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怎么了?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经济论文

乡镇企业怎么了?——民和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我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汹汹炉火、滚滚浓烟,铸就几多豪情。滔滔湟水、巍巍群山,见证多少风流。

这里诞生了我省乡镇企业的诸多第一:第一个农民企业家,第一个乡企产值逾亿元的县,第一个乡企收入超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的县……

这里创造了我省乡镇企业的诸多经验:跳出山门办企业,创规模效益,突出工业比例……一时间,在青海提及乡企便必称民和。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去年以来,这片热闹了多时的土地渐渐沉寂了下来。由于种种原因,民和许多乡镇工业企业纷纷落马,辉煌难续,前景堪忧。

作为我省乡企的代表和缩影,民和到底怎么了

先让我们回顾历史。

如果粗略划分,民和乡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2年。即便把手扶拖拉机也算为一个企业,全县乡企总数也不过280家。

发展阶段。1983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拥有了后来给民和带来欢笑也带来愁苦的“硅铁走廊”。硅铁市场如日中天,不算县办国营的,接连有7家乡镇硅铁厂落户民和, 全县乡企个数猛增至5000多家。一些人隐约感到是不是有点过热过火,但疑惑的阴云很快被大好形势一扫而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当属冶廷祥。这位农民企业家对民和、对青海的冲击和影响远远超越了他本人和他所在的川口铁合金厂。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开启青海农民封闭多年的心灵。当时《青海日报》曾专门就冶廷祥现象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一百个冶廷祥也不多。”

巩固阶段。1990年至1995年,仿佛高潮之后,总有一段平静期,这一阶段民和乡企失去了往昔那种力发千钧、势吞一切的恢宏场景,乡企个数趋于稳定,相反,打击却接踵而至。硅铁出口大幅下降,价格暴跌,电价上扬,产品积压如山……尽管1995年市场曾一度出现转机,但也是昙花一现。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也是巩固、调整的大好时机,可以借此改造那些匆匆立项、土法上马的企业。期间民和乡镇工业企业完成了26项技改工程。

1996年至今是深化改革阶段。这自然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如果单指工业,民和乡企正从浪尖缓缓跌入低谷。

政策优势减弱,市场日趋饱和,从管理到制度到技术到素质,乡镇企业的痼疾开始集中浮现和暴露。

众所周知,囿于高原种植业本身条件,要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目标,乡企责任重大。今天,除了坚定不移地深化乡企改革外,民和别无他经。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乡企在民和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大发展中居功至伟。对国家来说,累计上缴税金逾亿元,对百姓而言,累计发放工资3.6亿元。更重要的是, 民和乡企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能经得起市场风浪的队伍,创造和探索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中的首要一条便是敢于抢抓机遇。80年代,当许多青海农民还在观望等待时,民和人的眼光早已超越了一亩三分田。他们抓住开放搞活的机遇,做买卖、办企业、大胆试、大胆闯,许多青海乡企的第一在他们脚下应运而生。

其次是敢于跳出山门办企业。以北山铁合金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走出大山,来到地理、交通较为优越,信息灵通的川口镇立业创业。现在仅川口镇上,就有外乡镇人办起的16家乡镇工业企业。

再次是敢于办大事创大业。当很多人理解乡企就是一个铺子一个作坊的时候,民和人却建起了一个接一个有着高炉烟囱的大工厂,而且还把产品卖到了日本、 美国。 现在全县年产值上百万元的乡镇企业共有51家,超千万元的也有15家。

……

20年我们共同走过。

20年我们共同拥有。

民和乡企在其20年的风风雨雨中创造出的经验正在全省被广泛实践着。今天,在乡企处于“危难之间”时,相信它还会出几条路来的,就像它以前做过的那样。

民和乡企终究还是遇到了麻烦。

其实,隐患的种子很早就已种下了。目前,全国95%以上产品相继出现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这对依靠短缺经济环境而发展的乡企来说,形势异常严峻。必须承认当时存在着一哄而上和头脑发热的现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这是民和乡企很难立刻适应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

从企业内部讲,几乎一半多的企业家是小学毕业,有的还是文盲。他们普遍具有农民的韧性和苦干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和短缺经济背景,使得他们只要大胆干,便能日进斗金。时过境迁,眼下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然拍打着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些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厂长们便很难从容应对了。许多厂长只顾埋头生产,至于财务报表、市场波动等则是一本糊涂帐。这样的人或许是个很不错的生产者,但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者。

从外部环境讲,首先是认识问题。上上下下仍有一批人认为乡企是“游击队”“土八路”,不屑一顾。我们拥有一大堆重视乡企的理由和口号,唯独缺乏实际行动。比如落实乡企各项优惠政策这类话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具体到个人和单位,便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撷取几例:

民和县运输营业税率为6.5%,而一河之隔的兰州红古区仅为4.5%,许多人干脆去红古区完税,致使我们的税收白白流失。

青税发(1992)443 号文件规定“三废”再利用企业可免征所得税5年,但乡企却享受不到。

国发(1993)10号文件规定,中西部乡企免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但不少乡企享受不上。

从1996年开始,电价持续上涨。后来经协商决定由省县财政给予一定的电价补贴。粗看上去很公平:上涨部分又给补了回来。但实际上,由于县财政困难,这笔钱很难到位,吃亏的仍是企业。企业呼吁:与其补,不如直接降。

近期贷款利率多次下调,企业希望“以新转旧”,减轻利息负担,但银行很少这样做。其实这对双方都有利,否则老账还不上,银行亏空,新钱贷不出,企业亏损。

一直说金融部门要加大对乡企的扶持力度,但去年民和乡企固定资产投入只有500万元,往年有近1个亿。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不存在市场小、销售难的问题,只要解决点流动资金,就能起死回生。

“三乱”问题也令民和乡企界头痛不已。来收钱的个个手持“红头文件”,收费项目也多如牛毛。民和乡企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词——“1145大军”。意指一到上午11点45分左右,就有部门和人员来厂里“指导”工作,明摆着来蹭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问题都带有普遍性,但各厂情况迥异,相信对一些亏损企业个案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民和乡企怎么了。

案例一:是个人的失败还是大环境使他失败了?

川口铁合金厂,厂长是大名鼎鼎的冶廷祥。他创业时正赶上紧缺经济环境,再加上作为当时的头号企业和一颗明星,他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便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似乎也随之而去。

是管理水平不行吗?不是的,日本某株式会社到企业考察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是他不思进取、乱花胡搞吗?不是的,这类事他一点也不沾边。

如果细究下来,你会发现原因很可笑,也很苦涩。那就是,他很不懂“规矩”:有关部门来厂里检查指导工作,他很少留他们吃饭。他也很少跑银行去“打点打点”。

于是,他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于是,各种风言风语来了;于是,他的流动资金没了,他的硅铁厂停了,他的金属镁厂也关了。

冶廷祥失败了,他倒在了这些“规矩”下。如果这些“规矩”不改变,注定还会有更多的冶廷祥败北。

案例二:贷银行的钱,干其它的事。

有一家企业。贷款有2000来万,但用于生产的只有一半,其余盖了办公楼、修了花园、栽了树,讲了排场顾了面子。

只是因为公司有硬后台,尽管银行不愿意贷,但“上面”有指示,不给贷不行,贷后的资金运营监管也只是走过场搞形式而已。企业现在举步维艰,但作为“长官意志”下的产物,反正是银行负债、政府负责,企业则啥事没有。

案例三:刚会走时便要跑,一口想成大胖子。

某公司,1995年投产时,年产值不过数百万元,后紧接着扩建了二期工程,未几,又斥资2000多万元新上高耗能项目,摊子越铺越大、效益却越来越差。这个公司还有一大特点是家族式管理,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有效制约机制,企业陷入困境。

案例四:叫你下你就下,10年共换6厂长。

民和第二铁合金厂。作为村办企业,村干部换了,厂长也跟着换。从1988年建厂至今,厂长走马灯似地换了6茬。效益不好下, 不是亲信下,烧不到香也下,有一厂长只干了13天,便给赶了下来。厂长们自身难保,遑论企业发展?

所有关于民和乡企得与失、功与过的探讨的目的,并不是想说某个人的不是,也非针对某个企业,而是希冀从中找寻到摆脱困境的思路和作法。

作为改革的产物,乡企的机制优势已所剩无几,制度创新的要求已刻不容缓。通过深化改革解决目前突出的政企不分、管理落后等问题,把乡企真正塑造成合格的市场主体,是乡企的当务之急。

其次是调整结构。对于买方市场,我们应辩证对待。不仅要看到销售难的一面,更要看到它为我们提出了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的迫切要求,成为提高产业素质的一种推动力量。对高耗能企业,我们曾吃了一哄而上的亏,但不能就此走上另一个极端,来个“一哄而下”。应该看到,高耗能工业我们有基础有资源有设备有技术,问题在于如何调整产品结构。黑色碳化硅无人问津,但加工成绿色碳化硅后销售兴许就会火旺,还可搞市场看好的硅铝合金、硅镁合金等。

乡企应选准自己的发展坐标,找准自己的市场切入点,乡企的根子在农村,不应脱离这个母体。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而发展产业化,最缺的便是龙头企业带动。乡企与其同实力雄厚的国企进行无谓竞争,倒不如另辟蹊径,眼睛朝下,朝向农村的广阔天地。如古鄯亚麻厂、川口乳品站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做法就值得肯定。

提高素质是乡企发展的根本动力。以高耗能工业为例,现在企业普遍反映电价高,实际上我省每千瓦时的综合电价比全国电网综合平均电价要低0.1元多,说电价高是和工业水平低联系在一起的。 目前市场低迷,可趁机进行大规模技改,提升管理者和员工们的综合素质,以图东山再起,再创辉煌。

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民和乡企还是青海乡企,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方特别是电力、金融等部门的大力扶持。本质上讲,电力、金融与企业间是唇亡齿寒、相辅相成的,因此,应根据实际确定较为适宜的电价和推行积极的信贷政策。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宏观调控,制止“三乱”,最大限度地把中央和地方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严冬刚刚过去,又一个春天悄然降临。万物复苏、万象更新。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季节里,我们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是沉甸甸的,也是热乎乎的。

标签:;  ;  

乡镇企业怎么了?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