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李志昂[1]2018年在《建国初期中共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分子掌握着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专门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知识分子问题十分重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珍视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建国初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基于巩固执政合法性、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和教育人民的需求,高度重视在党外知识分子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把它摆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位置。中共在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叁反”、“五反”运动等党的中心工作对党外知识分子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短的时间里增强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认同,推动了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完成。建国之初中共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取得了宝贵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建国初期中共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我们应该继承这些丰富的经验,通过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点到面,引导大众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发挥积极作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平贵[2]2013年在《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赢得知识分子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新的国家政权的广泛认同,并激发知识分子参加国家建设工作的政治热情,党提出了对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教育之主张。中国共产党从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和政治心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知识分子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阶级立场转变教育和工农群众观点教育、宣传唯物主义和批判唯心主义教育。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但在教育过程中,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批判的界限,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了思想批判运动,给知识分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和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肖志岚[3]2014年在《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初探》文中提出1949年10月到1956年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围绕着当时的各项中心任务而深入展开。党在认清复杂国情以及准确把握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状况的条件下,对知识分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在论述建国初期我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一系列成功的基本经验,对新时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玉[4]2017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问题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并把它作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作为转折关头的重大举措,作为着眼未来、积蓄力量的战略任务,不断开创和推进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干部队伍,为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发展的历史规律,不断探索干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趋势和新方法,为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和后续支撑,这对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事业实现进一步发展创新具有深远且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共分四个部分内容: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有待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分为两部分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第一部分对干部教育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作了认真分析,指出这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即对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决定这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内容与方法的选择及其深入发展的进程。第二部分对干部队伍的现实状况作了认真分析,指出党的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特别需要加强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第3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分为叁部分内容:以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为实践基础。第一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目的、目标、方针、原则、对象、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理论贡献:一是对马列主义干部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二是为干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模式。第叁部分阐述了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解放战争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实践基础。第4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贯彻实施。共分为叁部分内容:党中央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建立以党校为中心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以提高治国理政为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第一部分,阐述了全国教育总方针的确定及发布制定系列干部教育培训指示和计划。第二部分,阐述了建成从党校到地方的党校教育培训网、设立各种干部教育培训学校和训练班、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第叁部分,阐述了实施以提高治国理政能力为内容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现在:加强理论培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开展文化教育培训、注重业务知识培训。第5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共分叁部分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注重对知识分子干部的改造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以及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第一部分,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原则一直是党的干部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阐述了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干部紧缺问题,中国共产党注重对知识分子干部进行改造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第叁部分,阐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思想、颁布实施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第6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成就与不足及当代启示。共分叁部分内容:干部教育培训的成就;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干部教育培训的当代启示。第一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就为提高了干部文化素质、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和理论学习、确保了党和国家各项建设的需要。第二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是:理论和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文化和业务方面的问题、干部教育实践和年轻干部培养方面的问题。第叁部分,阐述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当代启示为:干部教育要干部教育必须坚持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要着力提高两个水平和两个能力、要不断改革创新。

江洋[5]2016年在《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与教训》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初期(这里主要指1949年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使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我党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期间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说,党在建国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不仅提出了一些新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且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希望对新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邱忠信[6]2003年在《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中研究表明建国初期,随着全国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党的各项中心任务而深入展开,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觉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保证了党的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本文从整体上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细致地分析了建国初期我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完整、深入地阐述了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唯物、辨证地总结了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形式及特点;历史、现实地说明了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及启示。 这一研究既提高了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又丰富和完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探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大华[7]2014年在《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建国初期,广大的海外知识分子积极响应新中国的号召,满怀为新中国建设的愿望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也就在这一时期,为使广大的海外归国知识分子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摒弃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的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中共在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有区别的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的海外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了改变,支持和推进了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分叁部分论述建国初期党对海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建国初期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分析;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历史背景客观评价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了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给当代的启示。这一研究视角不但丰富和完善了党的知识分子理论,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国家吸收和发挥外海归国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参考。

赵丽平[8]2011年在《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任用与改造》文中提出人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知识分子是人才的主要来源,这是两个从域上相交叉的群体,从知识价值的有用性来说,知识分子就是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作为其载体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发挥的价值和引领性优势越来越明显,知识成为影响权力变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对知识分子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团结并引导知识分子向党靠拢,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党对知识分子的需求是迫切的,人才的战略意义不亚于今天。但由于新生政权尚未巩固,长期战乱之后执政党对各种社会力量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随着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党在处理与社会各种力量的关系时,其意图和举措偏于显性较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相对而言,更能真实地反映执政党与知识分子双方的内在需求和实质。知识分子由于其依附属性,难以摆脱“雇佣劳动者”的属性,其惯于向统治阶级靠拢的社会存在方式,致使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以帮助其树立起阶级的观点和无产阶级的立场,更好地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知识分子是善于独立思考的群体,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坚持专业领域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权利,这是知识分子社会存在价值的体现,明显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建国初期,党在处理与知识分子人才的关系中,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知识分子的认知判断偏于主客体对立,未能真正地将知识分子置于与人民群众同等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过于强调,而逐渐掩盖知识分子的知识价值性;在发动群众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过程中,对群众理性欠缺引导,为个人情绪的发泄和对知识分子的偏激行为提供了空隙。这些存在的问题,使党在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时,将思想政治素质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简单化、绝对化,未能对知识分子予以科学评价,对知识分子造成伤害,并造成历史的后遗症,表现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顺从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泯灭。尽管如此,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历史悲剧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优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新的时期,国家对知识分子人才的重视提高到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时代在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历史的细缝中,我们总结出经验性的东西为今所用,以规避历史的风险:首先,信任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对于知识分子要科学评价,理性引导群众力量,在全社会树立起对知识分子价值的肯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重塑知识分子自身的价值。其次,对知识分子人才队伍要统筹规划,在重视知识分子的知识价值性的同时,不能忽略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教育,以提高其党性修养和思想品德修养。其叁,要创建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给予知识分子人才独立思考和自由言论的空间,注重知识分子创造性的培养,以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存在价值。最后,对知识分子仍然要贯彻群众路线,引导知识分子注重从生活、研究的过程中,树立起无产阶级世界观,多研究实际问题,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需要。

王员[9]2010年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文中指出建国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变革平稳顺利实现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精神风貌和欣欣向荣的局面。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大量历史文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为学科依据,系统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基本经验,对创新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追溯和分析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与社会变革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特征,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理论依据和实现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是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其直接理论根据。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总结,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经验。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环境特征体现为中共执政的全面性、社会形态的过渡性、政治体制的初创性和阶级关系的突变性;经济环境特征体现为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思想文化环境特征体现为各阶层社会心理的差异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特殊的环境特征成为建国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方法选择的现实根据。本文系统阐述了建国初期党从社会变革的特殊背景和现实环境出发,科学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灵魂,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形势任务和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为重点,以无产阶级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构成一个层次清晰、错落有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二是综合运用了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典型教育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叁是充分利用丰富的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科学有效地运用了活动载体、会议载体、大众传媒载体和文化载体等主要载体,有效地将党的思想理念、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等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合理评价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及其历史地位。党从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科学选择和运用了符合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引导各阶层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支持,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平稳顺利实现,促进各阶层民众的主体性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党在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本文系统总结了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与启示。建国初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加强教育主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建设新中国的双重任务服务,充分运用政治动员的手段,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人民群众合法利益有机统一,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力、牵引力、现实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但限于历史条件、已有经验和认识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对思想、理论和政治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和步骤上的急于求成,以及群众斗争过度及方式简单粗暴的倾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朱庆跃[10]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政治生态学研究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实践的演进源由、经验教训、内在规律,这既在理论上有助于拓宽有关中国共产党反腐败历史实践研究的深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推动现实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基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的分析》这篇论文,就是试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着重以政治生态学研究法为主,融合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等,力求从生命系统工程建设(即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与环境系统(其分为外环境系统和内环境系统两种,前者为引发和促使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变迁的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后者为党的权力运行的政治体系内各子系统,如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等方面之间协调运行的核心环境)变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探寻如何实现与保持两者之间动态平衡的生态化发展(即揭示有效有序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根据党的权力运行所处政治生态环境在具体化变迁中呈现出的特征,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历史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新时期叁个长时间段。相应地,论文在布局上主要分为上(革命时期,有4章)、中(建设时期,有3章)和下(改革新时期,有3章)叁篇,共10章内容和一个结束语。上篇:主要具体考察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21-1927年构建的开启、1927-1937年初步探索、1937-1945年的成熟以及1945-1949年的继续完善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正向性”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理想化趋向现实化、价值理性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轻视到重视、行为规范到人格塑造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遵循到创新、分散到系统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服从到指导、混杂到分工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支持到规导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中国化发展、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科学化分析、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正确性判断以及对政治体系构建中几对关系的辩证性处理等多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是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正向性”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一章重点考察1921-1927年党的成立和创建期,党如何开启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以预防和遏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劣变生态因子侵袭所诱发的种种腐败现象和行为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外部生态环境系统中影响党的权力运行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而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开启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二章重点考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初步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新旧转变中的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处于新旧转变为分析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以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及其错误化实践为分析对象。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初步化发展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叁章重点考察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成熟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抗日根据地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根据地处于新旧社会特点并存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因党的合法性被承认和民族战争所赋予的特殊性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多“杂质”。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成熟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相应的历史评价。第四章重点考察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的继续化发展,以预防和遏制解放区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解放区处于新旧社会急促替换这一情状为分析的立足点;而内环境系统主要分析党的权力在适应党的地位、任务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端。第二节阐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继续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客观的历史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28年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历史实践中的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革命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正向性”发展的轨迹特征。中篇:主要具体考察在建设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从1949-1956年为初步构建、1956-1966年为曲折化以及到1966-1978年处于失误化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建设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所呈现的特征并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逆态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革命精神内核到革命行为理念的转化;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塑造到领袖人格的盲崇的转化;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良性构建到总体缺失的转化;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政党主导到政党主宰的转化;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而对构建提供指导的理论武器的教条化理解、对外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错误化定性、对党的权力异化主要发生源的失误判断以及对革命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一些成功经验的绝对化运用等多种消极性因素共同作用,是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这种“逆态化”发展轨迹特征的原因所在。第五章重点考察1949-1956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准备阶段,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初步构建,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变革中残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因素、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半旧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伴随党的地位、党建所处的环境和党面临的任务等方面全面转变时,党的权力运行系统在某些环节和领域的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操作所滋生的诸多劣变生态因子情状。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初步构建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六章重点考察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时期,党如何实现反腐败政治体系在全面执政条件下的继续式调构,以预防和遏制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探索期下这一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分析以1957年反右派扩大化为标志所逐渐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而指引下的错误化趋向,如在宏观的社会变革实践中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党的权力运行的消极性影响;而内环境系统主要阐述“左”倾错误在党建中逐渐成为指导思想对党的权力运行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式的风险。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实现全面执政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历史评价。之所以用“曲折化”来定义这一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特征,在于党的权力运行中本身还隐藏着一套在错误思想指导下所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并与正确的进行不断交锋和冲突,乃至最终取代正确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第七章重点考察1966-1978年十年“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期,在支配全局或占主导性地位的“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在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失误化调构,并从现实中所存在的诸多腐败现象和行为说明这套反腐败政治体系只是将腐败现象和行为压制到较低限度,体系本身的缺陷和弊端决定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目的。另外,本章还对党内健康力量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从党的权力运行的指导思想、党的权力人民性宗旨的发展性程度、党的权力运行的规范和党的权力运行的主体建设等方面,对失误化反腐败政治体系尝试性“纠错”状况进行了具体论述。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49-1978年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逆态化”发展的轨迹特征。下篇:主要具体考察在改革新时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内外生态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变迁中所滋生的劣变生态因子对权力异化如腐败现象和行为的诱发,党如何从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以构建动态平衡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特别是由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所经历的1978-1992年属于初步构建,1992-2002年属于继续调适性构建,而2002年以来新时期则属于深度化调构这一构建的历程,概观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呈现的特征;同时就这叁个具体阶段中腐败滋生状总体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以及腐败的遏制与反遏制还处于一种均势状态这一奇怪现象给予原因阐释。具体来说,这种政治体系构建体现出了一种“深度化”发展轨迹:在政党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到科学性与人本性的统一;政治社会化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廉政文化建设的工具性到合工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政治制度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制度的保障功能到保障与预防功能的统一;政治关系方面经历了从坚持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民主法治化到与民主法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政治行为方面经历了从坚持惩处腐败到惩处和预防腐败的统一、群众参与反腐制度建设方面的渠道拓宽到渠道拓宽和权利保障的统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变迁和政治体系本身存在着诸如变迁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中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在种类和体制上的复杂性、调构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步性等原因,而致使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呈现出“深度化”特征同时,还表现出与环境互动“非完全耦合性”的一面。第八章重点考察1978-1992年改革新局面的开创期,党如何初步构建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中劣变生态因子主要表现为新旧体制在初步转化中因不完善化新体制和残存旧体制所诱发的劣变生态因子;而内环境系统劣变生态因子主要体现为“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形成的“病变化”党的权力运行体系“遗毒”、复归的传统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复归的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与生态生态环境调适中所形成的不成熟、不完善的部分和环节等。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初步构建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九章重点考察1992-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面确立期,党如何继续调构新条件下的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以不成熟、不完善化的新体制所带来的大量劣变生态因子为重点考察对象;而内环境系统方面主要揭示党的权力运行体系在不同步地适应变迁化新生态环境中所滋生的新劣变生态因子。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继续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状况,并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评价。第十章重点考察2002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巩固完善期,党如何深度化调构新条件下反腐败政治体系,以预防和遏制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党的权力运行内环境系统等方面所存在的劣变生态因子侵袭这一历史实践。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剖析了内外生态环境中对党的权力有效有序运行构成影响的诸多生态因子特别是一些劣变生态因子。其中密切层外部生态环境主要呈现出新体制因素已处于“大立化”状态却尚未达到“大固化”和“至善至美”的境地,旧体制因素总体上虽处于退出状态但一些环节和部分依然存在着残余因素的状况;而内环境系统着力揭示不成熟、不完善的新体制因素以及旧体制的残余因素对党的权力运行异化的诱发情境。第二节论述了党围绕具体化内外生态环境变迁所呈现的特征特别是其中劣变生态因子的侵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方面深度化调构改革新时期反腐败政治体系的历史实践,并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小结:重点从纵向方面就政党文化、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等几个具体层级,在1978年以来改革新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中各自演变逻辑轨迹及其总体原因进行了阐述,以此说明建设时期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体现出一种与环境互动的非完全耦合性的“深度化”发展轨迹特征。结束语:通过上述的上、中和下叁篇90多年来党基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而构建的反腐败政治体系历史实践的考察,重点从政治体系构建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以及政治体系构建的本身等方面抽象或概括出来一些具有共性或者称之为“规律”的东西,以为正确认识党的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乃至更加科学地指导现实实践中的反腐败,提供一些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这些“规律”集中表现为富于变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决定了反腐败政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正确与否关键取决于对特定时期政治生态环境内容的科学判断、后一个阶段的政治体系构建是对前一个阶段相关内容的积极性“扬弃”以及每一个阶段反腐败政治体系调构的本身也是个处理诸多辩证关系的逐渐深入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建国初期中共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志昂. 江苏师范大学. 2018

[2].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J]. 李平贵.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初探[J]. 肖志岚. 金田. 2014

[4].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教育问题研究(1949-1956)[D]. 王玉. 吉林大学. 2017

[5].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与教训[J]. 江洋. 山西青年. 2016

[6].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D]. 邱忠信.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7]. 建国初期中共对海外归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大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14

[8].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任用与改造[D]. 赵丽平. 中国人民大学. 2011

[9]. 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 王员.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10]. 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政治体系构建的历史实践研究[D]. 朱庆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2

标签:;  ;  ;  ;  ;  ;  ;  

建国初期党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