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_农民论文

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_农民论文

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农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农业生产丰收,粮食销售困难。农产品连续两年丰产,社会吸纳粮食库容不够,调销不畅。1997年10月政策性库存60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200万吨,市场库存增加1500万吨,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多数粮库出现难吞难吐、收购进度慢、资金到位差、兑款不及时等问题。国家粮食部门的商业性和政策性经营一直没能彻底分开,购销体制中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收购粮食的亏损挂帐到年底达1239亿元,大量挤占收购贷款。农发行由于收购基金被挤占挪用,长期占用人行的再贷款,增加了对人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2.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逐年下降,吸纳劳动力速度明显减慢,亏损企业进一步扩大。“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平均增长率为42.5%,1997年降为18%。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速度明显减慢。到1997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9亿人。“八五”期间共吸呐3600万人,平均每年719万人,而1996~1997年仅吸纳647万和400万人。亏损企业进一步增加,1997年企业亏损面为15%,亏损600亿元,比1996年增加33%。亏损企业大多是资产负债率高、产成品和应收帐款占用比重较大、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行业包括建材、纺织、机械、冶金等,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机制未转换和外部市场竞争加剧。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仍不容乐观。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6年增长4.6%,而1996年比上年增长9%。种植业收入减少,畜牧业收入增加,二、三产业提高不明显。1997年农民实际现金收入比1996年增长1.7%,增幅大大小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民的纯收入将农民生产出来但未销售的产品也计算进去,而农民负担是从纯收入中扣除的(占纯收入的5%)。实际上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收入远比纯收入少,其现金收入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997年上半年农民纳税、上交集体承包任务、提留摊派,人均支出19元。与1996年相比,农民负担得到了控制,但从总体上看不容乐观。

4.农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呈平稳态势,但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低于城市,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增长。如按人均收入水平,农村购买潜力是很大的。但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一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70%多的农村居民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为43%;二是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及时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开拓新的市场;三是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包括农村网点建设、商品组织工作等远落后于城市;四是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商品宣传和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等跟不上;五是许多农村电、水等基础设施尚未解决。

5.农村所有制结构出现新变化。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中“统”的一层出现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专业性组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入农业,统一销售,统一加工,都在实行“统”的功能。农户在成为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的同时,也成为除土地之外的其他农用生产资料的财产主体。其二,1996年全国实行“两田制”的土地面积达到6亿亩,占全国承包土地面积的44.6%。搞“两田制”的初衷是把公平和效益分开,按人口承包口粮田,按劳力承包责任田。但有的地方不是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农民通过合同形式取得的合法权利,以推行“两田制”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重新高价发包,加重农民负担。其三,“四荒”(即荒山、荒沟、荒滩、荒坡)拍卖强调的是资本平等,而不是经营能力平等。有可能出现没有经营能力的雇人,有经营能力的受雇于人的问题;也有的地方拍卖后并不都用于农业、林业开发;同时,如拍卖时其交易价值大大低于实际价值,将来可能出现产权纠纷和矛盾。有关部门在拍卖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拍卖后出现的雇佣、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应由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决。其四,体改委发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规范化的意见无法规范现在的股份合作制。现在的股份合作制是混合型、多样化的,不能简单地概括抽象。其性质应取决于各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是公有制的,如公有制企业控股、国家法人控股等;也可以是私有制的,如大股东控股。不宜把股份合作制都视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其五,对企业改制后应收回的资产须加强经营管理,否则将造成公有资产流失。1996年乡镇集体企业所有制权益为8875亿元,乡集体资本金2003亿元,村集体资本金2158亿元。改制后乡镇集体企业收回资金,把实物形态资产转向价值形态资产,其渠道有:一是拍卖后收回的资金;二是土地使用费(过去是无偿或低价使用);三是集体股的分红。现在有的地方把这笔钱用来补行政窟窿、发工资等等。这部分资产在使用方向上,能否真正体现农民劳动者是这部分资产的权利主体,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贫困人口分布格局与政府扶贫方针出现新变化。我国农村当前贫困人口5000多万,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是本世纪消除贫困的具体目标。近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的分布发生了新情况:一是贫困向西部转移。甘肃、云南、贵州等西南、西北地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二是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年95%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到1996年贫困人口在农村有5800万,在城市已有1300万。还有学者估计,城镇贫困人口已达到3000万。

扶贫方针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是救济式扶贫。1985年以后改为开发式扶贫,即把资金投放到贫困县,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到90年代初期,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5%左右,靠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已解决不了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理论界提出应面向贫困家庭,直接扶持到户、到人。1996年中央扶贫会议决定,不仅要扶持到县,而且一定要扶持到户。这个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扶贫战略的调整。

二、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1.明确建立什么样的农村微观组织制度。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不同。传统的集体经济是财产合并,而合作经济是以承认私人产权为前提的,主要是农民在流通领域的联合,其实质是交易的联合。现在对发展合作经济在理论上不明确,在政策上思路不清楚。不能把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简单地等同起来,更不能把发展合作经济主要归结为发展社区合作经济。将来的双层经营体制应主要是,新的合作经济的统一经营加农户家庭的分散经营。

2.如何理顺农民、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解决国家与农民、国家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有人提出明税、定租、降费,或“费改税”。但实际情况是税高了费还是除不掉。税费制度如何改革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必须从税费制度上突破。

3.应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和所有制结构对缓解贫困的影响。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其一,就不同产业部门和产业结构而言,工业项目对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影响很小,而农业对缓解贫困的作用比工业大。其二,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集体企业对缓解低收入农户困难所起的影响更大;而在贫困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缓解贫困具有更大的作用。

4.扶贫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实行受益的非贫困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补偿制度。现在我国75%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近600个贫困县,其中又有近80%的贫困县处于生态脆弱地带。鉴于自然因素对贫困人口形成的作用比较大,建议把扶贫与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增加改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但这样的投资效益往往大部分为非贫困地区所享受,因此应实行受益的非贫困地区和大江大河中下游补偿制度。

5.用人均纯收入作为判断贫困的指标有较多缺陷。目前国际上通行七种测量贫困的指标,我国采用人均纯收入指标。按照这一指标,如遇到灾年,收入下降,原来不是贫困的人口就可能转变为贫困人口,但实际上由于他们过去有储蓄。因此虽然收入减少但消费可能不会降低。有人建议采用消费指标。另外,还有人建议,测量贫困除使用经济指标外,还应同时使用非经济性指标,如儿童入学率、人口预期寿命等。

6.对当前农产品总供给是否大于总需求要做具体分析。当前农产品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不是全局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一是时间上是结构性的,农业生产“二丰二平一欠”,具有周期性,现在部分农产品过剩是一时的;二是产品结构性过剩,滞销的是劣质产品,优质农产品仍有销路;三是地区的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因此应采取措施着重研究解决农产品的营销问题。

7.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摆脱国有企业困境,搞活农村市场是一个出路,但是当前农村市场一直在萎缩。农民收入不提高,农村市场就难以扩大。不提高农民收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作用的体制示范性就很难充分发挥,提供市场的作用就很难发挥。

8.把农村基本建设作为摆脱国有大企业困境的路子是可行的,关键是要下决心。今年是抓农村基本建设的大好时机,砍掉不必要的基建项目,如高速公路、高级宾馆、豪华办公楼等项目,每年拿出1千亿投入农村基建设施,如修建乡村公路、兴修水利等。

标签:;  ;  ;  ;  ;  ;  ;  ;  

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