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中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进行常规的PCI及药物治疗后给予安慰剂治疗。替米沙坦组则给予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能通过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增殖来抑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替米沙坦;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20-01
研究证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具有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1]。替米沙坦是一种具有PPAR-γ激动效应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故同样同样具有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效应,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通过观察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以探讨替米沙坦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抑制炎症反应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患者选入标准:①首次就诊的60岁以上患者,既往未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②诊断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③入院期间接受PCI介入治疗。排除标准为:①已接受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禁忌或其他原因不宜选用该类药物者;③合并有严重肾功能不全、双侧肾动脉狭窄等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患者均根据冠心病药物治疗指南进行药物治疗,根据所用药物不同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替米沙坦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8.1±6.7)岁;吸烟20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9例,血脂异常1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7.6±9.2)岁;吸烟18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17例,血脂异常14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PCI介入治疗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PCI过程中应用肝素(100 IU/kg)抗凝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均选用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CI术后正规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以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4周。替米沙坦组加用替米沙坦治疗,每天80 mg,连续治疗4周。
1.3 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s—CRP变化情况血清hs-CRP水平测定:分别采集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静脉血5ml,离心5-10 分钟后获得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中的hs-CRP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用率描述,组间比较用x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替米沙坦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表现形式,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狭窄和/或冠脉痉挛是其病理基础。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可被看作是一种发生在动脉壁的慢性炎症,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及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IL-6、TNF-α等炎性因子可由脂肪组织可分泌,并影响脂质代谢,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并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而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作为在冠心病人群中体内唯一表达水平下降的脂肪细胞因子,能减弱TNF-α等诱导的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阶段,还能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调节糖脂代谢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发挥着广泛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多种因素造成的脂联素水平的降低以及IL-6、TNF-α水平的增高使体内血管炎症的反应和修复的平衡被打破,加剧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实验研究表明,替米沙坦能够激动PPAR-γ受体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作为血管内皮修复的关键因子,外周循环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的增加可极大的增强机体的自身内皮修复能力[3]。临床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数量降低可作为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高风险性的预测指标,据此认为,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而内皮细胞功能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4]。目前认为,在冠心病患者中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引发斑块不稳定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因素。Hs-CRP作为一项能够敏感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状态的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在ACS患者中,hs-CRP持续增高是预测ACS患者再发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后,其血清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替米沙坦可有效抑制老年冠心病患者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总而言之,替米沙坦可能通过促进老年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增殖来抑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曦铭,王林. 炎性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J].天津医药, 2004,72(6):75-77.
[2]YAMAGISHI S,TAKEUCHI M. Telmisartan is a promising cardiometabolic sartan due to its unique PPAR-gamma-inducing property[J].Medical Hypotheses 2005,64(3):45-49.
[3]印章. 替米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祖细胞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J].临床荟萃,2013,75(3):47-48.
[4]彭晓玲,林泽鹏,张志伟.替米沙坦对伴有高血压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联素、C反应蛋白及心功能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62(11):P42-43.
论文作者:姜静,戴晓涛,肖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患者论文; 内皮论文; 心绞痛论文; 血清论文; 炎症论文; 不稳论文; 细胞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