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现状分析、走势研判及影响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走势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对世界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0-2002年这段时间是美国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时期,而且极有可能是美国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期,"9·11"恐怖袭击事件等突发因素更使美国经济状况复杂化。尽管从总体上说,研判美国经济今后的走势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根据目前美国的经济状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及世界其他各国必须花较大的力量进行反恐怖斗争这一事实,我们认为,美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战略调整时期,这种战略调整是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反恐怖斗争等因素的要求使然,其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甚至负增长,并且持续时间将长达3-5年。同时,美国经济的这一变化也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作出有效的因应对策。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美国经济在经历长达10年之久的繁荣期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经济增长趋缓迹象:增速放慢、失业上升、股市暴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到2001年年中,美国经济状况稍有好转,于是,美国经济不会步入衰退、美国经济将重拾升势的声音曾一度四起。然而,"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冲击扼杀了这一势头,突发事件犹如雪上加霜,将美国经济推向衰退的深渊。
1.经济增长减速
199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实现了连续的经济增长,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连年保持4%以上的增长率。如此长时期的持续增长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从2000年下半年起,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并出现一系列经济状况不佳的迹象,如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股市持续下跌等。政府及研究机构也不得不调低年初确定的5.2%的增长率,最终,2000年实现了4.1%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基本上与1999年持平。
表1 美国1991-2001年GDP增长情况(%)
时间
增长率
时间
增长率
1991
-0.5
第一季度
2.3
1992
3.1 第二季度
5.7
2000
1993
2.6 第三季度
1.3
1994
4.0 第四季度
1.9
1995
2.7
第一季度
1.3
1996
3.6
第二季度 0.3
2001
1997
4.4
第三季度
-1.1
1998
4.3
第四季度
1999
4.1
注:季度增长率已折成年率。
2000
4.1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bea.doc.gov
进入2001年之后,下降势头虽有缓和,但经济状况仍未好转。到第二季度,美国的GDP只增长0.3%,已接近零增长。而在第三季度,由于受"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终于出现负增长。根据美国商务部11月30日公布的数据,美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为-1.1%(此前的估计数为-0.4%),这是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1991年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这标志着长达99个月的二战以来美国最长一轮经济增长期就此结束。而且,根据大部分经济学家估计,美国第四季度的下降将超过第三季度,下降幅度可能达到1.3%。按传统的评判标准,如果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则可认定整个经济进入衰退期。因此,如果美国第四季度继续负增长,则美国经济将正式进入衰退。
2.失业率上升
由于经济降温,许多美国企业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大量裁员,失业率逐月攀升。据统计,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公司一次裁减50人以上的大规模裁员达到5248次,总共裁减了64.7万多人,远远超过前年同期的水平。近几年非常风光的新经济宠儿如戴尔电脑、世界通、朗讯科技、摩托罗拉等公司,以及一些大公司如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戴姆勒—克莱斯勒等,都宣布大幅裁员。
表2 美国2000-2001年的失业率状况(%)
时间
失业率
3月
4.0
6月
4.0
2000年
9月
3.9
12月
4.0
3月
4.3
2001年
6月
4.5
9月
4.9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http://www.bls.gov
2001年以来,失业率依然高居不下。而"9·11"事件又使航空、旅游及保险等行业深受打击,损失巨大,经营困难,许多企业也纷纷加入裁员的行列,使失业人数继续增加,且增幅有上升趋势。据美国劳工部的最新统计,8月份就业岗位减少数为5.4万个,9月份急剧上升至21.3万个,10月又几乎倍增至41.5万个,仅航空业在"9·11"事件后就巳裁员近10万人。这使10月份的失业率急升至5.4%,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失业率上升速度也是21年来最高的。许多机构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失业率还将继续上升,第四季度的失业率平均将达5.3%,明年第一季度5.6%,第二、三季度5.7%,而最高失业率有可能突破6%。
3.股市持续低迷下跌
美国股市在经历连续几年的牛市之后,2000年初创下高点,此后一路走低。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3月24日创下4963点的历史新高后,连续下跌,最低跌至2001年9月21日1423点,到10月31日收于1690点,离最高点已跌去66%。道·琼斯指数于2000年1月13日创下11582点的高点,此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一直在9800点至11000点之间低迷盘整,去年9月份开始破位下行,最低跌至9月21日8235点,10月31日收于9075点,离最高点也跌去22%。粗略估计,经过此轮下跌,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和纽约股票市场共损失市值近5万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美国GDP的一半。
4.消费者信心受挫、消费支出萎缩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失业增加以及股市下跌导致股市“财富效应”的消失,使美国消费者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也开始萎缩。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显示美国消费者对经济状况信心程度的指数,2000年9月达到142.5点的最高水平(1985年的信心指数100点为基数),此后开始快速下降。根据专门研究机构的调查,到2000年12月份,经修正后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跌至128.6点,2001年1月份继续猛跌14.2点,至114.4点。这是自1996年12月份达到114.2点以来,该指数创下的最低记录。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累计降幅高达28.1点,反映出居民对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的担心大大增加。今年上半年指数走稳,并略有上升,但8月份之后又开始大幅下跌。9月份的信心指数由8月的114.5点猛跌15%至97.0点,这一跌幅为近11年来的最高水平;10月份再跌12%至85.5点。美国的消费者信心可谓降至冰点。
美国消费者信心的减退导致消费热情的降温,直接表现为消费支出的减少,以及储蓄倾向的提高。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约占美国GDP的三分之二,美国消费者的巨额消费支出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近几年来也呈不断攀升之势,如表3所示。但是,信心不足以及股市下跌导致的“财富效应”消失马上影响美国的消费支出。据美国最近公布的“资金流动”报告显示,扣除房屋贷款、信用卡融资等负债,2000年美国家庭拥有的房地产、股票等财富净值由1999年底的42.3万亿美元降到41.4万亿美元,减少2%,这是近50年来家庭财富净值首度出现的下降。面对所持财富的缩水,消费者往往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弥补损失。今年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5月、6月分别增长0.4%,7月只增0.2%,8月增0.3%,而9月的个人消费支出则比上月减少1302亿美元,猛跌1.8%。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5%的人会继续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而85%的人表示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或还债。
表3 美国1996-2000年的个人消费支出(万亿美元)
年份 19961997 1998 19992000
个人消费支出 5.24
5.53 5.86 6.256.73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bea.doc.gov
消费者信心下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储蓄的增加。美国的储蓄率水平一直比较低,近10几年来还是逐年下降,如表4所示。
表4 美国1991-2000年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比例
8.3
8.7
7.1
6.1
5.6 4.8
4.2
4.72.4 1.0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bea.doc.gov
但是,根据近3年美国个人储蓄占可支配收入比例的月度数据,2000年9月储蓄比例已低至0.4%,此后,储蓄比例在逐步增加。今年7月开始,储蓄率提高加速,9月已达到4.7%,如表5所示。按目前趋势,储蓄还将继续增加。这对于美国经济增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表5 美国1999-2000年个人储蓄率的月度数据(%)
月份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全年
1999 4.1 3.5 3.0 2.5 2.9 2.6 2.3 2.4 1.7 1.8 1.7 0.8 2.4
2000 1.3 0.6 0.5 1.1 1.4 1.3 1.0 0.9 0.4 0.9 1.0 1.2 1.0
2001 0.9 1.1 1.3 1.3 1.1 1.0 2.5 4.1 4.7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bea.doc.gov
二、当前美国经济走势的特征
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美国经济第三季度的增长率为-1.1%之后,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按目前的经济状况,第四季度也基本上是负增长,而且幅度还会超过第三季度。这就是说,美国经济进入1991年以来的新的一轮经济衰退已成定局。根据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来考察这一轮经济衰退的特征,我们认为,实体经济的减速主导美国经济的整体表现,而信息技术产业的大幅下降又起着特别显著的作用;金融市场又先于实体经济而出现下降,是经济衰退的先兆;经济的下降导致失业增加,加上金融资产缩水,这些因素既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也削减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致使消费这一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也出现裂缝。显然,本轮经济衰退是较为严重的,而且持续时间也会较长。
1.实体经济减速主导整体经济表现
美国经济增长放慢首先表现在制造业。到2000年12月,衡量制造业活动状况的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表明美国制造业率先进入衰退。今年2月,由于制造业、矿业以及公共事业生产的下降,美国月度工业生产下降0.6%,为第5个月连续下跌;同期月度工厂使用率降至79.4%,是1992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为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半年一次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疲弱应归咎于企业因销售下降而急速减产,1999和2000年累积下来的过量库存造成企业减少生产,而这一过程不会很快结束。果然,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美国制造业生产8月份比7月份又降低1%,比去年同期降低5.5%,这已是连续第11个月下降,为过去30多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衰退。商务部的报告还显示,第二季度美国公司的税后利润按年率计算下降了2%,至此,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已连续3个季度下滑。实体经济的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经济必然滑入衰退境地。
2.IT产业的衰退具有特别的影响
据估计,在最近的4-5年中,IT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在30%左右。虽然有不少人认为,由IT产业支撑的新经济将带来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不会出现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然而,现实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点。2000年第3季度,以现价计算的企业在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上的支出占全部企业资本设备开支的52%。这就使IT成为美国的资本品支出预算中最大的单独项目。2000年,美国在IT方面的开支超过5300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企业在整个70年代的IT开支总和的70%。1995-1999年间,美国IT开支的年均增长率为13%,但2000年却暴增23%。显然,美国在IT方面的投资大大超过正常需求,一旦经济状况趋紧,企业的IT需求急剧减少,IT产业就将严重过剩,与在旧经济时代一样,IT供给能力的过剩也需要通过削减生产等方式来逐步消化。而曾经作出30%贡献的IT产业出现萎缩,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说,IT产业的下降(实际上是IT产业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3.金融市场表现领先于实体经济,股市下跌是经济衰退的先兆
实际上,正当人们还沉浸在IT产业热、还在大幅度增加IT投资的时候,金融市场已经发出了不祥的兆头。美国主要股票市场分别在2000年年初创下最高点(道·琼斯指数在1月13日、NASDAQ指数在3月24日)之后,调头向下,进入下跌通道。此后,制造业生产连续11个月下跌,再接着IT投资支出也出现零增长。可见,金融市场的表现始终领先于实体经济,无论是在上升期还是衰退期。
不幸的是,当人们正处于投资狂热时,往往忽视这些信号。2000年,NASDAQ指数大幅连续下跌,但在IT方面的投资依然暴增,增幅创下历史记录。这种无视经济规律的过度投资行为,最终必然酿成恶果,才会有2001年的大幅下挫,以致把整个经济带入衰退的深渊。
4.美国经济衰退的波及面甚广
有两个因素使美国经济衰退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波及面很广。(1)经济全球化。19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非常明显,国际间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动荡都有可能影响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其他许多国家就是十分明显的例证。更何况,美国的经济规模要占全球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对全球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北美、南美还是欧洲、亚洲,都与美国经济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样,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势必影响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2)IT产业的衰退。正如上文所言,IT产业的下降对美国经济的衰退有着直接的、特别重要的影响。而美国的IT供应链的一半已经延伸到全世界,其中主要是亚洲地区。这样,美国IT需求的削减必然对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
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力图阻止经济的衰退。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1)强有力的货币政策。2001年,美联储已连续11次实施降息,其幅度之大、密度之高,是历史上少有的。在11月6日第11次降息之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至2%,贴现率降至1.5%,均为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降息的目的主要是降低企业成本、刺激消费、刺激持续低迷下挫的股市,以挽救整体经济。
表6 美联储2001年10次降低利率情况
日期 联邦基金利率(%) 贴现率(%)
1月3日
6
5.75
2月1日
5.5
5
3月20日 5
4.5
4月18日
4.5
4
5月15日
4
3.5
6月27日
3.75
3.25
8月21日
3.5
3
9月17日
3
2.5
10月2日
2.52
11月6日
2
1.5
(2)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在2001年年初,布什政府一上台,就宣布一项大规模减税计划,即在未来10年减税16000亿美元。按目前实施的情况看,美国人今年可以享受减税大约400亿美元,明年约700亿美元。
(3)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9·11"事件之后,为了尽量减少这一恶性突发事件对本来已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的冲击,美国政府作出了不少努力:9月12日,联邦储备委员会通过互换合约从欧洲央行急调800亿美元,同一天还贷给各商业银行456亿美元等,配合在三周内两次降息,以稳定金融市场;政府拨款400亿美元用于赔偿和重建;拨出150亿美元用于对航空公司的援助;考虑进一步拨款600-750亿美元以刺激经济。
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尚难评判。但至少从降息手段看,效果不够理想,连续的、高强度的降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没有刺激消费的增加,也没有阻止经济滑向衰退。
根据美国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和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的几个特征,以及反恐怖斗争等特殊因素,我们认为,可以把美国的此次经济衰退看成是一种经济体系的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既是美国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为进行反恐怖斗争等特殊需要,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整期内,经济低速增长,有的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呈衰退疲软状;调整的持续时间将长达3-5年。
三、美国经济新动向值得关注
美国经济正处于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许多基本面因素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今后的走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人们关注。
1.个人消费萎缩,消费支出在GDP中的地位将下降
美国是一个高消费的国家,这不仅是指美国的消费水平高、消费支出规模大,而且还是指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也高。美国居民往往将其可支配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个人消费,而且由于消费信贷制度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甚至超收入规模消费即借贷消费。这样,相应地其储蓄倾向为负值。这种消费习惯造就了美国庞大的个人消费规模。近些年来,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三分之二,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半来自于个人消费支出。因此,个人消费支出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居民的消费行为出现大的变化,必然影响经济走势。
随着2000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失业人数明显增加;股市持续下跌,居民金融资产缩水,消费能力削减;恐怖袭击事件进一步打击消费者的信心,同时还影响到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促使消费者纷纷削减消费开支,增加储蓄或开始还债,近几个月的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国居民消费支出规模会趋于缩减,其在GDP中的比重会下降。这一基本面因素的变化,无论是对美国经济还是对世界经济,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果美国居民消费规模缩减的趋势持续并不断强化,美国经济恢复上升势必更加困难;同时,居民消费规模缩减,对世界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也就减少,这就必然累及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对此,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关注。
2.巨额债务、资本外流已经动摇美元的强势地位
美国是一个高负债的国家,无论是政府、公司还是个人都背负巨额的债务。目前,外国投资者在美国的资产,包括直接投资、美国公司股票、美国公司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等,总规模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占美国GDP规模的70%,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2000年底,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高达4450亿美元,几乎占到美国GDP的一半。另外,在1990年代初期,美国非金融公司债务年增长率约5%,近几年这一增长率就已经达到12%,家庭债务总额也以10%速度上升,1999年负债总额就已达到6.3万亿美元,占家庭收入的比例高达82%。
这种情况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尚无大碍。由于近几年美国较快的生产力发展和较高的企业收益增长,海外资本竞相流入美国,购买美元资产。其间,一些政府和企业或者直接购买美国公司,或者投资美国股市和债市。最明显的是,网络和TMT(指通讯、媒体和技术)股的巨额市值回报,曾经对投资者充满了无穷的诱惑。美国经济完全可以实现“从纸到纸”循环:美联储发行美元纸币支付巨额贸易逆差,各顺差国以美元购买美国发行的其他类型的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美元又回流美国。
但是,随着网络神话的破灭、股市的暴跌和经济走软,海外资本是否继续流向美国、甚至已经投资美国的资本是否继续留在美国,都有很大的疑问。所有海外投资者在美国拥有的资产已膨胀到美国GDP值的7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美国必须吸引全世界7.75%的总存款,才可能填平其经常项目赤字。该组织认为,4500亿美元的经常项月赤字不会让美国长期平安无事,要么是海外在美国的投资大量撤回,要么是美元大幅贬值。
"9·11"恐怖袭击事件又进一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许多投资者已经放慢投资美国的脚步,一些外国投资者也开始抛售手中的美元资产,从美国撤回投资。资本外流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元贬值,近期美元对瑞士法郎的汇价,已跌至自2000年1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对欧元和日元的比价也表现疲软。美元的强势地位已岌岌可危。大量资本外流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美元对欧元和日元贬值,进口成本增加,会引发美国国内通货膨胀;如果大量资金流出,必然会迫使美联储重新提高利率水平,而这对于美国恢复经济增长是非常不利的。
3.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角色将趋于活跃
从1980年代起,美国一直推行以新自由主义为依据的经济政策,其核心是自由化,放松管制,至今已取消管制1200多项,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但是,"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由以往尽量不干预为主动介入,动用财力拯救处于困境的航空、保险等行业;制定减税、增加财政支出等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方案,试图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深渊;引导甚至直接支配经济资源投入反恐怖活动和重建国家军事力量。这些大政府作为并非共和党的传统,但危机当前,美国政府不可能袖手旁观。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经济理性不再受到重视,政府介入经济活动只会越来越频繁,力度也会越来越大;相对于近几年金融宏观政策占主导地位而言,财政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将会大大加强。而且,由于反恐怖活动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所以,政府介入经济的趋势将长期化。
四、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成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尤其如此。从2002年及以后一段时期来看,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日本、欧洲及东南亚的经济增长疲软,甚至可能是全面性的、严重的衰退;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地区格局出现变化,即欧美、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明显下降,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三个大国的经济仍保持稳定的、比较快速的增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之间的经济地位的对比、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力量的对比,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地分析,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有的是不利的,但也有一些反而是有利的。
1.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将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外贸出口除了出口产品本身的质量、技术水平、适销对路以及出口成本等因素之外,出口市场状况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出口地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对增加外贸出口肯定是有利的;否则,增加出口的难度会明显提高。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美国、日本和西欧,然而,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些地区的经济状况都很不景气,市场需求也相当疲软。显然,这种出口市场状况对中国扩大出口是非常不利的。这种不利影响已有所体现,2001年1-9月份,中国的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下降。
另外,强势经济造就强势货币。中国近些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低速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势尤其突出。经济的强势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货币升值压力,最近一段时间里,人民币的官方汇率已经出现微幅上扬的态势。在具有一定市场化程度的外汇黑市交易中,人民币的美元价格一直是高于官方汇价,但近来却出现倒挂现象,即人民币的黑市价格反而低于官方汇价。这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明显的市场信号。这样,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难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2.中国吸引外资机会增加
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成本与素质、市场规模以及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性等,都是国际资本选择投资地时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美国出现经济衰退,投资获利机会大大减少,前几年大量涌入美国的国际资本就会考虑重新选择投资地。而"9·11"恐怖袭击事件严重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投资环境明显恶化,这一因素又会迫使这些投资者尽快作出新的决策。近一段时间内,已经出现国际资本撤离美国的迹象。
放眼全球,理想的投资地当首选中国,这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接受。中国经济欣欣向荣,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经济状况也非常良好,充满着投资机会和获利机会;13亿人口所造就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在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下的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对国际资本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成本较低且受到较好的教育;另外中国的社会政治局面长期保持稳定,这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以及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准备进行长期的反恐怖斗争的背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约有1/4流入中国,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平均每年约为400亿美元。考虑到由于上述因素而导致的投资转移和新资本的进入,今后几年流向中国的外国资本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估计每年将达到500亿美元。
因此,从目前的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具有更多、更大的优势,这对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中国将是跨国公司投资布局的必然选择
按目前所发展趋势,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萧条和衰退将有可能持续几年,而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将成为新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面对这种变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布局战略也必然作出调整,也就是说,跨国公司会把更多的产业布局和投资安排在中国、俄罗斯、印度等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理想的国家,而中国又会是其首先选择的对象。
根据目前全球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布局,并不一定就是把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是根据其全球发展战略,有计划地在合适的国家或地区安排产业,这种产业有可能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所以,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理想的投资地,所接纳的产业有可能是从较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也有可能是跨国公司最新布局发展的新兴产业。就前一种情况来说,不管所转移的产业的技术水平如何,都可以带来投资;另一方面,转移过来的产业往往具有成熟的技术,产品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再就后一种情况来看,在中国直接发展高技术的新兴产业,使中国的产业发展层次走在世界前列,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在世界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在接纳跨国公司的战略性产业布局方面,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这对于中国今后的产业发展、产业升级,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4.出口市场结构的调整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出口市场结构也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扩大出口相当不利。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要尽可能继续保持在传统出口市场的出口能力和出口竞争力,即保持在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另一方面,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从目前的情况看,就是要扩大与俄罗斯、印度等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的贸易关系。俄罗斯、印度都是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比较大的国家,目前中俄、中印的双边贸易规模都比较小,所以,努力拓展与俄罗斯、印度的贸易,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目前的国际经济因素对中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不利的影响主要在出口贸易方面,而且在短期内很快就有表现;有利的一面是在吸引外资和接纳跨国公司的产业布局安排方面,而这些优势需要有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所以,从表面上看,利弊影响有一定的时间差,即可能无法及时抵销。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外商的直接投资项目从决策到建设、投产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因此,只要中国确实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许多投资项目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效益,同时外商投资项目的建成投产还有利于中国拓展出口贸易,这种情况或许2002年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大量的外国投资很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从而及时抵销在出口贸易方面的不利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来说,是利大于弊。
标签:经济指数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失业率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