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建设与会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会计论文

会计理论建设与会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会计论文

会计理论建设和会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学习“十五大”报告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论文,五大论文,强大论文,理论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为我国迈向21世纪指明了方向。细读这篇报告,使我们更加体会到学习邓小平理论对做好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我们所负的重任。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是加强我国会计理论建设和推动会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在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工作实践和会计教育改革中具体落实报告精神的措施,并尽快付诸实施,本文拟就此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南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且正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新的征途和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要求“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并从四个方面简明扼要、深入准确地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是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并在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实践中大力贯彻的。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工作实践也必须坚持这一思想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在观察和处理会计问题时,一是要坚持从实践出发,二是要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三是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四是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反对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反对照抄照搬,反对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

第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基本理论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就是因为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们认为,从事会计理论研究,也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这种善于抓基本理论问题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紧紧抓住“什么是会计工作和怎样做好会计工作”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进行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深入考察,使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能够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赋予新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尽快提高认识的科学水平,努力争取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中国会计学会“九五”科研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要在总结经验和吸收已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我们认为,这个体系应当准确地回答“什么是会计工作和如何做好会计工作”;从对这两个问题的共同认识出发,我们应进一步构建好包括诸如研究

第三,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它在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新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确定了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情况用新的观点来处理问题。我们研究会计问题和从事会计工作也要根据邓小平理论的这一精神,深入研究社会环境与会计的内在关系,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处理会计的国家化和国际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好中外会计的协调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中外会计的差异是始终存在的,因为它来源于社会环境差异,因此中外会计协调是永恒的主题;(2)协调指的是可理解性和可认同性,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协调需要时日,也有不少障碍,但协调是可以实现的;(3)协调要从当前国际国内的总体形势出发,既要考虑当代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要照顾我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4)协调要从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中选择,采取既不过多损害双方利益又可为双方所接受的做法;(5)协调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事实上各个国家的会计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协调,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不自觉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行动。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回答了包括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也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出发,在深入总结我国会计工作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会计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以及在这一体系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工作管理体系和会计教育体系。

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他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提供了思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会计应当更好地为之服务

可以说,我国近期的会计改革一直是围绕着这个题目进行的,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为企业的产权清晰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从规范的公司制来看,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还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在产权清晰方面。《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由于资本金制度的贯彻执行和所有者权益有关帐户的设置,确实将产权清晰落到了实处,取得了产权清晰效应。但是,相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来说,这还不够。比如,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各投资方的产权界限如何准确划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时,原有企业与新建公司之间的产权界限如何确定;当有新投资者加盟时,如何处理好新投资者与原有投资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等;都是当前会计界面临的难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这类问题笼统地称为资本计价问题,认为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资产评估,但从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的实践看,问题的难度远非如此。这需要我们从资产评估与资本价值确认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对财务会计在资本价值确认方面有所突破。

2.在管理科学方面。产权清晰只是为管理科学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管理科学,尚需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作进一步的努力。这里主要问题有:如何保证注册资金如数到位、全额运转、保值增值和提高效益;如何实施控股公司对所控企业的资本控制;如何在企业集团内部推行管理会计和责任会计,以及如何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或会计管理为中心、财务或会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等。所有这些又对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它们在公司制企业管理方面有所作为,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3.在待改制的国有企业方面。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过去投资体制的关系,大批待改制企业处于“高负债、低权益”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很有研究的必要;另外,国有企业的权益实际上处于一种追索“无头”的状况,如何寻根探源,理顺权益纽带,也有待于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界共同努力。

(二)“抓大放小”是改革国有企业的重要措施,会计应为实现这一措施贡献力量

实现“抓大放小”,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一是怎样才能抓住“大的”,二是怎样才能放活“小的”。我们说,“抓大”与“放小”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即为以大的企业集团来带动众多中小企业。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探讨以产权重组和集约经营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会计”。

1.关于“抓大”。“抓好大的”是指要组建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使之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在企业集团急雪解决的诸多管理问题中,涉及财务与会计的相当多。比如:企业集团组建时,如何进行设置子公司的财务预测与决策?如何处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时的财务关系?企业集团组建后,母公司如何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包括怎样编制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预算、建立何种指标考核体系、如何完善合并会计报表、如何处理国外子公司的外币报表折算与企业集团整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2.关于“放小”。“放活小的”是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小型国有企业,为之增添新的活力。我们认为,放活小型国有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发生变更的过程,就会计工作来说则要处理好企业的清算、改组业务。因为,只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出售等方式,总有一方需要解体清算,即使是采取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方式,也要进行“准改组”;这样,只要抓好了企业的清算、改组业务,就能为“放小”扫清障碍,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应当真正分清清算会计与改组会计的界限,分清清算会计中破产清算与其他清算的界限,并认真探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清算与改组会计的具体操作方式。

综合上述两点,“抓大放小”表现在企业方面,就是资产重组和产权联合,会计工作就应主要研究如何使国有大企业以合理的资金存量流动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走产权联合之路,组建成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应当提及,企业之间相互兼并有多种途径可供选择,而在不同兼并方式下会计处理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这样的差别对兼并后的国有资产状况、对母公司、乃至整个企业集团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会计工作要考虑的问题。除上述问题之外,我国企业集团还要着力解决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方面的问题。跨所有制不仅涉及国有、集体、个体、外资等,还会涉及国家与地方财政及地方各级财政,它与各方利益密切相关,亟需建立适应我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处理方式。跨国经营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国际会计中的跨国公司会计,以求我国企业集团能较快地介入国际竞争,在大的竞争环境中谋求发展。

(三)股份合作制是亟待发展的新事物,会计应积极探索使其逐步规范化的措施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既体现了以劳动者劳动联合,即合作制的优点,又体现了劳动者资本联合,即股份制的优点;因此它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群众愿意接受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也是搞好小型国有企业的一条出路。我们认为,会计工作在这种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是大有作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在组织设置伊始怎样把资本、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劳动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会计要为之设置什么样的帐户,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上述两个结合,并促其有效实施?应怎样进行劳动者的投资计量,如何对待工资与股利分配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处于最佳结合状态?还有,股份合作制企业与合伙企业的关系怎样,在会计核算上有什么样的差异?如何从财务与管理会计入手,提高这类企业决策和经营的有效性,防范经营风险等。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资源、环境、人口紧密相连,会计工作应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服务

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此对我国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情况提出了诸多要求。我们认为,会计在这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建立类似于西方的社会责任会计;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应包括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

(一)有效利用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应及早建立资源会计体系

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资源利用方针为:“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严格说,我国现有的有关财务法规对资源利用已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比如,向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征收的资源税、废旧物资回收按10%抵扣增值税等,就在有效利用资源、平衡企业利益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法规也对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将这类具有特色的会计处理事项集合起来,即为我国资源会计的雏形。当然,在资源会计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近期还没有重视对与资源利用关系紧密的递耗资产会计进行研究,也缺少对现有的各类资源有效利用,如能源转换、因地制宜的生产力合理布局等进行专门的经济论证和相关的企业财务规划。从长远看,进行此类问题的研究,无论从宏观上还是从微观上说,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意见是:从现在起,就应结合资产评估、资源统计等方法,建立起主要以递耗资产会计为中心,研究自然资源的存量计价、有偿使用方式、使用效益评价等宏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会计;另一方面,还要从指标考核、效益评价、财税法规等方面,促使企业合理开发递耗资产,节约资源,完善企业的财务约束机制。

(二)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我们应健全和发展环境保护会计

环境保护会计,亦即所谓“绿色会计”,已为国际会计界所重视并在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我国对控制环境污染已越来越重视,并在不断采取措施。但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环境保护会计刚刚起步,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远远不够。这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我们还没有形成将社会、企业、公民连成一起的、以保护环境为中心的财务制约体系。

从国外情况看,环境保护会计与资源会计是密切相关的,西方国家既有着眼于宏观经济体系的环境保护会计系统,又有在企业财务方面严密的控制体系。我们应当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会计。

对此我们有以下两点看法:

1.在宏观管理方面,国家应投入资金加强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使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关,使企业认识到其收入不仅仅是自身经营所得,还与自然环境有关,其支出除包括自身的业务成本外还要包括由其经营所导致的环境损失。这就要求会计界认真探讨如何计量企业由于环境原因形成的收入和其经营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只有将这样的内容纳入会计的计量范围,环境保护会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在具体项目方面,应将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使二者相得益彰。比如,应在计量用水数量的同时进行排放污水的计量,在计量原材料的同时进行应处理垃圾的计量,对城市污水和垃圾都有相应的价格控制,从而迫使企业或者自己投资控制污染、或者缴纳费用由社会环保机构治理污染。

(三)人口素质与人口老龄化已引起各方关注,我们应加速养老金会计实施的步伐

十五大报告要求,“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从会计角度来看,我们应把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即顺应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健全和完善养老金会计。

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已进入了初步实施阶段,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但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还需要进行分析。另外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看,担负社会保险责任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上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如何搞好自身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以确保保险基金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在这一过程与企业及领受保险金老龄人口形成最佳结合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养老金会计从性质上看,与国家深化企业改革密切相关;从方法上看,它与现阶段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等有很多相同之处,以此为突破口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对待,可对整体的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的发展有大的促进。

搞好上述工作,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宏观微观共同努力,国家法规与企业措施紧密结合;二是尽量多吸取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的有益经验,使其为我国的实践服务;三是要加强监督力度,强化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在社会责任审计方面的作用。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使外贸、外资工作难度加大,会计工作应主动配合、共度难关

十五大报告提出我国将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从“基本国策”的角度作了专门说明。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面对当前的情况,我们要结合“入关”和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变化的现实,从会计工作的一些高新领域来考虑问题,为搞好对外开放工作服务。

(一)外贸工作方面的会计思考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外贸工作在新的环境下应有大的发展,会计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也应考虑一些新的问题。

1.在开拓国际市场、抵御风险方面。开拓新的市场,必然要面临新的风险,外贸风险既有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变动风险,也有与之相关的外汇汇率变动风险。产生这些风险的原因很多,但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大部分与会计工作有关。比如,我国国内的商品期货市场很不兴旺,但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却在规避物价变动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境外的很多贸易机构都将期货交易及其相关的商品期权、外汇远期合约等,视为外贸业务套期保值的重要手段,类似“从南美购买鱼粉,而在欧洲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业务事项大量存在。这样的现实要求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可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各种财务手段和会计处理方式,为国际市场的拓展创造条件。

2.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方面。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是相对于一般技术与普通设备而言的。如何区分“先进”与“关键”在我国的一些法规中有所涉及,其具体内容也反映在我国现行行业会计制度“长期应付款”和“无形资产”的核算要求中。但这里也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一是国际市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先进技术进行论证与估价,购买价格是否合理和如何确定购买后形成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年限?二是关键设备“买”和“租”何者更合适,如何进行国际租赁的财务决策与会计操作?

3.在外币业务方面。由于“入关”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迫使我们在加快我国货币与外币兑换的范围与速度。但是,在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我们在外汇管理方面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混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抽逃外币资金、不严格执行结汇售汇制度等。由于外汇作为货币与会计的血缘关系,这些问题都反映在企业外币业务会计方面。随着关税总水平的降低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这样的问题有可能会伴随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我们对此要尽快研究对策。

(二)外资工作方面的会计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仔细分析也能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尚待进一步改进,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会计直接相关或必须通过会计的协助才能解决的。

1.关于“国民待遇”的解释、论证方面。我国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情况,仅靠政策、法律的解释是很不够的。举我国的所得税制为例,虽然税法明文规定内外资企业使用统一的所得税率(不考虑税收优惠政策),但因会计制度与财务规定方面的区别,用会计数据演示的结果表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比同等情况的外资企业要高出一倍以上。由此可见,在所得税制方面,除所得税优惠政策之外,我国实际上是更多地支持了外资企业。当然这也说明,在改革转换阶段,由于法规、制度不够协调、配套,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会计角度去分析论证,从会计角度提出有成效的建议。

2.关于利用外资“多元化”方面。十几年来,我国的外资政策多着眼于外商投资企业,内容较为单一。但近期的情况表明,我国公司海外上市(含买壳、造壳等形式)、企业债券海外发行,也在资本筹措方面发挥了作用。在此过程中,我国具有国际化资本的公司在逐步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教训和问题。比如,中资公司在海外筹集的股权资金如何支援境内经济建设,应如何控制境外资金的有效使用,中资公司在境外如何取得好的经济效果,怎样健全利用外资的信息披露制度,宏观管理措施如何协调配套,以及有没有更好的筹措外资的方式,等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应该说,我国会计界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缺少符合国际惯例的融资操作方式(如国外的融资方式已大量应用了期权交易的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则刚刚开始,等等)。

3.在对外投资方面。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也是当前外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已有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及早研究这个问题。比如,如何根据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财务、会计惯例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如何保证境外公司(含非持续经营公司)的财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根据跨国公司的内部价格及其他方式保护我国企业的利益,如何充分利用国际结算、税收、保险及其他条件搞好业务经营,如何利用对外币净资产或净负债的套期保值和金融互换等防范国际价格、汇率变动风险,以及如何尽快提供能够从事这类尖端业务的高级财会人才,等等。当前,我国高校会计系的骨干教师屡被大型公司“挖”走,被高薪聘用于国外业务,正是这方面知识、人才亟缺的明证。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对我们深入研究国际会计的诸项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人民币自由兑换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毋庸讳言,我国学者研究问题的范围虽也涉及了上述各类业务,但多是编译性的介绍,少有切中时弊的探讨。面对“十五大”的召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虽使我们遇到了很多难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化会计改革的机遇,我们应面对难关、机遇,知难而上,利用当前的形势、发挥会计学术界作用,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取得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争取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所贡献。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分配体制,会计工作应为此作出贡献

十五大对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从具体实施过程看,会计则在最基础的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多种分配方式要落实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会计工作应处理好相关事项

企业、单位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分配,完全依赖于会计;按劳分配制度下是如此,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也不例外。因此,从按劳分配制度向多种分配制度转换中,首先要疏通会计渠道。从形式上看,多种分配方式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工资体现的按劳分配和以股利体现的按资分配;但从实际实施的角度看,多种分配方式又与劳动者劳动的质量和投资者投入资产的计价有关。因此,需要疏通的会计渠道不仅涉及企业资源的流出,还会涉及企业资源的流入。联系本文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也是股份合作制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看法是:以工资体现的按劳分配仍然应占分配的主体地位,而以股利分配体现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应占从属地位;在股份合作制形式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在服从国家法规的前提下由劳动合作组织自主决定,劳动者按生产要素投资的资产价值(含无形资产)应主要参考资产评估价格由股东会协商确定,股利分配水平(或损失承担)可由股东会或董事会确定;而在非股份合作制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主要参考我国的劳动法规和企业组织的需要,按生产要素投资的资产价值可参考西方会计中合伙企业会计的处理方式,即按对新加入企业合伙人的资产计价方式确定。

(二)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是多种分配方式的基础,会计应提供这方面的量化数据

严格来说,“效率优先”应是按劳分配的主要体现,即“多劳多得”;而兼顾公平则要求将劳动和投资之间的关系在分配方面合理化,使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投资者机会均等、利益相当。这样,就对合理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国有企业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外资企业、独资企业因劳资双方界限鲜明,这方面的问题也未见多么复杂,但在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表现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对此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这里的问题主要有:如何确定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数量,如何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如何处理经理层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问题,如何将人力资源会计从学术界的书房中解脱出来,将其研究成果付诸于业务实践,等等。

(三)建立合理的分配体制,一定要加强会计的监督力度

从收入分配的总体情况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如何理解合法收入、非法收入、不合理收入和过高收入,在分清各类收入的界限后应着力探讨如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和调节过高收入。

我们对此问题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1.如果收入渠道正确,则只存在合法收入和过高收入,对此可通过个人所得税制进行调节,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这样,假设在个人所得税制设置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即应探讨会计处理系统如何与所得税制的有效结合,进而尚应探讨企业提供的纳税信息如何通过电子计算机实现信息联网,以将现代化会计处理与宏观税收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消除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完善之处。

2.非法收入和不合理收入最终都与个人分配相关,加大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力度,可在使收入合法、合理方面发挥作用。为此,就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加大研究会计监督的力度,重新认识会计监督的作用,寻求加强会计监督的法规支持和组织支持,研究会计监督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实现过程和实施方式;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从国家审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收入分配审计的深层次探讨,逐步形成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体系。

3.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理顺分配体制的基石,也是会计工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前述两点可以看出,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合理纳税、调节过高收入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取缔非法收入和整顿不合理收入也难以做到。当然,会计信息失真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造假帐以偷漏税款,报假帐以粉饰企业经营状况、夸大业绩,公布虚假信息以取得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物资等等。但这些也都与企业的收入分配体制息息相关,以理顺收入分配体制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突破口和主要线索,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五大报告是演化会计理论研究和推进会计改革的思想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作为对十五大报告的学习体会,本文只谈了一些初步看法,不妥之处还望会计界同仁指正。

标签:;  ;  ;  ;  ;  ;  ;  ;  

会计理论建设与会计工作改革的强大动力--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经验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