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们会“失语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误区的思考_口语交际论文

为什么孩子们会“失语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误区的思考_口语交际论文

孩子们为什么“失语”?——反思口语交际教学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们论文,误区论文,口语交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学期,我坚持每天走进课堂听推门课,连续听了六节原生状态下的口语交际课,发现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下滔滔不绝的孩子们到了课堂上却屡屡“失语”。我归纳了几种“失语”的症状,虽然只是这六节口语交际课中的部分教学片段所反映出来的,但却透视出目前口语交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盲目照搬,目标标签式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

[案例]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宜昌市要进行优秀小导游的评选,各班要上报两名参赛选手,谁想参加呀?(生踊跃举手)这么多人想去,选谁呢?(生兴奋地叫嚷:“我,老师,我!”)这样吧,咱们开展一次优秀小导游比赛,谁最棒就推荐谁去,好吗?

生:好!(学生兴致很高)

师:咱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想介绍哪个地方呢?

(学生列举了宜昌的许多旅游胜地,如:三游洞、桃花村、金狮洞、和平公园、张飞擂鼓台等等)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宜昌,咱们来向游客介绍介绍吧!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呢?(生踊跃发言)

生1:要把这处景物的特点讲清楚。

生2:把自己去过的最美地地方介绍给别人听。

生3:介绍的时候要有快有慢,让游客听清楚、听明白。

生4:还可以讲一些美丽的传说。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口语交际有哪些具体的要求。(教师出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1.这处景物在什么地方?2.景物有哪些特点?3.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4.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5.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些要求,然后静静地思考,你打算怎样向游客介绍?

(教室很安静,孩子们都在冥思苦想)

师:谁来先说一说?(无人举手)不要害怕,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生小心地举了一下手,又很快地缩了回去)

[思考]案例中的孩子由兴致勃勃到紧锁眉头直至小心翼翼的原因是什么呢?不难发现,一切都是“小黑板”惹的祸!二、三年级的口语交际主要以一段话题文字来提示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显然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教师抓住这些要求展开教学是无可厚非的,但一股脑儿地把这些要求和提示塞给学生,然后硬要学生按要求去说,试问,尚处在思维成长期的八九岁孩子,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按那么多要求整理出一段讲话吗?对口语交际来说,课程内容往往是通过活动情境来体现的。活动情境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明确的指向,集中地体现相对单一的课程内容,从而有效在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话题进行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历把话题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再一步一步把要求渗透到孩子心中。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已经创设了一个不错的交际情境——选优秀小导游,接着教师可以创设小导游“闯关”活动。第一关:家乡美景知多少(比比谁知道的宜昌旅游胜地最多);第二关;小导游初赛(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第三关:小导游复赛(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小组介绍本组优秀小导游,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并在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交流情况作适时点拨)。这样,生动、逼真、极富感染力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同时,从交际的具体内容人手,让学生在“说”中悟法、在“说”中用法,自然渗透,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误区二:句句纠正,口语书面化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我敬佩的一个人》。

[案例]

师:你敬佩他什么呢?

生:他很勇敢!

师:能讲一件具体的事证明他很勇敢吗?

生:有一次,丁思凡和我在一堆沙子旁边玩,然后呢,他不小心踩在了一颗钉子上,嗯、嗯、嗯……(师插话:能不能少说两个“嗯”字呀!学生发出了笑声)他疼得哇哇大叫,然后呢,他被送进了医院。我去了,和他爸爸一起去的。然后呢,(师插话:说了三个“然后”啦)医生开始拔钉子了,他(师插话:应该改成“丁思凡”)咬着牙,一声不吭,好多好多汗珠子滚下来。(师插话: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下来)然后呢……(全班“哄”地一下笑开了。该生突然闭口,脸红红的)

[思考]口语交际是以口语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进行的。口语语言与书面语言一样,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比起书面语言来,口头语言有其独特性,最明显的是具有特殊语汇和语法现象。口头语言的声调富有弹性,可以利用声音的音高、音长、音强等的变化,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运用语音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表情达意,因此口头语言往往带有较多的冗余信息和模糊信息,口语里常常有重复、脱节、颠倒、插说以及衬垫的赘语。例如上述案例中“他咬着牙,一声不吭”中的“他”字,在口语表达时,讲述者和听者都很明确是指“丁思凡”同学,但如果从书面语言的语法角度去看,则犯了“指代不明”的毛病。又如“我去了,和他爸爸一起去的”这句话就有颠倒现象,但“我和他爸爸一起去了医院”的意思却表达清楚了。其二,口语交际中,大多是现想现说的,由于时间急迫,就要求说者尽快地把思维转换成言语,听者才能相当敏捷地把对方的话语转换成认知。如果交际中讲完上句,还没想好下句,就会造成口语的间断,有时还会发生“等待”现象,如“嗯、嗯……这个、这个……”之类的口头禅,就是用冗余信息在等待思维的现象。上述案例中的那个学生就出现了“嗯、嗯……”“然后呢、然后呢……”之类的口头禅。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有些孩子听到别人说得不好就大声笑话,这实际上对那个说话的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停地纠正孩子的口语习惯和口语错误,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只好缄口不言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在口语交际中,孩子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了,没有严重的语法错误和明显的口头表达障碍,教师不必一一纠正,特别不要强求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像书面语那样规范。即使要纠正,也应考虑纠错时机。

无独有偶,支玉恒老师来宜昌执教习作课《创新校服》时,也碰到了一个老喜欢说“这个、这个……”口头禅的孩子。当时台下老师和学生都哄堂大笑,支老师先是用手势示意大家不要笑,然后很认真地听这个孩子把话说完,并微笑着对他说:“你的设计很有创意,和别人的都不一样,了不起!”接着又说:“你知道‘水均益’这个人吗?水均益,这个被称为外交家式的中国王牌新闻记者,由于和外国元首或高级官员用英文交流时,有过多的口头禅,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就像今天这样,白玉微瑕呀!一连串的‘这个、这个’影响了你的发言质量,知道吗?这个毛病会影响你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可别小看!坏毛病要用心去改,来,再说一段话试试!”学生重新讲一段话,口头禅只出现了一次。支老师做了个很好的示范:首先是尊重学生说话的权利,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完,然后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最后给他改正的机会。

误区三:真假不辨,生活陌生化

[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我该怎么办》。

[案例]

学生在课堂中表演“儿子和爸爸对话”的活动。

儿子:老爸,今天我来洗碗,好不好?(师插话:这样叫爸爸不太礼貌哟!)

“儿子”又重新说:爸爸,今天我来洗碗,好不好?

爸爸:乖儿子!你还小,洗不好,长大了再洗,好吗?(师插话:你应该边说边摸着“儿子”的头。扮演爸爸的学生走上前不自然地摸了摸“儿子”的头)

儿子: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让我洗吧!(生停顿了一会儿,师插话:为什么你要洗呢?得说说理由呀!)嗯……嗯……爸爸,我洗碗的话你就有时间去看报了,好不好?(师插话:就这个理由?想想,爸爸工作一天多累呀!)嗯……(学生搔着头,望着老师,说不上来了)

师:你是不是想让爸爸休息休息?因为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再说了,你也是家庭的一员呀,会说了吗?!(学生点点头,但憋了半天还是没说出来。教师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谁来帮他说?”)

[思考]该情境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一个生活场景,学生应该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为什么会“失语”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进入了情境,把它当成了真的(生活原貌),而教师却清醒地知道这不是真的,是假的(课堂中的表演)。因此,教师不断地引导孩子的表演更趋“表演性”。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语言就是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例如“老爸”“不嘛,不嘛,我就要洗!你就让我洗吧!”“爸爸,我洗碗的话你就有时间去看报了,好不好?”而教师修正后的语言和情境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模拟,不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像这样,真(生活原貌)假(课堂中的表演)不辨,其结果是导致学生将自己真实生活的口语交际与课堂里所表演的“口语交际”割裂开来。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顺利、有效地交流。在训练中要兼顾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管用的交际能力。以上这个案例中,教师如果让这两个孩子把这个生活情境表演完,不去打扰他们的思维,那么我们可以预测,扮演“儿子”的孩子不仅不会失语,而且还会有更新鲜、更生动的语言。因为表演活动中的“爸爸”和“儿子”都很投入,角色定位也很准确。

那么对于表演活动中出现的“卡壳”现象以及答非所问等现象,教师是否该置之不理呢?当然不是。案例中“儿子”突然停顿了一下是很正常的,是学生短暂思考的停顿,教师应该学会等待。但当“儿子”不能根据“父亲”不让他洗碗的真正理由(你还小,洗不好)来劝说父亲时,教师应在评价时指出:应该认真倾听“爸爸”不让你洗碗的理由,针对“爸爸”的理由来劝说他,“爸爸”就会心服口服了。

标签:;  ;  

为什么孩子们会“失语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误区的思考_口语交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