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维探析
桑延海,苏 雨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内涵、理论渊源和理论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分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价值,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和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进而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内涵;理论渊源;理论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积极扬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人民价值的重新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根本力量、价值旨归和根本标准。
1.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将人民的发展与解放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根本上是要为了人而发展,发展必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管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确立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都是将人民最关心的直接利益作为根本原则,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2.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将人民作为实现人类发展与解放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不管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人民群众都是根本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要靠人民创造历史为业。”[4]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必须依靠人民。
3.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追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小康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社会财富达到高度的积累,而“全面小康”则要求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民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国家实现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民也必须更多更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共同富裕的本质所在,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旨归。
生1:中国馆的下半部分是四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上半部分是一个由6个面组成的图形,其中相对的两个底面是正方形,上面的正方形大,下面的正方形小,其余4个侧面都是相同的梯形.
4.发展成果人民检验——根本标准。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直接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从而构成了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发展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际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体现了发展成效的主题向度。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得失必然要由人民来检验。改革发展的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实践活动中以及检验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切实关心人民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2)垂直防渗工程项目结束后,可利用不极化检测电极进行回填土后垂直防渗墙的完整性检测,其检测原理如图3所示。
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古代哲人也意识到民众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和王朝兴衰的决定力量,于是也就有了重视民众的思想,产生了古代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民贵君轻”思想的著名论断和主张。他认为,在人民、国家和统治者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虽然在他们的思想中,“君权”还是来自“天授”,民要服从君,君要治理民,但他们看到了“民”对“社稷”和“君”的重要作用。从这里,还是可以看出孟子等古代思想家对“民”的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民”的尊重。荀子借《左传》的舟水之喻来表达民本的观念至今广为流传:“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这实际上也是后来警示君王的“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应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将民作为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的手段,根本上是将民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进行扬弃,以其合理内核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借鉴。
2.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坚持群众观,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根本属性决定的。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教育每一位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体会群众的呼声。”这一思想不管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都贯穿在其中。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将人民满意、答应、高兴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江泽民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7]他始终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原则。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传承了党始终秉持的群众观。
突然,一个声音响起,像风轻轻扬起来一样。它向阿里靠近,抚过阿里的头,又抚过他的心,然后又抚过他的脚,最后把他包裹起来。所有的魔鬼都闻声逃匿。他的头瞬间就不痛了。紧张和烦躁也莫名消失,他的脚也不想跺了。这声音,仿佛来自他的母亲。它们一下一下地在他的眼前跳动,慢慢地跳成了母亲的样子。母亲张嘴笑着,轻轻地将他呼唤,对他说:“阿里乖。”然后伸出了手臂,将他环抱。原来母亲在这里。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和现实途径只能是人民,即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明确阐释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实现和共产主义道路的探索,“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通过无产阶级的物质生产活动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进而实现自身的解放,乃至解放全人类。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6]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有限的,而正是有个体的人所构成的人民群众创造了川流不息的历史。只有紧紧地同人民站在一起,依靠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承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和扬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而提出的。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两百年前,但是却指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其以无产阶级作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以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作为理论的逻辑起点,而建立了彻底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决定力量,其最终指向的是共产主义社会,以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先进性,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达了对最广大人民的深切关怀,为人类解放寻求了出路。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还因为其自身并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条件、实际情况充分地认识清楚才能发挥其理论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继承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的深切关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形成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钢渣作为建筑材料集料可以大比例利用钢渣资源,实现钢渣规模化应用,利用领域包括建筑砂浆、道路和混凝土等。
2.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所共享等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内在地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还是治国理政基本方略,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的基本价值尺度。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9],文化建设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0~14],社会建设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态建设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地便显出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和价值维度。
3.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将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了强大的现实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这决定了我们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时,要以“人民为中心”,关心人民最切身的利益问题。面对我国社会矛盾发生深刻变革这一基本国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道路上才不会迷失方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现代化;中国梦,说到底也是人民的梦。人民的现代化和梦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其最终成果也应该由人民群众共享。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现代化与梦想作为目的,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国梦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88.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7]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9]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四个全面”学习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4.
[1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5-10-15.
[11] 刘彤,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89.
[12] 陈霄,吴波,王凤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意涵[J] .探索,2019,(1):12-18.
[13] 王荣.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6-50.
[14] 饶旭鹏,何芳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现实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14.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1-0176-02
收稿日期: 2019-03-18
基金项目: 第十七批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维探析”(17C494)
作者简介: 桑延海(1991-),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苏雨(1993-),女,湖北荆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 李晓群]
标签:以人民为中心论文; 理论内涵论文; 理论渊源论文; 理论价值论文;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