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情境创设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论文_严鹏举

严鹏举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望江中学 723000

摘 要:心理学研究人士曾做过实验,受试者面对一份材料,只听不看的能掌握材料内容的20%,只看不听的能掌握30%,又听又看的能掌握40%,又听又看又议的能掌握60%,听加看加议加做的能掌握80%。正如俗话所言:“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会忘记,动手的能掌握。”

关键词:数学 情境创设 兴趣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事实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或感觉困惑的问题,都会产生探索的心理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对任何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保持在同一水平。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而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会“学答”,丧失了做“学问”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没有问题”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到: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教师不问,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或问题链)为中心,巧妙地激“疑”、设“障”、留“白”乃至示“错”,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培养问题意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部分班级的学生不是不愿提问而是不能、不善于提问,不会思考,不知问什么、怎么问。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新知识,可引导学生向“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如何和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这个知识是怎样来的”提问;新授概念时,可向“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可以适当增减一些字词吗”提问;对于实际问题,应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如“可能与哪些数学知识有关”、“该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几何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向“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还差什么条件”、“怎样获得这个条件”、“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提问;而复习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向“这部分知识的体系是怎样的”、“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几何基本图形有哪些”、“这部分有哪些典型图形”提问……不同情境下,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提问的方法和内容各不相同。教师要教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面对情境会思考、会联想、会总结,逐步掌握提问的诀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研究材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得到体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

有位青年教师在上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是这样安排的:课堂上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做一做”的直观操作,师生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边、角、对称的性质;再由“议一议”的讨论,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教者巧妙地把教学重点、难点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在讨论合作中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与建构过程,兴趣盎然。

接着,教师出示问题:

1.在△ABC中,AB=AC=0.5,D是BC上任一点,DE∥AB交AC于点E,DF∥AC交AB于点F,你能猜出DE+DF的长是多少吗?

2.某建筑物内有等腰三角形的窗格子,里面的同一方向木条都相互平行(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0.5米,底边长0.8米,你能帮木工师傅算出拼木格子所需要的木条长度吗?(不计接头)

对问题1,从知识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数学知识:由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得AF=DE,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得FB=FD。

教学方法:转化,将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

教学思想:整体思想。虽然DE、DF的长我们无法知道,但D无论在何处,DE+DF的和总等于AB(或AC)的长。

教学规律:过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作两腰的平行线,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两邻边之和恰好等于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

这样,学生通过问题1的过程分析,从一个简单图形的直观推导计算中揭示出问题的实质,掌握了一般规律。有了这样的基础,问题2的解决已水到渠成。

论文作者:严鹏举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3

标签:;  ;  ;  ;  ;  ;  ;  ;  

浅析在情境创设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论文_严鹏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