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_恐怖主义论文

“反恐”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_恐怖主义论文

“反恐主义”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反恐论文,主义论文,战略论文,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解释很多,也很难给出一个十分恰当的定义。美国学者本 杰明认为:“恐怖主义是蓄意的、有组织的暗杀,用以威胁和残害无辜者,使其感到恐 惧,以此达到政治目的。”这一解释看来较客观些,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恐怖主义由 来已久,但其真正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跨国现象则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80年代更如 同瘟疫般在世界泛滥成灾,种种爆炸、暗杀、绑架和劫持事件层出不穷。这些恐怖活动 的根源多种多样,有的是纯属对社会现状不满,有的是则是与美苏争霸、宗教冲突、领 土争端、民族独立等因素分不开。90年代,恐怖主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已越来越 演变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并被列为非传统安全因素,愈来愈为各国政府所高度重视 。在所有恐怖主义活动中,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影响面最广,对传统国际关系的影响最 深刻。

美国将反恐行动纳入其全球霸权战略规划

反恐怖主义逐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并有意识地与美对外政策结合在一起,经历了一段 时间。早在1986年1月,里根总统授权中央情报局会同其他单位在国外捕捉袭击过美国 人和机构的国际恐怖分子,将他们押送到美国受审;美国会也通过立法,授权美联邦调 查局调查所有对美国人的恐怖活动,捕捉嫌疑犯。1990年1月,美国国务院发表《国际 恐怖主义问题报告》,重申了美国70年代以来的反恐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与其他国家一 道对伊朗、利比亚、叙利亚、古巴、阿富汗、也门等参与或支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国 家施加压力,警告它们支持此类恐怖主义活动是要付出代价的。1996年,美参众两院先 后通过了美总统提出的向国际恐怖分子开战的计划。1997年的《四年防务评估》指出: 美国面临的直接严重危险是非对称性威胁,这种威胁的来源往往是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 、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等非国家角色,他们有时受某一“无赖国家”的指使和支持,威胁 的表现形式不是战争,而是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接在美国的大城市中心造成大规模人 员伤亡。1998年,美在非洲两使馆被炸后,美以巡航导弹袭击阿富汗和苏丹境内的“恐 怖分子据点”,标志着美的打击将不局限于恐怖组织的据点,而且还包括包庇恐怖分子 的政府设施。2001年初,布什总统发表讲话称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对他国构成威胁 的国家是恐怖主义国家。2001年“9·11”事件后,美授权联邦调查局可以在海外展开 调查,将恐怖分子缉拿到美本土受审。同时明确指出,美国打击的对象将包括为恐怖分 子提供武器、住所和资金的所有国家,表明美进一步拓宽了打击面。同年发表的《四年 防务评估》指出,美国在最近的将来不会面对一个可与美国相匹敌的竞争者,美难以准 确认定威胁来自何方,美制定防务计划的主要着眼点应从对付特定国家转到特定行为, 将美军进不去的地区列入美所面对的威胁范畴,还表达了对因有些国家国力衰弱和管理 失败而产生或助长恐怖主义等跨国挑战和威胁的担心。这表明美在较长时期内已将恐怖 主义列为现实威胁,打击恐怖主义分子及其庇护国的针对性比较突出。随后,美国对阿 富汗及其境内的拉登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推翻了与美作对的塔利班政权。20 02年2月,布什总统抛出了“邪恶轴心论”,将长期与美作对的伊拉克、伊朗和朝鲜列 为邪恶轴心国,并积极准备军事打击伊拉克,公开宣称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同时,美还 先后出兵菲律宾、格鲁吉亚、也门,协助其政府清剿恐怖组织,极力扩大反恐战场。这 似乎在向世界显示,只要觉得有必要,美国的触角可以伸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美国 无所不在。上述迹象表明,美国已逐渐将反恐引入了国际关系领域,纳入其全球战略的 规划中。如果说将传统军事干涉和入侵与人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新干涉主义”是美国冷 战结束后推广其民主价值观、维护霸权地位的主要工具,那么不妨可以说以涂上了反恐 色彩的传统军事干涉和入侵为特征的“反恐主义”正在成为美国21世纪初推行全球战略 的又一新工具。

“反恐主义”初见成效

我们应该看到,无论美国推行的是“新干涉主义”也好,“反恐主义”也好,其最终 目标都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正如克林顿1999年所言,美国的目标就是从现在起,“成 为人类的最后惟一的帝国”,而美国目前所做的一切,“只是把这个目标付诸实现”。 从目前情况分析,“反恐主义”与“新干涉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二者无论从大背景 、实施手段以及目的等方面均十分相似。大背景相似,即大国关系的协调性在逐渐增强 ,武力争霸的现象已不大可能出现。相比之下,美国为维护霸权地位、建立以其为主导 的国际秩序而对弱小国家动武的现象却不断出现;实施的手段雷同,即均是凭借超强实 力,联合盟国,对弱小国家实施极为不对称的打击;目的一样,即或逼迫其就范、或建 立亲美政权、或将其纳入势力范围、或挤压其他大国战略空间,当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 于构筑单极世界。如同“新干涉主义”在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时发生的效应一样,美 国“反恐主义”在2001年底阿富汗战场上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确实使世界上不少人动摇了 对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看法,认为当今的世界格局就是美国的单极世界。除了上 述效应外,“反恐主义”还给美国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 美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大国如俄罗斯、中国,以及一些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国家如伊朗、 利比亚等国在反恐怖问题上取得了少有的一致,从客观上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战略 运筹与布控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形势;二是美国实现了二战以来进军中亚的梦想。英国地 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提出“心脏地带说”,把中亚视为世界的“心脏地区”,认为“统 治心脏地区者控制世界岛,统治世界岛者控制世界”。该学说曾是美国制定冷战时期遏 制战略的直接理论依据之一,但美在冷战期间始终未能实现进入中亚的梦想。此次驻军 中亚并协助格鲁吉亚打击恐怖主义无疑将有助于美塑造有利于其推行全球战略的国际安 全环境。

“反恐主义”果真奏效吗?

从“9·11”事件发生后至今,“反恐主义”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有利于美国全球利益 的效果。从当前美国扩大反恐战场和打恐范围之举来看,美国似乎正在逐渐扩大恐怖主 义的概念,将制造大规模杀伤武器、对外武器扩散以及视美国为敌的行为等也视为恐怖 主义,为其继续推行“反恐主义”、维护霸权地位铺平道路,这无疑将会加剧地区的紧 张局势。近期,美国正通过与一些国家如印度、韩国、菲律宾等举行联合演习以及加强 在格鲁吉亚、也门等国清剿恐怖分子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其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成果。但 是,从长远看,美国的“反恐主义”将受到以下因素制约,从而使其效果将不可避免地 大打折扣:

首先,美国将反恐行动纳入其全球霸权战略规划中,并不断扩大反恐范围,其用意恐 怕就不仅仅是打击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活动,或出于道义或好心帮助其他国家清剿恐怖 分子,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实现单极梦想,这有悖于世界各国的多极化愿望及 多极化的客观发展趋势。美国出兵格鲁吉亚、拟加强与阿塞拜疆的军事合作等举动实际 上已挤压了俄罗斯的传统战略空间,引起了俄罗斯的警惕和不安。

其次,美在进一步扩大打击恐怖主义范围的问题上无法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俄罗斯 、美国的西欧盟友、阿拉伯国家均对美国扩大反恐战场特别是准备军事打击伊拉克之举 表示反对。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3月28日发表的《贝鲁特宣言》中明确反对美国军事 打击伊拉克。布什总统的“邪恶轴心”论连其欧洲盟国都不太认同。这说明“9·11” 事件后组成的反恐联盟首次出现了分歧,同时也表明随着美“反恐”的逐渐扩大化,其 面临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加,可以说“反恐主义”正到了接受检验的关键时刻。

再次,单枪匹马地打恐将使美国付出更大的代价。德国驻美国大使近日撰文称,在阿 富汗,欧洲国家提供了95%以上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50%以上的国家重建援助,美国是 无法独立承担这些任务的。这充分证明,与军事联盟伙伴携手合作对美国有好处。鉴于 单边主义、斗争主义色彩日趋浓厚,美在无法取得盟友充分支持的情况下单独对伊动武 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其效果可能就会事倍而功半。

最后,扩大打恐将面临国际法的制约。国际法中规定的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互不干 涉内政、互不侵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等原则是当代国际体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美国在反恐怖行动中使用双重标准,为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动辄以“支持恐怖主义 实体”的罪名强加给其他主权国家,为其军事行动寻找合法借口。此种做法难以在国际 社会中获得其他国家的一致认同,因为一旦一个国家的主权被视为无物,国家就很难生 存下去,甚至导致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当代国际体系的崩溃。美国的西方盟友也认 为,光靠权力保障不了稳定的国际秩序,公认的规则和常规也很重要,现在有机会组成 一个包括俄罗斯、中国及其他国家在内的全球联盟,共同建立一个以法治和国际组织为 基础的更加稳定的世界,美国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历史机遇。

勿庸置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使国 际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世界各国均应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就国际恐怖主 义的定义、打击恐怖主义的措施等问题达成共识,既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又要 充分认识到主权国家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以便尽早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点。

标签:;  ;  

“反恐”会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工具吗?_恐怖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