演爱因斯坦,请全班同学扮演记者。做记者的同学频频发问,扮爱因斯坦的同学侃侃而答,所问所答的内容虽都来自课本,但此时学生的求知兴致远高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原因就在于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之中了。
11、形象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学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来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根教杆一张嘴就显得过于简陋和朴素了。有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四机一幕,“四机”即电视机、幻灯机、放像机、放录机。“一幕”即幻灯屏幕。有的学校还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辅助课堂教学。有了这样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课堂教学就成了三维的、立体的,有些原来非常抽象,很难说清的问题,随着三维立体画面的展示,就显得轻而易举了,这就是形象化教学的优势,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材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现在有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学手段依然非常落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就要动脑筋、想方法,努力使我们的教学形象起来。如有位语文教师讲《核舟记》,这是一篇文言说明文,在既无实物又无图片的情况下,这个老师安排了两组学生根据课文分别扮演舟头的三个人物和舟尾的两个船工,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文判别他们动作和表情的正误,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12、规律性。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素质化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云:“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这里的“渔”就是规律,就是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总结规律,让他们掌握方法。我们不要求一堂课讲很多规律,很多方法,但一堂课至少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个规律,一种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越学越轻松,越来越聪明。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那么我们要说,懂得了认识规律,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的学生则是最有价值的学生,也是素质最高的学生。
纵观以上十二条原则,可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1—3条,这是教师自身素质层面,这也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首要原则,没有高素质的教师焉能有高素质的学生;第二个层面是4—8条,这五条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核心原则。这五条体现不出来,就无素质教育可言;第三个层面是9—12条,这四条属于教学艺术的层面, 它可以促进和强化素质教育并使之更有成效。
素质教育渗透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归属,研究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原则将有助于人们更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更具体地落实素质教育。以上所谈,仅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同道来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迎接结满素质教育累累硕果的金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