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物质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从根本上说,物质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果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里所说的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力,它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人对自然的关系,它表明某一社会的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它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是通过它对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反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里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科技知识和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劳动者。而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精神,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巨大主观能动作用,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尤其是从发展物质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才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科学的、稳定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任何一项工作价值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产生生产力?目前人们对此尚存在这样的认识:有些领导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主张“取消政工部门”,因而对抓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是那么热心,认为只有经济工作才出生产力,只有抓生产、抓经济、抓经营才是中心工作之“中心”。岂不知,这样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究其认识根源,就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和发展生产力无关。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马克思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去推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毛泽东也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注: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围,其价值取向不单是从意识到意识的显现,最终仍要落在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上。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必然结成丰硕的经济之果,这是符合规律的发展。”(注:毛泽东:《反浪费反保守是当前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
当然,应当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思想政治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劳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的积极性(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情感、意志状况的总和)、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这三个因素虽然都直接与生产力水平有关系,但其中起调节和支配作用的则是劳动者的积极性。可以说,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其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运转的总开关。因此,发展物质生产力最重要的问题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问题。
那么,靠什么手段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呢?这种手段与生产力水平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呢?现在有的人认为,当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只能靠物质利益手段,只能靠金钱刺激,至于思想政治工作少抓一点也没有关系。显然,这是一种把物质文明建设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诚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物质利益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不能脱离精神激励,不能脱离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只有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单纯的物质利益手段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虽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意识贯注于劳动者之中,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完全以物质激励代替精神激励,则会把人们引向“重利轻义”的歧途,与培养“四有”新人背道而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不仅仅在于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不能把物质利益手段作为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主要手段,更不能作为唯一手段。
事实上,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要的是要靠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李瑞环同志指出:“调动职工积极性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但其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注:《中国青年报》1990年5月19日。)这是因为, 构成劳动者积极性的主体因素——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形成。而由思想政治工作所形成的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
第一,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决定着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在特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确定的量。但是,这种相对确定的量,其发挥程度又存在着不确定性,即具有相同劳动能力的人,其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可能大不相同。这两个量之间的差,往往取决于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劳动者,往往也具有较高的劳动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可以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充分诱发和激励,使之不断地投入生产过程之中并获得提高,创造出新的更高的劳动能力;这种积极性也影响着物力作用的发挥,而且可以不断改变物的性状及利用方式,挖掘物的新的效力。
第二,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劳动态度的好坏和劳动纪律的强弱,而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的状况又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据上海市有关部门透露,上海市曾因职工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驰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过去劳动工资每提高1%, 劳动生产率可提高5.7%,但近年来,由于劳动态度差、劳动纪律松驰,工资增长1%,劳动生产率却只增长0.2%。结果, 造成上海市企业每年损失劳动生产率32%~52%,损失国民收入195亿元(36%),损失工业总产值286亿元(1/3)。(注:《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目前一些企业宁可用教育程度稍低但思想品德好的中专生、职业高中生、大专生,也不愿用出自“名牌”之门但又不安心工作、劳动纪律较差的大学本科生。可见,劳动者创造生产力与其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纪律是密切相关的。劳动者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劳动态度,没有较强的劳动纪律意识,即使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也不会自发产生生产力。相反,还可能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关系到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影响劳动者作为群体一员的群体意识、协同观念、责任感等,而这些因素也对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可见,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种不容忽视的间接作用。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发展生产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力加强也必然会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看来,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正如《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中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证,就不可能最大限度激发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因而一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能够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高。”因此,应当确立“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生产力”的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生产力”,这种将思想政治工作直接与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新观念的确立,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倾向之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
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生产力,是受多方面条件和因素制约的。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培养人、教育人来创造生产力的,而人要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至少在两个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一是劳动者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工作经验、身体状况。没有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积累,没有健康的体魄,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觉悟再高也不能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较大的作用。二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即资金、设备、工艺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等。思想政治工作对发展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只能通过精神激励来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评估如果机械地套用生产力标准是不对的。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对发展生产力的“简单取代”,与过去一个时期那种用政治取代经济的“左”倾路线是一样的,它并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只是一种歪曲,其造成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历史的教训警示我们,应当承认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生产力的有限性及适用范围,防止“左”的“空头政治”的悲剧重演。
倾向之二,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两张皮”现象。
应当承认,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因此而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
其一,要看到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劳动者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并且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产生作用,他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持续的、长期的。这一点与物质生产部门借助物质条件在产生生产力的同时又有很大的消耗是截然不同的。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而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这样的“精神”基础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将同样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作用。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又一个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面前,没有被困难吓倒而勇于战胜困难,创造了今天较好的物质条件,是与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密切相关的。
其二,要看到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生产力的潜在性。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观念来影响劳动者的,这种影响作用所产生的生产力不像物的投入所产生的生产力那样直接、明显、见效快,它产生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潜在性特点。例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而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人在没有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时,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所发挥的生产力只是处于一种潜能状态之中,即使产生了生产力,往往也是无形的,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的存在及其作用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反过来说,在某种意义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也会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和发挥生产力决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决不是可以分割的“两张皮”,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既互为条件又互相影响,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必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又必须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只有树立“两手抓”的指导思想,才能真正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换脑筋”的问题。正确认识和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切实树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出生产力”的新观念,对领导干部来说,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每个地区、部门、单位的领导都应认识到,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生产力,不单纯是抓生产、抓经济、抓经营,还必须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并把它纳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