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桂炎

株洲北雅医院消化内科 412003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慢性胃炎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药半夏泻心汤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44%、5.1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4.36%、1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疗效对比

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表现为胃脘隐痛、胀痛、胃部灼伤感、嗳气、口臭等症状,多是由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及情志因素等所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根源[1],西医中主张以三联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收效甚微,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较高,这无疑增加了其心理上的负担。中医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被重新应用,其优势逐渐凸现出来,为此,本文以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慢性胃炎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西医常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慢性胃炎患者78例,将其分为2个研究小组。观察组患者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7.5±2.8)岁,病程时间5个月—6年,平均病程时间(2.7±0.8)年;对照组患者39例,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8.5±3.0)岁,病程时间6个月—5.5年,平均病程时间(2.8±0.9)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治疗,餐前半小时口服奥美拉唑,20mg/次,3次/d;餐后半小时口服克拉霉素,0.25g/次,3次/d;餐后半小时口服阿莫西林,0.5g/次,3次/d。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药方组成:党参15g、黄芪19g、海螵蛸12g、法半夏12g、黄芩12g、茯苓15g、干姜10g、黄连8g、白术15g。以上药物取水煎服,取汁300ml,分3次服用,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未发现活动性炎症,或有轻微炎症反应;有效:治疗后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病变面积明显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均与治疗前无差异。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均使用SPSS19.0软件来计算、处理,计数资料以χ?进行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检验,以 ±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中治疗显效17例,治疗有效21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38/39);对照组中治疗显效13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2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中恶心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2/39);对照组中恶心2例、呕吐2例、头晕1例、心慌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6/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发病人群年龄跨度大,近年来,由于生活压力增大、饮食习惯改变,慢性胃炎的患者人数持续增多。慢性胃炎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病情进展缓慢,但是病情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西医三联疗法中,奥美拉唑的作用在于杀死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同样可杀死幽门螺杆菌[3],缓解病症表现。三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胃部环境,破坏细菌的生存条件,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长期应用西医治疗会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理论中认为,慢性胃炎是由肝胃不和、血瘀气滞、脾胃受损等所引起,因此在治疗中主张以辨证施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强健脾胃、健运脾气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持续性的药物作用,来达到治愈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其中,茯苓、党参、白术等药物具有化生气血、健运脾气、培补中焦之效[4],黄连、黄芩可调理脾胃气机,具有辛开苦降之效,以上药物合用,可辛开苦降、梳理肝气、寒热并投,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病症表现。同时,与西药合用,能够有效抑制胃酸、消除幽门螺杆菌,同时保护胃黏膜,降低病情的复发率。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了当前慢性胃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能够在发挥中医和西医治疗优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44%、5.13%,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4.36%、15.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9(07):145-146.

[2]陈永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12(03):71-72.

[3]周林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26(22):127-130.

[4]李艳生,卢龙珠.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3(15):2471-2472.

论文作者:王桂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桂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