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鹤康肿瘤医院 154100
【摘 要】目的:对共情式护理方法在肿瘤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使用,分析这种护理方法的优势。方法:在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06例患者,按照数字法将人员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的人员数量为53,同时观察组患者采用共情式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则采用的一般性质的常规护理方法,对护理人员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治疗依从性与创伤后成长进行评分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 SAS、SDS 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所以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医务护理人员对患者使用了共情式心理护理方法以后,可以发现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出现了改善与缓解的情形,可以将治疗上的依从性进行提升,让肿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得到改善。
关键词:共情式心理护理;肿瘤内科;常规护理;临床应用
共情是指一种也被称为神入,是一种精神治疗手法,以同理心的方式对对方的想法以及存在的困惑进行感同身受。是指深入他人的世界,了解与体会的能力。经过临床研究后发现,这种方法在对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以获得良好的的治疗效果,让患者产生的恐惧感得到降低,值得广大医务护理人员的使用与推广。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 2012 年 6 月至 2013 年 6 月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 106 例患者,其中男 62 例,女44 例,年龄 35 ~ 76 岁,平均年龄 47. 3 岁。胃癌 26例,肝癌 23 例,肺癌 25 例,乳腺癌 16 例,食管癌 9例,脑部肿瘤 6 例,其他肿瘤 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53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 0. 05),具有可比性。
(二)护理方法使用与注意事项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与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共情护理措施,护理工作人员此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对措施使用进行细节调整,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性格特征、病情表象、家庭背景等,这些因素上的了解利于护理人员制定出合适的措施与手段。此时,采用共情护理方法的医务工作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的内心进行体会,并将自己的情绪带入到这种氛围中,切身实际的感受患者当前的内心活动与情绪特点,然后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辅导,引导患者多去室外参与活动,放松心情,同时积极揣摩患者当前的内心活动,让患者对这种治疗方法产生好感,并形成依赖性。
①充分重视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对于护患双方来说,不是一个简单语言交流的过程,应该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开始,对共情护理组病人访视,使用清晰明确、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护患之间沟通,首先应认真查阅病人病历、记住病人术前相关的、阳性的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拟实施的手术方式、术中、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等,如果遇到关于手术方面的问题可咨询主管医生,最好在病人床旁进行相关内容介绍;接下来为病人生动形象地讲解拟行手术的相关知识,尽量解除或降低病人术前焦虑感和恐惧心理。
②提供安静的住院环境
尽量减小各种仪器设备的音量,轻盈走路、轻柔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开、关门,将各种监测仪器发出的音调调至柔和,有条件可每日在病房播放轻柔、温和的音乐(对于不喜欢听音乐或喜欢其他音调的病人,应予满足不同需求),减轻病人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陌生感,缓解病人孤独及不安感。
③专业性皮肤接触
护患之间适度的皮肤接触能使双方获得有效的心理信息,能够表达互动双方的心理情感,但一定要考虑到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一定要做到让患者感知有种被尊重的感觉
(三)观察指标
采用 JSPE-NS 量表对护理人员人格特征与共情相关性进行分析,量表包括观点选择、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三个维度,对共情及人格特征采用 Pearsons 分析。观察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治疗依从性和创伤后成长得分,其中采用 SAS、SDS 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二、结果
(一)护理人员人格特征与共情相关性分析:见表 1。
三、讨论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就是我们俗称的癌症,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上的是恶性肿瘤时,都会出现严重的恐惧感,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与辅导,就会很容易陷入焦虑状态,甚至出现抑郁的情况。这些情绪上的波动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为了给患者增强抵抗病魔的信心,需要患者的家属以及护理人员给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患者的心理阴影可以得到有效的治愈,如果通过一定手段的治疗,患者的转变可能是惊人的,他们甚至会重新燃起对生命的渴望,甚至在战胜困难上的决心以及抗压能力要强于正常人,这也是一种创伤性反弹上的表现。
共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对他人情感及动机的认同,或者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肿瘤患者在创伤后可产生一定的心理改变,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加以鼓励、倾听、疏导等心理干预,对促进及放大患者的心理成长有积极作用。共情式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及人格特征,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如对于焦虑、恐惧患者,应全面讲解治疗及护理目的,介绍成功案例,鼓励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抑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多参加户外活动,与家人多沟通,倾听患者主诉,时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总之,共情式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在肿瘤内科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法律市场的经济分析[J]. 于晶波,崔宏伟. 科技资讯. 2015(29)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素[J]. 赵静,曹枫林,许玉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02)
[3]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与生命意义感、经验性回避[J]. 熊朋迪,杨乐,祝卓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01)
论文作者:孙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肿瘤论文; 病人论文; 方法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量表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