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德育及其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德育及其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国外的道德教育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仅就美、英、日三国的基础道德教育进行简要的述评,以便为我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健全人格教育是美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美国国会认可的青少年“道德品质”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其中,“信赖”指的是诚实、不欺骗、不偷窃、坚持真理、效忠国家、忠于家庭等;“敬重”包括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语言文明、用和平方式处理愤怒与争执;“责任”指的是干好本职工作、自控自律、谨慎可靠;“公平”是指照章办事、不存偏见、不推诿过失、倾听别人意见;“关怀”则指善良、热情、宽恕、助人;“公德”包括合作、参与、和睦、遵纪守法、尊重年长者、保护环境。这六条是每位青少年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美国的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主题主要有:公民教育、价值教育(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全球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法律教育、生计教育、消费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社会研究课程中的法律教育虽然也重视法律知识体系的教学,但更重视促进学生对法律根本的理解,即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所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以及法律的权威性。

日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开设道德课,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高中阶段开设有公民课,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根据1997年7月文部省颁布的《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初中阶段的德育内容为四个方面:自身的修养;与他人融洽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爱人类;正确处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即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劳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爱和平。

英国认为,中小学生应掌握四个核心的道德观念: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处理好六个关系: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和伙伴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就业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同所有人的关系,即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人类关系;同个人的关系,对个人的正确理解和评价;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对待“上帝”的关系,即接受宗教信仰的问题。

为了使道德教育目标便于实现,这些国家遵循道德认识的形成规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将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划分为分层递进的阶段目标,再确定各年级段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例如,日本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要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要培养作为集体和社会中的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初中要确立作为中学生应有的生活态度和作为公民的自觉性和国际合作精神;高中阶段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有的自立精神和责任心,要有为国际做贡献的意识。

二、道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课堂教学形式和非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包括设置道德教育课和推行学科道德渗透。各科教师都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着德育,把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视为己任,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道德培养融合在一起。如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从历史教育入手,通过美国的成就教育和西方文明史教育以激发学生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具备“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思想意识。英国中小学特别强调教师自身在德育中的示范作用,认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手段。美国的学校不但非常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教师还努力在各种场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采取的是体谅教育。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以麦克费尔为首的英国道德研究机构在对中小学在校生、毕业生及社会各界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编写出中小学德育教材《生命线》,该书为学生设计出循序渐进的复杂的社会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评比,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判断、推理以及虚拟的实践情景中不断得到提升。

美国道德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注意学生的道德能力培养。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有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社会科学学科内容法,它着重教授学科的结构和内容。二是反思探究或批判性思维法。通过学生的反思探究来分析主要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价值分析和决策技能,从而培养民主社会的参与性公民,后一种方法是美国社会研究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在活动中学习、内化民主公民应有的技能和方法。另外,1983年“美国全球探索中心”组织了57位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青少年问题专家编写了《青少年能力》一书。《青少年能力》课程为培养学生道德能力设计了几十种生动活泼的活动。这些活动启发学生学会人际交流,建立自信心;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学习对他人的尊重。还介绍现代社会的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进行决策,如何确立生活目标等。

在教材设计上,英、美、日各国都强调教材语言的生动性、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同时提倡运用直观画面,使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并联系个人的生活经验,获得道德认识,做出道德判断。

在教学方式上,这几个国家大多提倡“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方式,即注重学生参与实际情境,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学习者能够使自己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体,实现自主发展。同时,学习者不仅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还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通过道德实践,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非课堂教学形式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组织和学校课外活动进行的。他们经常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游览历史名胜,进行野外训练,寓道德教育于各类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在这些国家,博物馆以及许多自然风景区和历史名胜不仅是免费开放的,而且重视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开发,通过声像系统(电影、电视、灯光、图片等)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教育。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对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收效甚微,真正的教育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为此,英、美、日等国都非常注意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指导学生从事各种团体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和睦相处,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美国多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文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促进其学习进步,又能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所以美国政府和学校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文体活动,将此活动列为必修课,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俱乐部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校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几点启示

(一)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础教育的道德教育中,培养合格的公民是许多国家首选的目标。抛开“公民”概念的具体政治内涵不讲,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过去,我国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过高过空,缺乏明确的表述,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把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接班人”或“社会主义新人”等作为目标。但是,在所有这些名称中,一般都缺乏“公民”的含义。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有人把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表述为:“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其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或表述为“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等等。其实,200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已经把我国道德教育的目标确定在培养合格的“公民”上。因为,《纲要》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这些道德品质的“公民”。当然,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具体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履行其公民的职责,才能使其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和应有的作用,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但是培养公民还是培养其他什么样的人,则是不能含糊的重大的原则问题。无论是“劳动者”“接班人”,还是“新人”,都缺乏明确的政治上的“主人”或“主体”地位,都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不能反映道德自律的基本要求。只有《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才是符合时代潮流、反映中国发展方向的道德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坚定地贯彻这一目标。

(二)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

各国道德教育的内容存在不小的差别。这一方面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还与各国面临的道德问题有关。因此,在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一定注意上述背景因素,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发达国家虽然也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因素,但他们强调更多的是个人品德和公共美德的培养,并把政治性的内容寓于道德教育之中,而不是用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政治性质,以至于人们常把思想品德课叫做政治课,结果是用政治教育代替了道德教育。当然,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承担着培养适合自己的国家性质的社会成员的任务;但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向他们灌输抽象的政治大道理,是否适宜,或者他们能否理解和接受。我们认为,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人格的关键阶段,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即关于个人人格、品德、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的教育应该放在首位,比较抽象的、需要较高理解力的政治教育应该放在较高的年龄段进行。即使在低年龄段需要有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是那种贯穿在不同课程教学中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不应是那种他们根本理解不了的抽象的政治大道理的灌输。不然,很容易使人产生对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另外,在道德规范的内容上,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我国传统道德中的合理资源重视不够,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精辟的道德箴言或警句所知甚少。再如,道德标准过分高调,对做人的基本道理、基本规则重视不够,从而使道德教育脱离了中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容易使他们对德育课程产生反感情绪。又如,过去对奉献精神强调过多,对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现在,学生的权利意识在增强,但是对责任意识的培养似有削弱。总之,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尊重道德传统,继承优秀的道德遗产,区别基本道德和道德理想,遵循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针对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内容的取舍,对于搞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方式

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由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得我们在道德教育中仍没有完全摆脱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有几个特点:一是把学生仅仅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联系的第二个特点是,把灌输的道德规范视为不容置疑、不容争辩的绝对价值和信仰,学生只有接受的义务,而没有反思、判断和选择的自由,其结果学生对这些规范的接受很可能是表面的和机械的,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第三是注重理论的、形式的和条条的东西,而对学生内在的品德和情操的修养反而重视不够,结果形成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升学考条条,评价凭条条的误区。用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并容易造就以下类型的道德人格:一种是教条的不宽容的人格,一种是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顺从型的人格,一种是口是心非的伪善人格。

道德教育不仅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教育,而且是影响人的情感和信念的教育,因此,它最忌讳的是形式主义的和机械灌输的教育,最需要的是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式的教育。在这方面,国外道德教育中的某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情景式教学,能够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并针对情景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争论。通过这种参与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负责精神,锻炼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在具有真正道德能力的人身上,道德不再是外在的规范和他律的束缚,而是内在的律令和幸福的源泉。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虽然对具体的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对基本的道德金规最终能形成共识,并能按照自己内心的善的观念去行事,而不是盲目地顺从他人,或喜欢形式主义的和伪善的东西。而这正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标签:;  ;  ;  ;  ;  

国外德育及其启示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