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南京路小学 266000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计算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现状和成因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
1.审题不认真。
计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都不清楚;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从而导致运算错误。
2.书写不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经常把数字写得自己也认不清了,从竖式结果抄到横式等,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3.做完不检查。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它的事情了。如在计算“25-16”时,要求列竖式计算并验算,有些同学在抄写得数到算式后面时,却抄成了验算的结果“25”;还有求未知数的值,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就可以检验出是否正确。但是好多同学都没有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造成了计算结果的错误。
4.口算基础弱。
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就必然错误。 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就会造成进位加和退位减出错较多,从而直接导致乘除法计算的错误。
5.算理较模糊。
如在计算: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 857 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们可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让孩子跟父母外出购物时,帮助家长口算出用的钱数,应找回的钱数等,这是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反应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学生计算出现错误而产生自责感时;当找到错误的原因产生喜悦感时;当计算正确产生成功感时;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 产生自豪感时……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些不同的感受,及时加以鼓励,以便增强学生正确计算的欲望。
2.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低年级安排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基本口算;中年级安排一些作为笔算基础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口算;高年级在习题中安排一些利用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的题目,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口算能力。每一册教学参考书都对本学期的口算提出分阶段要求,教师要使口算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2)注重口算说算理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25+6=?先算5+6=11,再算20+11=31;或先算24+6=30,再算30+1=31;也可以先算6+4=10,再算10+21=31。
(3)教给口算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口算能力提高,就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口算方法。方法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如分数乘法先约分、小数除法先转化、能简算的要简算等。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25×4,125×8等);小数和分数的互化(1/8=0.125,4/5=0.8等);圆周率的整倍数;在自然数中1~10每个数的平方结果……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
(4)强化练习持之以恒。教师要注重口算训练, 每天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练习时可组织口算竞赛、限时完成、视算听算结合练等方式;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结合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激励,通过评选“星级换购”、“口算之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注重掌握算理。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算理,要让学生明白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背后支撑的算理到底是什么。教具演示,讲清算理。教学中尽可能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明确算理;学具操作,探索感悟。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这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是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例如在教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的算理。
4.重视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地渗透估算思想,让学生用估算法对数学规律进行猜想,用估算法检验解题思路,用估算法检验解题结果等,将估算思想贯穿教学始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连的问题,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比如:124×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4看作125,把42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4×42大约在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先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再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那肯定是算错了,起到检验的效果。
5.鼓励运用简便算法。
简便计算是一个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方法。简便计算常常运用一定的运算定律,如进行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进行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将一些计算由繁变简,由难变易。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做题前、解决问题时都要仔细观察能否用简便算法,鼓励学生在算法上创新,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养成细观察、勤动脑、灵活运用简便算法的好习惯。
6.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1)突出方法重点练: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算理基础和算法形成的习题让学生练,如9+5= □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搞清了算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易混淆的对比练:将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区分比较,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计算的准确率。
(3)经常出错反复练:把学生利用新算法计算时出现的一些典型错例板书出来,并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改正过来,可以为学生算法扫清障碍。
(4)练习设计分层练:对于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加大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对于思维较慢的学生,让他们做最基本的习题,并在练习中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7.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计算能力的培养。
(1)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的重要前提。对于计算题,有的学生提笔就算,加上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可能引起心理疲劳,这时遇上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就会抄错。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看清题目的要求,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认真书写的习惯。计算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只有书写认真,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能提高。
(3)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较难的题目不打草稿,而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排竖式也要条理清楚,数位要对齐。并且要经常不定时地检查学生的草稿簿,表扬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4) 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利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错后反思的习惯。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就是背错乘法口诀,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虽然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因此,作业可以进行面批,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积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平时经常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有的学生针对“抄错题”制定出“轻声读”的方法;每次测验后都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方法。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反思改正错题,能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效果。
8.重视各个年级阶段计算教学的联系。
小学各个年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各个年级阶段中计算教学的联系。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从一年级抓起,直到小学毕业;只能靠日积月累,不可能突击完成。每一节计算课的教学,都应该把它放在整个计算教学的系统中去理解教材、实施教法,使之上下贯通,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此外,各年级的教师必须加强平时教学的沟通交流、团结合作,促使各个年段的计算教学。从而使整个学校的计算教学融合成一个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而不断努力。
论文作者:丁志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口算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算法论文; 错误论文; 小数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