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及案例分析 4.1 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调查必须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对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对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调查也不利。 4.2 案例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学生生活中的饮料盒、可乐瓶等等都是教师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容易搜集的材料。比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不用教学专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用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容易找寻的材料,要求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它们发出声音来。又比如,“热胀冷缩”实验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饮料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也很理想。教学中如果盲目使用专业教学实验设备将会限制学生课外活动的科学调查。提供学生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实验材料,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他们的业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 5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 5.1 课外活动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从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家庭、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使课内和课外、生活和社会相互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满意度和发展。 5.2 案例分析 例如,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后知道水是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利用业余时间来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否同样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对学生来说课外调查就不那么困难了。学习《植物的花》以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蔬菜地里开花植物的雄蕊、雌蕊、花瓣、花萼等数量。蔬菜园地是学生课外业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仔细观察开花的蔬菜,学生并不会感到这是一种家庭作业的负担,都都会很容易成功地完成任务。 5.3 课外活动的意义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能巩固扩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的问题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 6 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给学生生活进行科学探究提供经常接触的材料,并适当地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是那么的广泛,那么的有用,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科学探究产生浓厚兴趣,形成学好科学、用好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科学(教师).2010(23). [2]任国栋.教学生活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尝试[J].教学研究.2011(03). [3]张屹.小学科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韩晓沿.来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J].学科教学探索.2011(11).
论文作者:夏天妮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