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的探讨——以四川省九环线北端白马藏区与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景观论文,环线论文,自然保护区论文,为例论文,白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旅游九环线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的四川优先旅游环线之一,主要包括:成都市、都江堰市、汶川县、松潘县、九寨沟县、平武县等。本文主要涉及该环线北端的白马藏区与王朗自然保护区。它们富集了白马藏族风情人文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犹如璀璨的明珠,位于川西北的腹心之地,魅力无穷。
一、白马藏族民族文化与王朗自然景观的资源优势
(一)白马藏族风情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1.资源与环境优势
白马藏族是一支古老独特而神秘的民族,他们有古朴的民风、独特的语言、绚丽的服饰、能歌善舞的天性、风味独特的饮食和与众不同的过节方式。白马人以农耕、畜牧为主,其民居建筑为木楼彩绘、一寨一村依山而建,是白马藏族风情人文生态旅游开发的主体资源。
白马藏族风情旅游区内有一条发源于王朗竹根岔和杜鹃山东坡的夺补河。夺补河流域内植被覆盖度大,水源涵蓄好,流量稳定,水质清澈。全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丰富。
2.区位优势
白马藏族风情旅游区主体仅距平武县城60公里,西北面与王朗自然保护区接壤,进出王朗必须经过白马,东南面位于杜鹃山南麓。其中厄里家地处九环东线途中,环线旅游车从白马主寨门前通过。从平武到主寨门56公里,主寨门到厄里家约4公里,从厄里家到王朗仅37公里。
(二)王朗自然景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1.资源与环境优势
王朗自然保护区位于平武县西北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山系北端大熊猫分布的核心地带之一,区内大熊猫分布密集(目前监测结果有31只),是中国目前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平武县也就有了“大熊猫故乡”的美誉。
区内地形多样,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到处奇峰簇立、竞秀争奇,沟谷渊深、溪流纵横,多姿瀑布、水泻如帘,景色宜人。区内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平均气温12.7℃),空气洁净,为避暑胜地,而冬季寒冷。另外, 因境内地形垂直差异明显,大自然给这个富于垂直变化的气候地带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景观。
迄今为止,这里是川西北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有着天然“本底”,属于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区内植被垂直带谱明显,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其中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有,色彩斑斓的“五花草甸”等等。这里,四季皆景,每值春夏晴日:蓝天白云,远峰映雪,层林耸翠,杜鹃花满山遍野,花香宜人;秋季,枫叶似火,层林尽染,景色迷人;冬季,银装素裹,雪涌冰封,一片银色世界,可赏雪,是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
1997年,国家林业局邀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来王朗自然保护区开展旨在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ICDP项目。1998年初,ICDP项目提出了在王朗自然保护区试点生态旅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运作与管理等诸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为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2.区位优势
王朗自然保护区离绵阳市257公里,距成都市367公里,达县城仅97公里,保护区外有柏油路经九环线直达绵阳和成都,交通十分方便。
王朗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山水相连(西北及北面与九寨沟、勿角等相邻,西南面与松潘县黄龙接壤),保护区到九环线公路41公里,从王朗大窝凼到九寨沟约40公里(在平武县境内仅6公里),从王朗竹根岔到黄龙约30公里。
(三)白马藏区与王朗自然保护区资源整合优势
神秘古朴的白马藏族风情人文生态旅游区与王朗大熊猫栖息地旅游区均代表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稀缺性,是平武县内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把这两旅游区通过合理的资源互补整合开发,打造集新颖性、独特性、时尚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白马藏族风情——王朗大熊猫栖息地人文生态旅游区,是平武县生态旅游开发一个重点。
二、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开发的理念
(一)人文生态旅游整合开发原则
白马藏族风情与王朗大熊猫栖息地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是坚持保护的原则下,在自然、民族文化与经济系统重叠的范围内进行。其特点为,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对流与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互动的调节过程,犹如一个非等边三角系统。人文生态旅游整合开发过程是确定三角形重心的过程。旅游最优化的整合开发,即以最小的代价(资源、人力、物力等等的消耗最小)、最快的速度(最短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益(其中包括环境效益),能促使生态旅游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人文生态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1.资源整合,打造高品牌
目前,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属于剥离的个体,各自为政,鉴于上述景区有唇齿相依的地理位置关系,若把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观进行资源互补整合、线路相互串联,时空有机衔接,将能实现景区联动、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整合开发、协同发展、整体经营的策略,必将能打出全国一流“天人合一”的人文生态旅游目的地。
2.旅游精品整合,推出新颖工程化线路
在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和线路进行优化整合中,可以精心设计出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生态旅游品牌,以及工程化精品线路,增强吸引、竞争力,逐渐实现点状向线状、网状的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化线路过渡。
3.形象整合,促进营销
在形象设计中应以市场为导向,把本地域丰富奇异的资源进行整合,运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来提炼主题,进行创意巧妙构思来展示其鲜明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营销中才富有生命力。
4.信息整合,推进效益
旅游是极典型的信息依赖产业,把上述旅游信息整合,通过互联网等实现快捷传递,从而推出旅游精品和工程化线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游客的信息需求。
三、人文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及其工程化线路设计
(一)人文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及工程化线路设计原则
(1)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策划出超前性、新颖性、 可操作性的人文生态旅游品牌和优化工程化线路。(2)特色的原则。 根据景区自身优势创造性设计独具特色的、凸显个性的、参与性的、体验性的生态旅游产品。(3)整合开发的原则。科学的整合自然、民族风情、历史古迹与旅游商品等资源,精心打造整合型的精品项目与工程化线路。
(二)推出四大类型人文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及其工程化线路
1.民族风情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1)体验、参与白马藏族风情人文生态之旅
地点:白马藏族风情展示区,白马藏族村寨等。
内容:骑马观光、沿途考察白马藏寨建筑风格、白马藏族生态环境等—民族风情活动广场(观赏与参与民俗歌舞表演、节庆与商贸活动等)—白马人手工艺场(参观与参与白马人手工艺加工等)—白马藏族村寨(体验“原汁原味”的白马人生活)。
(2)白马藏族文化艺术考察之旅
地点:白马藏族风情陈列馆和白马藏族村寨。
内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白马藏族历史文化、白马藏族歌舞与音乐等。
2.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1)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态旅游
工程化线路:探索生态小道:小气候监测站—土壤剖面—草坡生态系统—沙棘林—湿地—白马人梯—次生林—大熊猫栖息地—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分布点—熊猫急救中心—竹根岔及其周边区域。
内容:在专业向导带领下,旅游者沿生态小道,了解科技测试、生物信息等,学习生态系统、自然、生物、地理等知识;徒步寻找大熊猫的痕迹(粪便、洞穴、足迹等),了解大熊猫有关知识;聆听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人们主动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2)“回归自然”保护环境行动游
工程化路线:平武—丹云霞—黄龙—川主寺—九寨沟—黄坝楚—王朗大熊猫栖息地。
内容:组织自愿者“回归自然”宣传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春游,观报春花类等;夏游,观“五花草甸”并参与滑草;秋游,观赏红叶等;冬游,观银装世界等,参与清扫游人留下垃圾等活动。
3.专项生态旅游产品
(1)科考与科普生态旅游
路线:王朗牧羊场—珍宝桥—长坡—大窝凼—原始森林。
内容:沿途可了解野生动物活动地带、地震遗迹,大熊猫栖息地等;探索野生动植物种群、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等,激发对野生生物的保护意识。
(2)探险与探秘游
地点: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王朗和雪宝项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溶洞、雪宝项主峰、古栈道遗迹等。
内容:九寨沟景区成因探秘、黄龙景区成因探秘、雪宝顶主峰探险与探秘等。
4.整合型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1)白马—王朗风情节(自驾车)之旅
路线:平武县城—白马藏族风情展示区—白马藏寨—王朗自然保护区。
内容:观看与参与大型白马藏族歌舞、体育等表演、白马藏族风情活动(制曹盖、捻毛线、织腰带、酿蜂蜜酒等),以及参与民族商贸活动,随后到王朗自然保护区去,了解大熊猫的生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求知、自然观光等。
(2)参与式夏令营之旅
路线:亚者村小学—白马藏族寨子—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小道—竹根岔/大窝凼。
内容:通过参与、参观(白马藏族的编织、养蜂、酿蜂蜜酒等民俗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习(自然知识)、生存磨炼(走进森林、与大自然对话等活动)、听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使青少年获得野外生存的能力和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自然地理、生物、环境保护等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四、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开发人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型”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解决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调动、引导和保护好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转化;形成合力和优势互补,抓好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化线路整合开发及其促销这两个主要工作环节,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实施多方协作战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区域协作战略。西部旅游政府主导是关键,整合开发人文生态旅游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制定相应的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景区详细规划,避免现阶段低水平、无序的重复建设以及对人文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在政策、资金上有目的的倾斜。社区参与主要是针对当地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对挖掘、整理、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本地落后的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三)健全法制、规范管理
应加强对人文生态旅游的科学与法制管理,在大力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实施管理细则,形成完整的网络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与此同时,积极多途径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旅游开发者、管理者、经营者、游客及当地居民的行为,使旅游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
(四)倡导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认真做好人文生态旅游规划
人文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民俗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活动与环境(包括生态及文化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空间环境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首先,应作好总体规划与开发模式研究,且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其次,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应放在首位,且借鉴国际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结合该区实情,建立人文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化线路,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五)科学管理,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生态环境,因此应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其中包括:实施旅游环境监控、环境容量控制,加强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等;实施环境治理工程,尽快改变传统大众旅游所造成的旅游资源耗损与环境恶化,加强环境污染源的整治;开展生态恢复和生态治理工作,建立多层次与复合型的群落结构,形成平衡稳定的大熊猫及栖息地区域生态系统。同时应加强其布局的合理性、设计的艺术性,形成有特色的景观格局,从而更有利于发展人文生态旅游。
标签:王朗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大熊猫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白马藏族论文; 自然景观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论文; 生态工程论文;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