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聂晓立[1](2022)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探究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采取随机盲选法,对我院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采取拔除术治疗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一共82例划分为两组,各组平均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然后针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护理总体满意度的95.12%,与对照组的73.17%对比显着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2)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的改良牙科焦虑评分量表(MDAS)评分、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数据差异具备显着统计学意义(P <0.05)。(3)在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4.88%显着比对照组的21.95%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显着差异性(P <0.05)。(4)在干槽症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4.88%显着比对照组的19.51%低,两组之间的数据存在显着差异性(P <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采取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治疗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具备明显的效果,可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得以提升,使患者的焦虑心理情绪缓解,并使拔牙的痛苦得到有效减轻,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黄海,苏葵,黄世光,胡颖文,杨佩怡,沈山,郭观生[2](2021)在《超声骨刀冠切术在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中的临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超声骨刀冠切术在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术,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冠切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疼痛程度评分、术后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27.82±7.9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5.28±13.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 d,实验组的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4.14±0.92)、(2.51±0.83)、(1.34±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6±1.32)、(4.57±1.01)、(3.04±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超声骨刀冠切术能让下牙槽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比较显着的临床效果,而且能让患者拔牙恐惧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显着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丛斌[3](2021)在《高速涡轮钻拔牙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拔牙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2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研究组51例采用高速涡轮钻拔牙法进行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拔除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的手术时间、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张口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拔牙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低(P <0.01);研究组患者张口程度为Ⅰ度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更高(P <0.01),Ⅱ度、Ⅲ度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较对照组23.53%更低(P<0.05)。结论高速涡轮钻拔牙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具有显着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与张口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适于临床推广。
雷予曦[4](2021)在《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术后3天观察各项指标与单纯采用反角涡轮机拔除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术后6个月牙槽骨变化的差异,探讨治疗过程中的技术难点及治疗方法,为微创拔除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要求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共45例,按照纳入标准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共25例患者,其中男14名,女11名,年龄范围:18-47岁,平均年龄:28.20±7.20岁;对照组:采用反角涡轮机法,共20例患者,其中男10名,女10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年龄:26.50±4.4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影像资料,术后抗炎治疗3天,术后3天复诊,记录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程度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诊拍摄CBCT,并测量拔牙窝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术后牙槽窝底部骨组织的形成高度。从手术至复诊检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口腔外科医师操作,所有测量及记录均由同一位助手完成。所有CBCT拍摄均由由同一位技师完成。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感染排除,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月出现拔牙创肿胀,多次局部采用3%双氧水加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未见明显好转后,与患者沟通后,二次手术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坏死,将其移除后行局部清创,后肿胀消退;另1例为术后1.5月出现拔牙创肿胀,抗炎后未见肿胀消退,局部切开发现移植骨块已经完全愈合,创口内有少量食物残渣,清创后愈合良好。手术时间:实验组:36.68±2.78min,对照组:26.85±1.81min,t=13.64,P=0.00<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疼痛程度(VAS评分):实验组平均得分2.92±1.15分,对照组平均得分3.75±1.02分,Z=2.357,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Z=2.048,P=0.04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肿胀程度:实验组中度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多,重度肿胀较实验组少,Z=1.982,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张口受限程度:实验组以轻、中度张口受限为主,较对照组张口受限程度轻,Z=5.879,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中2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74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1.96±0.59mm,Z=2.787,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16±0.41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1.33±0.45mm,Z=0.788,P=0.43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0.27±1.38mm,对照组平均值为9.22±1.58mm,秩和检验,Z=2.318,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5mm颊、舌侧牙槽骨吸收量及牙槽骨底部骨形成高度:实验组颊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49±0.17mm,对照组颊侧骨吸收量为0.93±0.32mm,Z=4.60,P=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59±0.19mm,对照组舌侧骨吸收量平均值为0.77±0.22mm,Z=2.72,P=0.00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牙槽窝骨组织形成量平均值为13.67±1.30mm,对照组平均值为11.13±1.51mm,Z=4.52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采用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法较采用反角涡轮机法拔除效果较好;术中视野清晰,操作方便,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牙槽骨吸收少,牙槽窝骨形成量较多,可以有效恢复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减少远中牙槽骨的的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微创、高效”双重效应,值得在临床推广。
张宝喆[5](2021)在《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涡轮机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比分析二者术后疼痛、肿胀、干槽症、拔牙创出血及张口受限的程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需要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140例,所有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术前均签署拔牙知情同意书,根据拔牙术中是否去骨分为两组,每组患者70例,所有患者年龄为18~30岁。实验组患者术中使用涡轮机去除覆盖牙冠周围骨质至牙冠最大周径,对照组患者术中仅使用涡轮机分牙而不去骨。所有患者在术前准备、局部麻醉、切开翻瓣、牙槽窝处理及缝合创口上均由同一医生进行且方法上完全一致;术后给予同剂量抗生素;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1d、2d、3d疼痛情况;术后1d、2d、3d面部肿胀情况及肿胀持续时间;术后1周内干槽症的发生率;术后30min、1d、2d出血情况;术后2d、3d、7d张口受限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7.0±2.0min,对照组33.0±7.0min,手术时间上实验组短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d、2d、3d两组疼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影响不明显,同时结果表明疼痛程度在术后三天呈递减趋势。术后三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肿胀的增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三天实验组最大肿胀增量值(2.0±1.4)与对照组最大肿胀的增量值(1.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1)。造成实验组术后肿胀程度大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组去骨范围大,手术创伤大。实验组肿胀持续天数(4.0±2.0)长于对照组(3.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0min、1d、2d的出血等级构成和术后2d、3d、7d的张口受限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干槽症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干槽症发生率为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术中不适。2.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术后肿胀程度,缩短肿胀持续时间。3.去骨与不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术后疼痛程度、张口受限程度、拔牙创出血、干槽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刘淑琴,胡仁梅,廖汉民[6](2021)在《康复新液冰块含服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康复新液冰块含服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口腔门诊要求拔除下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A组20例(予康复新液冰块含服)、B组20例(予生理盐水冰块治疗)、C组20例(空白对照)。比较三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张口度、肿胀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优良率高于C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C组,张口度均大于B组、C组,肿胀程度小于B组、C组(P<0.05);A组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肿胀消失时间短于B组、C组(P<0.05)。结论对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患者术后给予冰康复新液治疗,可起到缓解疼痛、减轻肿胀程度的作用,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姜春雁[7](2021)在《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凝胶(Concentrategrowthfactor,CGF)在下颌阻生智齿致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就诊的70名患者,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在相邻第二磨牙骨缺损处及牙槽窝内放入CGF后缝合;对照组: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直接缝合。比较术后第1、3、7天患者疼痛,肿胀度,张口度;术后第3、7天的愈合指数;术后即刻、6个月的第二磨牙远中龈缘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术后6个月进行CBCT检查,比较两组骨获得量(Bonegain,BG)。结果:实验组术后1、3天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天疼痛程度较之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面部肿胀、张口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天、7天的愈合指数(愈小愈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即刻至6个月PD值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GF应用于拔牙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缺损处及拔牙创内,术后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第二磨牙远中软硬组织愈合,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刘建捷,王雪涛[8](2020)在《截冠留根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评价截冠留根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利用截冠留根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患者120例,共拔除下颌阻生智齿128颗,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利用锤凿劈冠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拔除125颗,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截冠留根法对下颌阻生智齿进行拔除,对照组采取传统拔牙技术对其进行拔除。术中对两组患者的拔牙时间进行记录,并评价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感;统计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及术后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除智齿时间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患者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截冠留根法在拔除下颌阻生智齿过程中,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使用。
陈刚,蒋立辉,吴萍,刘聪慧,蓝翔[9](2020)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下颌困难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于术中及术后2、7 d时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于术后2 d时评估术区肿胀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同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7 d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 d时术区肿胀程度、张口受限程度均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相比,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在拔除困难阻生智齿方面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等优势。
苏伟喆[10](2020)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使用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及单纯使用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对比两种不同微创术式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评价超声骨刀在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外科行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80例(共8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且均符合胡开进等关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系数评分法中判定为较难或困难的患牙。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其中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63±2.76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24.15±5.23岁。局麻下切开翻瓣,暴露术区。实验组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增隙,联合45°反角涡轮手机交替分牙;对照组直接使用45°反角涡轮手机去骨、增隙、分牙。患牙脱位、缝合、交代注意事项。术后记录手术时间(牙龈切开至缝合完毕);评估患者术中心理状态;术后第1、3、7天复诊,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Alcantara直接测量法评估肿胀程度,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的垂直距离评估开口情况;记录术后干槽症、感染及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1、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7.20±1.84)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8.50±2.22)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心理状态评定:体验良好(实验组28例;对照组15例);体验一般(实验组11例,对照组20例);体验较差(实验组1例,对照组5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1、3天,实验组在缓解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肿胀、开口受限方面区别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29)0.05)。4、两组术后均无感染、干槽症、舌体麻木;对照组出现1例暂时性下唇麻木,三个月后恢复正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9)0.05)。结论:1、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联合涡轮钻更节省手术时间。2、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有效缓解术中焦虑及紧张。3、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超声骨刀的应用明显降低术后疼痛、肿胀、开口受限等情况的发生。
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在护理总体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
2.2 两组在干槽症的发生率方面的比较 |
2.3 两组护理前后MDAS评分、术后VAS评分方面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的比较 |
3 讨论 |
(2)超声骨刀冠切术在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中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
2.2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
2.3 两组术后肿胀及张口受限程度比较 |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高速涡轮钻拔牙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 |
2.2 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的疼痛情况对比 |
2.3 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的张口程度对比 |
2.4 两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
3 讨论 |
(4)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的纳入 |
2.1.2 超声骨刀 |
2.1.3 反角涡轮机 |
2.1.4 医用胶原蛋白海绵(可即邦) |
2.1.5 其他实验器材 |
2.2 外科手术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过程 |
2.3 复诊 |
2.4 观察指标测量方法 |
2.4.1 术后疼痛程度 |
2.4.2 术后肿胀程度 |
2.4.3 术后张口受限程度 |
2.4.4 术后并发症 |
2.4.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
3.2 评价指标统计分析 |
3.2.1 术后疼痛 |
3.2.2 术后肿胀 |
3.2.3 术后张口受限 |
3.2.4 术后并发症 |
3.2.5 术后骨组织愈合的测量 |
第4章 讨论 |
4.1 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
4.2 超声骨刀临床效果 |
4.3 超声骨刀“掀盖法”联合反角涡轮机临床效果 |
4.4 缺陷与不足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拔除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难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康复新液冰块含服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手术方法 |
1.4.2 冰块制作 |
1.4.3 干预方式 |
1.5 观察指标 |
1.5.1 治疗疗效 |
1.5.2 术后疼痛 |
1.5.3 肿胀评分 |
1.5.4 张口受限程度评分 |
1.5.5 并发症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治疗疗效比较 |
2.2 三组VAS评分比较 |
2.3 三组张口度、肿胀程度比较 |
2.4 三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5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7)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来源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设计 |
2.3 研究工具 |
2.4 手术方法和步骤 |
3 测量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3.1 观察指标 |
4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方法 |
6 医学伦理方面 |
7 盲法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骨组织观察结果 |
3 软组织观察结果 |
4.典型病例对比 |
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手术方法分析 |
3.手术结果分析 |
4.不足之处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血小板浓缩制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的效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截冠留根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两组患者拔牙时间与术后疼痛感比较 |
1.3.2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 |
1.3.3 患者满意度调查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后疼痛感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
3 讨论 |
(9)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治疗方法 |
1.2.2. 1 对照组 |
1.2.2. 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7 d时VAS评分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2 d时术区肿胀程度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2 d时张口受限程度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下颌阻生智齿情况分析 |
3.2 凿骨劈冠法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分析 |
3.3 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治疗下颌阻生智齿的效果分析 |
(10)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及试剂 |
1.1.2 设备及器械 |
1.2 临床资料 |
1.3 手术流程 |
1.3.1 术前检查与准备 |
1.3.2 手术过程 |
1.3.3 术后注意事项 |
1.4 评估疗效 |
1.4.1 手术时间 |
1.4.2 术中患者心理状态 |
1.4.3 术后并发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手术时间 |
2.2 术中心理状态 |
2.3 术后不同时间点伤口疼痛情况 |
2.4 术后不同时间点面部肿胀程度 |
2.5 术后不同时间点开口受限程度 |
2.6 术后其他并发症 |
3 讨论 |
3.1 实验对象的选择 |
3.2 手术器械的选择 |
3.3 术后疼痛、肿胀评估方法的选择 |
3.4 手术时间、术中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
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影响因素 |
3.6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J]. 聂晓立.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6)
- [2]超声骨刀冠切术在近下牙槽神经阻生智齿拔除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 黄海,苏葵,黄世光,胡颖文,杨佩怡,沈山,郭观生. 中国实用医药, 2021(32)
- [3]高速涡轮钻拔牙在下颌阻生智齿患者中的应用[J]. 丛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2)
- [4]超声骨刀“掀盖法”+反角涡轮机拔除下颌完全性骨埋伏阻生牙的临床研究[D]. 雷予曦. 南昌大学, 2021(01)
- [5]涡轮机法去骨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术后反应的临床研究[D]. 张宝喆.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康复新液冰块含服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后的临床应用[J]. 刘淑琴,胡仁梅,廖汉民. 江西医药, 2021(03)
- [7]浓缩生长因子在下颌阻生智齿致邻牙远中骨缺损中的应用[D]. 姜春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截冠留根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刘建捷,王雪涛.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8)
- [9]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与传统凿骨劈冠法拔除下颌困难阻生智齿的效果比较[J]. 陈刚,蒋立辉,吴萍,刘聪慧,蓝翔. 中国当代医药, 2020(15)
- [10]超声骨刀联合高速涡轮钻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评价[D]. 苏伟喆.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