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地理论文,教学策略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课程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并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容分析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中涉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核心内容主要是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关系;系统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元的文化视角;负责任的态度。如:在初中地理课程部分,涉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等;在高中地理课程部分,涉及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主要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在地理课程中要求掌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对促进学生掌握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养成对自然、社会负责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意识和行为及人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二、教学策略
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下和行动的实践中理解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并把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经验灵活地运用到新的具体情况中,对问题进行恰当地表征[1]。因此,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与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式、练习式等教学策略截然不同,应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反思式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等教学策略,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适合于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
1.探究式学习策略
系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这些能力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探究式学习提高。探究式学习是根据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有关探究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探究式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系统的思维技巧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其主要特征有[2]:第一,问题性,问题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而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多为结构不良的问题,即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如:学生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究课题的选择及进行研究时,他们就遇到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因为没有明显的、正确的、清晰的途径来帮助他们选择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并探究这个课题。第二,思维性,即学生以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如:学生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课题的探究过程中,需要判断哪些信息量值得引用;需要找出哪些探究信息是相关的,知道如何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形成探究思路;需要将探究中遇到的新信息与记忆中已存储的旧信息建立联系,并得出新的结论。
鉴于探究式学习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步骤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究式学习:选择问题,确定课题;表征和组织关于课题的信息;设计或选择一个课题的探究策略;分配课题探究的资源;监控课题探究的进度;对课题进行评估。如:某中学在探讨“城市改造”这一课题时,首先,教师联系广州市分别于2001年12月被授予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2002年1月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一事件,请学生们谈眼中的“中变”。在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引领,提出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中变”会使广州有这么大的变化吗?你认为可以在哪些方面开展“中变”的探究?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探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课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课题探究的信息,确定课题的探究路线,以便为进一步的探究提供方向。教师问学生:当你试图探究“中变”这一课题时,你首先要做什么?什么类型的线索最能帮助你完成这一课题?你需要获得哪些信息或数据等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设计开展“中变”课题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如:学生认为对典型变化的地方要进行实地观察、采访记录;要收集机动车、大气状况、水质状况等样本进行成分测定;要对垃圾分类和废旧电池回收进行问卷调查等探究方法。由于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完成课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和个体对课题付出的努力也存在着差异,完成课题所需的博物馆等社会资源、网络资源、材料和设备等资源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问“你需要提供更多的额外指导或帮助吗?”等问题,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分配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学生在获得以上各种指导和帮助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根据计划监控课题探究的进程,以便减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产生的挫败感。最后,教师通过课题答辩的形式提出“你这个课题完成得如何?”“课题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课题的创新性?”“你认为课题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你在完成课题时有哪些收获?”等问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奠定知识、方法和思维的基础。
2.体验式学习策略
体验式学习是根据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从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中选择和确定学习课题,运用考察、参观、访谈等方法,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学生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强调个人在思维和情感上的体验,而且强调在真实情境和实践行动中学习,更强调个人知识与技能的增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因此其主要特征为:第一,情境性。教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分析、把握和理解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的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第二,交互性。在学习情境中,学生以一种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获取新经验,增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懂得人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体验真正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第三,行动性。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访谈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课题的结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行为。
为了在地理课程中有效地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首先,选择激励源,确定学习课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新奇的并在他们理解范围内的课题,引发学生探索课题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选择课题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适应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去选择和设计课题内容、课题资源、课题进程、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其次,注重体验过程,强调亲身经历。在真实或模拟的学习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学习活动,感受学习过程的乐趣,并在亲历中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社会上存在着众多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强烈地认识到提高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烈地意识到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再次,关注实践收获,注重反思生成。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增强学生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最后,重视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记录袋中不仅放置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从起始到完成阶段的成果材料,而且也放置了学生感到困惑的成果例证,教师要利用成长记录袋全面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3.实践式学习策略
实践性学习是根据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中选择和确定学习课题,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对他人、对社会价值实现感的学习活动。实践式学习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强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其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和生成性。实践式学习的开放性体现于学习空间、内容、视角、方法的开放性,学习空间既可以是地理课堂,也可以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实际;学习内容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学习视角既可以是区域的,也可以是全球的;学习方法既可以是调查、实验等方法,也可以是访谈、观察等方法。实践式学习的生成性体现于综合能力和价值观的生成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增进、学习方式的改进、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养成。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式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分析问题——寻求办法——发动四邻——采取行动——评估行动与变化。如:某中学在开展“广州市北京路沿线文物古迹保护和利用”课题时,从对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古道”考古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入手,通过调查、访谈、文献搜集、实地考察等方法,亲身体验广州2800年的文明,体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将自己的体会化为行动,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岭南文化遗产的行列中。学生通过实践式学习,感受和体验了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了课堂上难以获得的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对待自然、社会、人生各种现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了正确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当然,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合作学习、反思学习、任务驱动式等教学策略。但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构建学生对待自然、社会、人生各种现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策略的选用要求
各版本的地理教材,都大量选取了反映当今社会成就与现状、地理科学新发展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地理课程中探究活动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每个章节中3个以上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和亲历生活中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对正确地理解和解决日益深刻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保护、创造舒适、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生活和生存空间的重要性。但教师们在选用这些活动时,不仅可以从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取相关资源开展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相关学习资源、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场所、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直观、生动、内容丰富、栏目多样、交互性强的网站,采用任务驱动式的网络教学策略,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地理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都来探讨和分享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成果。如:在学习人教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内容时,珠海斗门的教师利用有“珠江门户”之称的珠江三角地区最高峰——黄杨山丰富的水、土、植被资源,结合地理课程中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开展主题为“身边的地理知识”的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教师采用观察与分析的探究式学习策略:首先,观察黄杨山流水的外力作用过程和结果,思考外力作用的原因、结果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观察黄杨山土壤剖面图,了解黄杨山土壤的形成和结构;观察黄杨山花岗岩的矿物组成,分析其形成原因;观察黄杨山岩石的风化现象,如球状风化和生物风化等,思考风化作用的原因、结果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其次,观察黄杨山地表水和地下水间的补给关系,并思考其原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观察黄杨山山地的地形要素,思考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再次,观察黄杨山典型植被的分布,了解校园内主要的植物群落,观察植物的分层现象,思考其原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后,分析以上各种因素,撰写有关黄杨山水土保持和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论文,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设性的意见。学生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不仅拓展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的范围,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增强了学生了解校园和爱护校园的乡土情感。再如:学习人教版《全球气候变化》内容时,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式的网络学习策略:首先,确定“地球气候的昨天、今天、明天……”学习主题;其次,借助internet网络工具和图片的直观效应,设计“知识序言”、“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课堂练习”和“知识拓展”五大学习模块的网页;再次,学生打开网页,浏览主页,并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通过在线论坛、在线提问,解答学生疑问,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任务驱动式的网络学习策略,学生了解了近一二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规律,认识了全球变暖及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了解了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树立了正确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无论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最终都要以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师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为原则,体现问题的启发性、思维的批判性、方法的典型性、内容的实践性、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灵活性、情感的生成性等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和使用该教学策略时应该考虑以下要求:(1)启发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课题;(2)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环境;(3)选择激励源,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4)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学习时间;(5)不断改进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6)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第(7)发展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8)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9)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0)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11)构建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12)改善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多样性、发展性评价。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有利于学习主体感受、探究和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