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山东寿光现代中学 262700
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充分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
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我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了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了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1)开头要新颖。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2)衔接要巧妙。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要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3)结尾要愉悦。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二、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了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了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3.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了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改头换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李 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乐器论文; 教师论文; 卡门论文; 兴趣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7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