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为《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科学性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价值观论文,而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科学性与价值观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公之于世已经160年了,经过160年全世界各国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动者前赴后继的革命风暴和建设新社会的不懈奋斗的洗礼和考验,《宣言》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仍然焕发着强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仍然是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求得全面彻底解放的精神武器。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宣言》既是科学真理,同时又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崇高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它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过去我们在研究、阐发、宣传《宣言》时,比较多的是强调它的科学性,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是讲这一方面,而不同时讲它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甚至将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将其变成资产阶级的专利,那不但会陷入片面性,而且最终会走向科学性的反面,演化成为谬误。所以,今天在纪念《宣言》发表160周年之际,我们在阐发《宣言》的科学性的同时,应该同时强调指出它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
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和劳动者所掀起的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决心埋葬吃人的资本主义旧世界。正是在此之际,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为这种革命提供精神武器,欣然接受当时国际工人秘密团体“共产主义同盟”的委托,为该组织起草了这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纲领。所以,《宣言》着重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及其斗争的战略策略,而在后来相继发生的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等等革命实践中,根据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着重阐发其科学性即符合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
但是,《宣言》不仅包含着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宣言》所具有的真理性,它还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劳动者所遭到的非人奴役以及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而《宣言》中对埋葬资产阶级旧社会后所建立的新社会的憧憬,则饱含着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凝聚成一句话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46年以后的1894年1月,当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一段题词,表述未来新时代的基本思想时,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②恩格斯找到的正是我在上面引用的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宣言》中的这一重要思想,强调指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更高级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③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在这种解放中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得到的则是整个世界,人将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人将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博爱、公平、正义等等,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这条光明大道,而且正是这条光明大道发展的必然结果,集中地、忠实地揭示了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正因为《宣言》中浸透着这样崇高的价值理想,并且将其同深邃的科学性紧密相结合,所以160年以后人们再读《宣言》时,仍然会深感它的强大的震撼力、穿透力和说服力,仍然会感到它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
对于《宣言》和《资本论》中所表达的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其晚年所撰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不但作了历史的考察,而且作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美国学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深入印第安人居留地进行长达40年考察、研究的成果《古代社会》一书的公之于世是非常重视和赞赏。马克思曾经打算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撰写一部关于人类史早期阶段的专著,并为此对《古代社会》一书做了大量摘录和批注,但可惜未能如愿便与世长辞了。恩格斯的著名论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执行了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地使用了马克思的摘录和批注。恩格斯根据摩尔根所提供的大量史实,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和家庭、国家产生的过程,推翻了关于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私有制的传统观点,证明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存在着以氏族制度为基础的氏族公社所有制。摩尔根考察了印第安人在氏族公社所有制下的生活方式,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古代价值观是建立在这样的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是氏族社会团结、和谐、富于活力的保障。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理论高度,对于摩尔根的这种思想是非常赞赏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非常罕见地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结尾处大段地引用摩尔根的原话作为自己这部著作的结束语:
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利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只要进步仍将是未来的规律,像它对于过去那样,那么单纯追求财富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了。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只是人类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④
在恩格斯看来,摩尔根所说下一个更高阶段的社会,或如马克思所说代替那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的“劳动者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新社会,应当如摩尔根所说:将是古代氏族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形式上的复活。
二、马克思恩格斯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榜样
160年后,在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纪念它160岁生日的时候,还应该重视160年以来时代的变化、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充分肯定《宣言》的价值和作用的同时,还应当沿着《宣言》所开辟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路继续前进,不断坚持和发展《宣言》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在《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课题。他们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紧接着又强调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⑤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为我们树立了如何正确对待《宣言》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榜样。
中国共产党人是《宣言》忠实的信仰者,同时又是坚定的实践者、创新者。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将《宣言》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气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以及以后各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将其与当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即新的时代特点和基本国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组成,充分体现了《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同价值观的统一,是对《宣言》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正是在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三、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从总体上说,在马克思主义中,科学性和价值观是统一的,是有机结合和不可分割的。但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中,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和不断发展的。这种不同和发展,决定于实践和理论思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表现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其思想发展中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1.首先强调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必然要从事劳动,因而这种活动的基本特点是自由自觉的,不是人自身以外的力量强迫的,因此马克思重点阐述了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这一点构成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
2.发现了人的解放的物质承担者无产阶级,以及实现这种解放的具体途径——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向消灭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3.探讨这种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即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研究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4.当谈到这一切的必然结果即未来社会制度时,立即可以看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新出现,即从社会的意义上解释人,强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性,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这绝不是偶然的词语的重复和回归,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辩证逻辑同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逻辑的统一和必然结论。
从1844年开始,马克思已经阐明了第一点和第二点,并且原则上肯定了第三点,后来,马克思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论证了第三点,肯定了第四点,即在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返回或承接了第一点。这种发展是很自然的,当无产阶级正处于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境地时,不提出解放他们的神圣任务,就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而面对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现实,面对正在酝酿或已经发生的革命风暴,如果还仅仅停留于关于人的解放的泛泛议论,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无产阶级和劳动者获得解放以后,如果忘记了革命的根本目的,让思想感情和理论思维的范畴仍然停留在急风暴雨式斗争的年代,那他也绝不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本人决不是这样的。在早期,他带着火一样的激情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但绝不是仅限于此。他诉诸革命斗争,诉诸群众和无产阶级,诉诸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后来,他深入透彻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将会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式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但他决不是抛开了人。恰恰相反,一方面,他把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理解为人们从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争取自身解放的客观进程,因而自然地把人民群众理解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每当谈到革命的目的、谈到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时,他总是表现出对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和福祉的满腔热忱,表现出对人类本性的深刻理解,表现出对适合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的强烈关注。这里,我们有必要全面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形态的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迄今为止的人自己的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不言而喻,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因此,旧的生产方式必须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代之而起的应该是这样的生产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⑨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产物。在科学社会主义中,人总是作为主体和目的出现的,占有至为宝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抽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丰富的阶级情感,抹杀它的强烈的、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歪曲。这同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般的人道主义说教,抹杀它的科学力量的企图一样,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不容许的。
四、结束语:从“幽灵”到阳光、春风和大地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坚持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进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基于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科学。它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及其历史活动为内在根据,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唯一中介,以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最终目的。因此,它是对人的全面肯定的学说,人既是追求价值理想的主体,又是科学研究的客体,所谓全面肯定,就是把人既作为价值对象又作为科学对象的肯定。在这里,人不仅是目的,而且是主体,是动力,是从事实践活动的、具有丰富的必然属性的客观存在物。既然人是一个具有各种规定性的客观存在物,那么,第一,尊重和肯定人就是尊重和肯定客观存在,这是唯物主义者最基本的立场,也是一切社会事业成败的决定性要素。可见,对人的尊重这样一个价值要求,实际上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要求。第二,人及其种种属性既然具有客观性,它就不仅是必然尊重的价值对象,而且是必须加以研究的科学对象。只有准确地认识了人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做到在科学的意义上尊重人、动员人、改造人,自觉而且卓有成效地为人类谋福祉。这样一来,对人的全面肯定就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这种统一必然是一切科学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其源泉和根据就在于它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的统一,在于它对人的全面而彻底的肯定。
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共产主义像一个“幽灵”在大地上游荡,使统治者胆战心惊;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里,它却像宝贵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和丰收的大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际上就是以现实的全体中国人的需要、福祉为根本的出发点,以经济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进步为中介,以理想的人即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生成和发展为归宿、为目的,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要求的,是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18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64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78—179页。
⑤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48—249、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5卷第926—927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44页。
标签:共产党宣言论文; 科学性论文; 恩格斯论文; 宣言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科学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