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体会论文_李桂深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体会论文_李桂深

(北流市皮肤病防治院 广西 玉林 5374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擦治疗痤疮的有效途径;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到本院门诊就诊的168例痤疮患者,以“清热消痤饮”为基本方辨证加减内服,10天为一疗程,配合外擦西药配剂“氯柳酊”;结果:治愈114例,显效5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7.62%。结论: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擦治疗痤疮,疗效好,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 痤疮;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擦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49-02

痤疮是一种内分泌功能失调、病源菌感染、遗传、饮食、不良精神剌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面、胸、背等部位,表现为粉剌、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俗称为“青春痘”。中医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酒剌”。本病的病因为肺气不清,外受风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胃热上蒸;亦可为月经不调,瘀滞化热等。因颜面部是肺、胃、大肠经所行部位,内热不得透达,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脾胃湿热,内蕴上蒸面部而形成。所以主要是肺、胃、大肠郁热所致,治疗多以清利肺胃湿热,通府行气、凉血解毒、化瘀散结之中药治疗。现将作者近几年来自拟“清热消痤饮”内服加西药配剂“氯柳酊”外搽治疗痤疮1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2013年3月—2015年3月门诊病人,其中男98例,女70例;年龄在14~28岁;病程2~4年不等。

1.2入选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荨常性痤疮的诊断标准。皮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色红或淡红或呈肤色,称白头粉剌;有的其顶端呈黑色称黑头粉剌;有的皮损以丘疹、脓疱为主,周围潮红,炎症性皮损逐渐增多;有的皮损以结节、囊肿为主,结节呈坚硬暗红色,自觉疼痛,可形成囊内粘稠分泌物,压之有波动感,愈后常形成瘢痕疙瘩。男女不限,年龄在14~35岁。

1.3 排除标准 ⑴治疗前2周内服用或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类药物;⑵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异常者;⑶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近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治疗方法

2.1 内服基本方 “清热消痤饮”处方:枇杷叶15g、桑白皮15g、黄芩12g、陈皮10g、薏苡仁30g、丹参15g、赤芍15g、白疆蚕10g、皂角剌10g、白花蛇舌草15g、夏枯草15g。加减:肺热毒盛加石膏30g 山枝子15 丹皮12;湿热盛加获苓15g、茵陈15g;热毒重有脓疮及大便硬结者加生大黄10g、黄连10g、银花15g、公英15g、地丁15g;囊肿明显,部份有瘢痕,舌质红,舌边尖有瘀点者加红花6g、川芎10g、莪术10g;月经前症状加重者加柴胡10g、香附10g、兔丝子10g、女贞子10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一个疗程。

2.1外治法 外搽方:西药氯柳酊,药物组成:70%酒精50毫升、氯霉素针0.25×2支、水杨酸1克、冰片0.5克、甲硝唑片0.2×10片,混合后外搽患处,搽药时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早晚各一次。

治疗期间,禁辛辣、油炸、烧烤等食物,忌烟酒,多吃新鲜青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痤疮的疗效判定标准》制订。治愈:皮肤损害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皮损大部份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损部份消退,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临床症状反见加重。治愈和显效例数的百分比作为总有效率。

4.结果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第6周回访,治愈114例,治愈率67.86%;显效50例,显效率为29.76%;无效4例,无效率为2.38%;总有效率为97.62%。

5.病案举例

陈某,男,18岁,学生2013年4月24日初诊,症状:颜面及鼻部生痤疮半年余,面色朝红,有新旧皮疹,为粟粒、绿豆大小红色炎性皮疹,可挤出白色脂栓,平素大便秘结,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证属肺胃湿热,内服“清热消痤饮”加生大黄10g、茵陈15g,5剂,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服用,并配合西药“氯柳酊”外擦,每日2次。用药5剂后皮疹明显减少,无新皮疹出现,大便通畅,去大黄,再服5剂痊愈。嘱患者注意饮食睡眠,禁辛辣、油腻,多吃青菜水果,保持大便畅通,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6.讨论

6.1 祖国医学认为痤疮是由于先天禀赋特异,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以致脾胃湿热内蕴上蒸,或肺经蕴热,外感风邪或思滤过度,气血郁结化热,或消化功能紊乱,致湿热凝滞于面部而成。现代医学认为痤疮主要与雄激素作用及皮脂腺功能亢进、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合成和皮脂排泄增多,毛囊漏斗部角化增生,毛孔堵塞,形成脂栓,即“粉剌”。毛囊内寄生的痤疮棒状杆菌分解淤滞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剌激毛囊引起炎症,使毛囊壁损伤破裂,粉剌内容物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

6.2 依据病机和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清热消痤饮”为基本方,方中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清肺热,陈皮、薏苡仁健脾去湿;丹参、赤芍凉血活血;白疆蚕、皂角剌、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清解热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软坚散结之效。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桑白皮、枇杷叶、黄芩、白疆蚕、丹参、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有抗菌、消炎、抗雄激素、抗凝、促纤溶,改善皮肤微循环、修复组织、淡化色素、祛除疤痕等作用。根据个体差异,辨证加减。“氯柳酊”有杀菌消炎、轻度剥脱、促使皮脂排泄通畅、防止继发感染作用,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加用西药配剂“氯柳酊”外擦,其效更佳。

6.3 临床实践证明用中西医结合内服外擦治疗痤疮疗效明显,副作用小,且不易复发。痤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防治上应注意,如保持脸部清洁,适当用硫磺香皂洗脸,避免使用油性化妆品,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心情愉快,保持大便通畅等,均可减少痤疮的发生。

论文作者:李桂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体会论文_李桂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