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蒋蔚蔚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蒋蔚蔚

株洲天地中亿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简要阐述了影响预拌混凝土的质量几个因素,同时就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进程及质量管理等进行分析梳理,就新环保政策、标准规范、技术人员确实以及“阴阳配和比”等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行管理,引入监督机制、修订规范等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从企业内控角度分析了预拌混凝凝土质量提升和保障的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质量管理;协同监管;有效内控

1.预拌混凝土的基本发展概况

在当代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预拌混凝土已成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最早出现在1824年,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力学的发展,混凝土的适用范围也随之增大。随着建筑业的发展,自2003年期,我国各地已开始全面推行“禁止现场搅拌”。伴随着预拌混凝土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外加剂与“双掺”技术的推广,我国预拌混凝土的规模与质量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预拌混凝土企业已高达1.1万余家,总生产量达到19.1m3。历经30余年的发展,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已从粗放式管理转向集约化管理模式,突出表现为: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

2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现状

预拌混凝土是指,将水泥、骨料(砂石)、水等主要原材料按设定比例进行拌和的过程。该产品与其他工业品具有两个共性,第一,半成品性。预拌混凝土作为商品仅呈拌和物状态;第二,时效性。预拌混凝土受到凝结时间所限,需在其失去塑性之前完成浇筑。此外,预拌混凝土具有以下两个行业特点,第一,地域性。受环境、材料、运输半径等因素影响,预拌混凝凝土的产、供、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第二,同质化特征。同类产品可由多加生产企业供应和替代。此外,该行业还受到施工季节、上下游企业等因素影响。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管理包括三个主要维度,第一,产品多以事前控制为主。如:原材料、配比、生产过程。而浇筑质量控制等则与预拌混凝土企业无关;第二,企业规模、体系建设依赖于行业发展。作为生产企业,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规模、质量体系控制等必须适应市场、客户的要求;第三,受主管部门的监管。监管内容包括:资质、质量体系、合同、绿色生产、设备、原材料、工艺等等。

3我国内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常见问题

3.1混凝土企业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体系

混凝土生产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环保与成本。 面对这激烈的市场竞争(垄断),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质量。但产品质量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状态有一定难度,这就造就了非正常质量控制现象,第一,盲目引入各种质量认证体系。但在实际生产中又呈现出体系与生产相互剥离的状况;第二,企业现有质量控制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不兼容的问题。部分体系有形式化、重复性、低效性等问题;第三,实际生产与企业质量管控措施脱节,这也造就了质量管理手段和相关质量体系的缺失。

3.2受环保、原材料供应等多种因素影响

作为预拌混凝土的重要材料,砂石占到成品的1/3左右,且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体积稳定性。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原来环保不达标的非法矿山被迫关停,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生产企业。同样,水泥行业也受到环保影响,在错峰生产、限产等政策的影响下,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生存也面临着挑战。部分中小企业因缺乏产业链支撑,频繁更换各种品种的水泥,或掺杂劣质砂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此外,受原材料质量、外加剂等质量影响,造成混凝土可泵性差、凝结时间不稳定等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阴阳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的“阴阳配合比”是生产出于合同不一致的产品。根据产品属性可分为两类,第一,“伪而不劣”。实际产品的配合比与客户的约定存在不一致,但产品性能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也不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第二,“假冒伪劣”。为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企业根本不考虑配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会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以上两种情况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与欺骗性,随着行业管理的规范,这些行为也随之减少。

4混凝土质量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4.1尊重客观规律 推进标准化生产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预拌混凝土技术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各类工程实践中仍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和新经验,这些都亟待我们不断规范和推广。首先,我们应客观理解核心生产技术,尽早调整与实际生产不相符的技术要求和相关规定;其次,要有效发挥人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要逐渐将指令性和强制性的要求向引导性和推荐性的标准过渡。相关规范要强调混凝土的稳定性、均匀性、技术性,尽量少干涉产品的配比与组成。

4.2明确监管主体 创新监管模式

第一,在管理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为生产企业营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严守质量管理这一底线。企业需事先自我创新,在改革中健康发展,在竞争中寻找自身差距,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第二,明确监管主体与内容。监管方应紧紧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检查应围绕配合比、原材料、试验、生产、人员等关键环节。同时做好资质审查、复查、备案等静态管理;第三,监管的创新。针对保障性工程、重点工程、大(特大)型工程做好驻厂监理工作。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模式推动第三方检测的介入,达到行政主导、市场运行的管理模式创新。

4.3生产企业落实质控体系

作为一种商品,混凝土与经济发展的延伸有着一定的共性,即:规模化生产与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混凝土质量红线问题,坚持质量与管理的兼容并蓄,在矛盾中寻求平衡点。第一,建设并完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避免形而上学;第二,围绕生产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好的产品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查”出来的。我们要在实践中找到经济性较强的配合比,在实际生产中做好总结和试验。同时还需深入到用户之中,深入到生产一线,严格把控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点,科学管控原材料、配合比、出厂检查、施工工艺、剩退灰处理等关键环节;第三,在实践中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混凝土产品质量管理具有可变性。企业要随时做好市场调研,仅仅围绕客户需求调整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纪要注意质量检验,还要做好统计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管理创新。

结语

总之,预拌混凝土是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建材,我们应明确质量管理这一核心与前提。在做好核心技术人员管理的同时,还需从内部挖潜和外部管控入手,确保预拌混凝土行业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言炳高.精细化质量管理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装备的需求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1):140-141.

[2]李然.关于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讨[J].混凝土,2017(12):124-126+131.

[3]刘帮照.预拌混凝土原材料应用及质量控制的心得[J].建材与装饰,2019(05):48-49.

论文作者:蒋蔚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9

标签:;  ;  ;  ;  ;  ;  ;  ;  

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_蒋蔚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