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业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作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上海论文,作用论文,工业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这对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工业作为上海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支撑,理应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起着先导和载体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技术梯度分析
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梯度分析
长江经济带七省一市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结构、区域位置、人力资源等差异,各省市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梯度。根据人均GDP、 产业结构状况、人均消费水平等多项指标,八省市可以分为三级梯度。上海处于一级梯度地区,1994年人均GDP接近1.5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超过GDP的90%,人均消费品零售额超5000元;江、 浙两省处于二级梯度地区,人均GDP6000元左右,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万元左右,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其余中西部五省处于三级梯度地区。
2、长江经济带的技术梯度分析
长江经济带技术梯度可以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次为上海,高校、科研机构密集,产业技术层次、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科研经费占GDP 的比重、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大中专在校生的数量等指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技术净流出地区,每年有较多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员流向沿江各省乃至全国。第二层次的江苏、四川、湖北,由于其拥有区域性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南京、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各项科技指标居于全国和沿江省市前列,在接受世界和上海、北京的科技辐射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部分成果和人员向周围地区辐射。第三层次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各项科技指标居于经济带内下游水平,以接受发达地区科技辐射为主。
二、上海工业在长江经济带中龙头作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上海工业在发挥长江经济带龙头作用、加强与沿江省份经济合作方面,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1、与沿江省市合作呈加速发展之势, 内联企业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1996年上半年本市与沿江省市重大合作项目49项,总投资11.20亿元,是1995年的2.4 倍。 跨地区合作项目实现年销售产值114.3亿元。内联企业已成为上海工业增长点之一。
2、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 控股经营为方式的横向联合新格局初步形成。近年上海与沿江省市的经济合作注重以资产为纽带,实行控股经营。在1995年上海到沿江省市投资的32项中,总投资4.67亿元,其中控股经营的26项,占81.3%,在投入要素中,包括资金、设备等硬投入和品牌、技术、管理、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软投入,而且无形资产投入越来越被重视,投入要素呈多元化趋势。
3、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跨地区合作的主体。近年来, 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有限公司等与沿江省市合作的步伐加快,并逐渐成为合作的主体。这些企业如上海白猫公司、上海广电、凤凰自行车、英雄金笔、三雄制药、宝钢、上海汽车总公司等在国内都具有相当知名度,实力较强。
4、支柱产业扩散与传统产业转移并举。近年来, 上海在沿江省市的投资除了棉纺织业、食品、化学、建材等传统产业外,六大支柱产业的市外配套与扩散力度得到强化。如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以沿江省市为主在外省市投资项目17个,投入资金2.49亿元,发展零部件配套企业66个等。
5、投资项目规模趋大、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近年来,上海与沿江省市的合作注重技术含量、 注重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1995年市经委32项沿江合作项目总投资4.67亿元,平均每项投入1460万元,投入产出比达1∶3.89。
上海工业在面向长江、辐射全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资金紧缺、信贷无门;统计口径及考核指标还不适应新情况;税收归口及双重征税问题影响财政及企业效益;转岗职工难以安置,外派人员待遇偏低,缺乏知识性;投资外地缺乏保护与政策优惠等。
三、上海工业与沿江省市经济合作的原则和近期目标
上海工业与沿江省市合作正面临着良好的历史机遇,即: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目标定位,对其工业走向长江提出了要求。上海工业正步入重化工业化的中后期,要求走集约式、规模化、跨地区的发展之路;劳动成本上升、原材料及环境资源的巨大消耗成为上海工业走向长江流域的内在压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为本市工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产业结构同化,要求沿江省市加强分工与合作;客观存在的经济梯度,为上海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可能;沿江省市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便捷的运输条件和良好的合作基础,是上海工业与其联合发展的保障与动力。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海工业发挥积极作用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互利互惠,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原则;以资产为纽带,多要素投入、多方式经营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有效益有技术的联合原则;联动发展,双向交流,共同繁荣的原则。
上海工业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发挥龙头作用,近期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与沿江省市的合作, 在促进本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拓展本市工业企业的发展空间的同时,发挥当地优势,促进沿江省份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2、通过本市工业企业的对外拓展和产业梯度转移,带动资金、 信息、人才、管理、品牌、设备等生产要素和工业产品向沿江省市的流动与辐射,进一步发挥工业的开路先锋作用,使工业企业成为要素流动的载体,进而促进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建设。
3、通过与沿江省市的经济合作, 促进长江三角洲与沿江地区经济带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和提高,在“九五”期间,初步形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长江经济带的框架。
四、上海工业发挥作用的重点行业及其合作方式
上海与沿江省市加强合作的工业行业可分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
上海传统产业与沿江省市横向联合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上海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等抢占市场为重点,通过拓展市场,从而带动资产跨地区流动,扩大上海名优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即增量拓展型。另一类是以降低生产成本、消化本市不利因素的存量转移型。由于上海传统产业行业门类多,各自特点不一,应针对不同行业、地区采取多种方式与沿江省市联合,主要方式有:①上海“家化”的市区“头脑型”空心化式;②上海“白猫”的同类嫁接品牌扩张式;③“人造板机器厂”的延伸经营式;④上海“二毛”的承包经营、输出“软件”式;⑤上海变压器厂的技术服务式;⑥“凤凰自行车”的定牌改集团式;⑦冠生园集团的产销联手、建原料基地式;⑧亚太玻璃厂的整体搬迁、异地生产等联合方式。
上海支柱产业与沿江省市加强横向联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联合使上海支柱产业规模更大、国内国际竞争力更强,与沿江省市的产业分工更合理,产业联系更密切,促进上海与沿江省市支柱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上海支柱产业与沿江省市进行横向经济合作的重点是汽车、钢铁、通信设备及家电等行业。
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与沿江省市横向联合,根据各行业发展现状与行业特点,主要方式有:①垂直分工、横向协作配套。这类行业产业链较长,各环节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上海应主要从事其中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的组装生产,一般零部件则由沿江省市的生产企业按统一规格要求提供。如汽车工业、电站及成套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②输出资金、技术、管理等到沿江省市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生产规模的合作方式,主要有家电行业、钢铁工业和石化工业等。这类产业上海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需利用外地市场、资本和生产场地,达到规模生产和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省市横向联合的目标是:利用沿江中心城市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力量和产业基础,共同开发高新技术成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和沿江有关省市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开发和产业扩张,为二十一世纪初本市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打下基础,同时促进沿江省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壮大,提升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应到沿江中心城市建立产业化基地,把上海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地扩展到沿江省市。
五、加快发挥龙头作用的措施建议
1、多渠道筹措、全方位努力,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主要包括:争取中央银行的信贷支持;为企业开辟直接融资渠道;加快浦东发展银行成为长江流域区商业银行的步伐,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作用;争取国家专项基金的支持;联合沿江省市成立长江合作银行或长江开发基金;在地方大技改信贷盘子中,设立专项外联技改资金;应保持已有的财政贴息额度,并争取每年有所增加等。
2、积极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成为跨地区经济合作的主体。 “九五”期间,要大力推动本市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合作的主体,鼓励办大项目。支持的办法有:在成立财务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开发新产品、组建企业集团、国有资产上市交易、信贷优先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3、加快建设上海驻外地办事机构和上海友好城市网络, 成立跨地区组织协调机构。为协调与沿江省市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建议成立跨地区组织协调机构,可以在现有的沿江省(市)长联席会议、沿江二十六个中心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基础上,加以完善和重组。同时成立办事机构、负责具体事务。
4、妥善解决跨地区经济合作中的财税和统计口径问题。近期, 可对跨地区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或按投资比例划分财税上交渠道;统计上,采用GDP和GNP两个指标。
5、制定鼓励企业跨地区经济合作的优惠政策。 包括鼓励职工到外地的政策,安置好转产企业下岗、转岗职工的政策,给予企业一定财税优惠等。对于外派人员的待遇问题,建议保留其分房(买房)、职称、调资、晋级、劳保医疗等方面的资格与机会;同时允许企业自主决定对这些人员的分配形式和标准等。
注:本文行政区划截止1996年底为止,重庆市包含在四川省之内,有关统计数据亦按此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