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苏星教授答中央党校进修部二班学员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党校论文,几个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学员论文,二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志们在学习中提出了很多理论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分配以及宏观调控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的同志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概念提出后,小平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现在不大讲了。那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究竟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在理论上,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产生比较早,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只有当不仅产品成为商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并相应产生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实践上,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有一个发展过程,与此相适应,也有一个认识过程。1984年,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这是很大的进步,所以小平同志对此评价很高。但当时还是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区别开了,《决定》里讲,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因为那时候还是讲计划经济为主。到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否定商品经济。相反,只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了,市场经济体系才能培育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建立。但是,一般不再使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概念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本质区别?简单地讲,市场经济就是市场调节供求的经济。市场调节供求是通过价格的升降来实现的。供过于求,价格下降,部分资源会从这个部门转移出去;供不应求,价格上升,部分资源会转移过来。在这里,支配价格的是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就市场经济本身运行机制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本质区别。那么区别在什么地方?区别就在于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基本标志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二、关于公有制
公有制是相对于私有制而言的。过去马克思讲,私有制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如个体经济;一种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如资本主义经济。后者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公有制也可以分为两种:劳动者的公有制和非劳动者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者的公有制,它有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前者是全体劳动者的公有制,后者是部分劳动者的公有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也是公有制,但由于国家是资产阶级的总代表,它只能是非劳动者的公有制。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化,不会动摇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化,则必然动摇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算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讲了四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总资产中要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三是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四是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有的学者不赞成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主张把大部分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和外商。还有一部分人看到私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国有经济比重下降,担心发展下去,公有制会失去主体地位。前一种主张至少不符合中国国情,没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其他市场经济就没有区别了,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后一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这要看我们的工作。为了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如果公有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想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是保不住的。
问题是公有制经济能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实践来看,集体所有制经济问题不大,问题较大的是国有经济。目前,国有企业的状况是:有比较强的竞争能力、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大约占企业户数的12%;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占18%。两者相加,大约占30%左右。其余都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最困难的企业约占15—20%。有30%的国有企业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这表明,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国有经济是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以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广东省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明显超过外资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好,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国有资产总量大幅度增长,1993、1994年度已居全国首位。这说明,搞好国有企业还得靠改革,通过改革,国有企业是可以找到一条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路子的。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条路还是对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很多,最突出的弊端就是计划一直管到企业。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把企业管死了,企业成了算盘上的珠子,想怎么拨就怎么拨,企业没有积极性;二是造成了庞大的经济管理机构。不仅中央设了很多的部委,每一个省都有七、八十个管钱、管物、管人的机构。国有企业改革,政企分开是最大的难点。这么庞大的经济管理机构,一时又精简不下去,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这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拥有企业法人财产权。我认为,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企业自主权的延伸和发展。企业真正有了法人财产权,企业的自主权也就落实了。这里涉及到产权问题。产权概念是从西方来的,但我们提出这个概念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现实针对性。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统一的。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分开。开始有人主张:国家拥有终极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所有权。但在理论上所有权是不可分割的。有的学者就主张用产权这个概念,提出国家有所有产权,企业有法人产权。以上说法虽然不同,但都是为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来,中央吸收了学术界讨论的成果,明确提出,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第一条就是产权清晰。没有用终极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也没有用所有产权和法人产权,而是说国家是所有者,有所有权,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因此,我认为,产权清晰的关键是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有的同志问,国有企业究竟应由谁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当然要由企业的法人代表负责。国家授权给你,你就应当负起相应的责任。也有同志问,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有没有经营权?应当说没有。因为改革的目的就是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以任何借口截留企业经营自主权都是不对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在存在着两种产权制度:一种是私有产权制度,一种是公有产权制度。私有产权是清晰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个人资本及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属于个人。社会资本(各种形式的股份公司)作为法人,它的所有权归股东,经营权归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股份公司的资产,在形式上归全体股东“共有”,本质还是私有财产,因为股权分别归私人所有。产权不清晰的是公有产权,特别是我们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改革实践证明,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搞股份制有一个控股问题。从理论上讲,必须占51%以上才能保证对企业财产的支配权,实际上,也可少于这个比例。有的同志问,能不能实行国家投资部分属于国家,增值部分属于企业?这在理论上说不通。既然所有权属于国家,资产增值部分当然属于国家,保值增值是企业法人代表的责任。目前,在产权问题上还存在着种种误解,为此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能只讲产权清晰而不顾其他。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资产经营方式。有的企业可以改组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有的可以组成企业集团,有的可以实行资产承包经营,有的可以保持集团型工厂,有的可以改组成股份合作制,有的可以兼并、租赁、出售。不要搞“一刀切”,推行一种模式。哪种形式可以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就采取哪种形式。现在有些同志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变化太快,总想推行一种模式,这不利于搞活企业,还是应当按照小平同志的思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四、关于分配问题
由于生产资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与之相适应,分配上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种分配格局将长期存在,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改变。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剩余产品归劳动者自己,而不属于资本家或其他剥削者;二是劳动者按照自己的劳动量从社会产品中取得自己的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过去我们讲按劳分配,往往只讲一面,似乎按劳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其实,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最本质的一面还是剩余产品归劳动者所有。这是与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根本区别。
按劳分配也会有差别,因为劳动有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分。但按劳分配本身不会造成两极分化。从目前国有企业的分配状况来看,主要问题不是差距太大,而是平均主义严重。
有了劳动力市场,还能不能坚持按劳分配?作为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是必然要形成的。有了劳动力市场,再说劳动力不是商品就说不通了。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意味着必然带来剥削。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时指出,货币之所以转化为资本,就是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但他在具体分析时讲,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购买者和出卖者是等价交换的关系。剥削是在劳动力离开市场,进入生产过程以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时才产生的。我们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也是等价交换关系,进入生产过程以后要做具体分析。在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剩余产品被资本家或其他剥削者无偿占有了,就产生了剥削。在国有企业,剩余产品属于劳动者自己或全体劳动者,就没有产生剥削,仍然是按劳分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现在出现收入差别扩大,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如果产生两极分化,根源只能是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对这种情况造成的收入差距,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缩小一些,但不可能取消这种差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三个有利于”出发,必须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有些人说,现在发达国家共同富裕比我们搞得好。这是一种表面看法。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中产阶层的出现,工人工资增长,收入确实比以前高,但社会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有扩大的趋势。大财团的财产和工人的财产没法比。还有的同志提出,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上层建筑会不会有影响?影响是会有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政权的性质不会改变。
总之,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现在还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做好扶贫工作。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共同富裕靠吃“大锅饭”的办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方面我们已有沉痛的教训。解决这个问题,要在实践中寻找办法。
五、关于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概念,来源于西方现代宏观经济学。最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排斥宏观调控的。但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伴随着资本国际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加深,国家干预日益明显。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罗斯福新政的产生。几乎与此同时,产生了凯恩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现在,进行宏观调控,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普遍奉行的政策。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靠财政和银行,计划不起主要作用。我国的宏观调控,也主要靠财政和银行,但计划的作用比较大,这同公有制占主体有直接联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不是要取消经济计划。我们的“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都是计划,而且这些计划是有权威性的,是要努力奋斗实现的。这应当说是我们的优势。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主要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目前,人为的因素还太大。我们有些经济,既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而是首长说了算。在他那个地区,想搞什么就搞什么,搞坏了,也没有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必须用经济的办法,并辅之以行政的办法进行调控。1993年以来,宏观调控成绩很突出,主要是靠经济的办法。一是控制了基建规模,少发了票子。建国以来,大凡经济出问题,都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有关。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和银行拆借联在一起。把银行的拆借卡住了,局势就控制住了。现在总的来讲基建规模还是大,但基本上是控制住了。二是消费品大量增加,粮食增产了。这也是用经济的办法。粮价提高了,种粮面积扩大了,农产品增加了,供需平衡,物价就下来了。这也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了作用。三是外汇储备增加。总之,我们既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创造了有利于搞活微观经济的良好的宏观环境。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不能掉以轻心。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很多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需求膨胀的压力始终存在。根据以往的经验,形势一好,头脑就容易发热,就要大干快上,这个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因此,我们要坚持实行中央提出的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改进技术、调整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等,没有一个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只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搞活国有企业的政策,我想我们是能够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的。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所有权的转移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