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郭小可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郭小可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041

摘要: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但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2011 年起我国城市化率超过50%,201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56.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由于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下垫层不透水率不断增加,再加上城市排水管网老化,降水漏斗、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一方面是无法应对极端暴雨天气,对雨洪及时清排,另一方面又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尴尬城市“水问题”。为解决城市“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而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成区的绿色生态系统,如果和雨洪管理设施相结合,可以实现雨洪调节功能。

关键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传统城市建设中对于径流雨水和地下给排水管线等布置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往往仅从实用角度出发而缺乏全局观念,这些设计可以满足原有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当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员和资源汇集在城市中,城市各种供给设施都面临很大的压力,这使得在连续性强降雨天气情况下,排水管线不能及时地疏解地面雨水,这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将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此外,由于雨水无法及时排泄,雨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形成浑浊物流入河流中,这对原本的纯净水源产生很大的污染,从而影响市民生活健康。

海绵城市的理念就是基于可持续城市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程雨水控制。下雨时城市的管网系统和建筑结构对雨水进行吸收,使得天然雨水第一时间得到收集而不对城市设施产生破坏和影响;在非降雨天气情况下,由于各种管网和城市建筑结构存蓄了一定的雨水,这些水源可以为市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少雨地区受到干旱影响。这种循环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使得整个城市处于像“海绵”结构上,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实现闭环效应。

2发挥城市公园绿地雨洪功能的重要意义

2.1 生态意义

发挥海绵型城市公园绿地雨洪功能,构建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能够增加城市雨水入渗量、减少城市径流,降低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有助于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对城市地下水进行一定补充,减少因地下水开采形成降落漏斗而导致的地面沉降,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构建城市良性生态循环系统。

2.2 社会意义

构建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将雨洪管理设施与公园绿地景观结合,增加新的视觉景观享受,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建设中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和当地民俗元素,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不同的的游赏体验。在游览公园的同时寓教于乐,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在实现雨水资源节约管理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宣传,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观赏价值和艺术效果,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海绵城市目标下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公园构建应当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设计,保证在满足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雨洪管理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生态可持续原则,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应当在满足人群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突出自然元素,减少人为干扰;节约能源与资源,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当地地理气候条件,合理构建植物群落、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构建城市“绿色氧吧”,从而实现其“可持续性”功能的发挥;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原有地形特点,就势设置海绵城市的雨水管理系统及其他功能,如雨水花园、滞留塘及植草沟等,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造土方量,合理选择本土植物提高适应性以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传承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特色;三是整体性原则,在宏观层面上,应将海绵型城市公园本身作为绿色基础设施,将雨水管理设施融入公园设计元素中,保证自然协调。通过生态廊道(绿道及水系廊道)实现相互的连通形成雨洪管理网络,协调发挥整体效能,合理储蓄、净化公园周边雨水资源。

4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

4.1加强城郊空间联系,规划生态绿化系统

为了将休闲生活与生态功能结合起来,首先要尊重原有的地形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功能结构与步行交通结构的协调。其次,在观光过程中要注意人性的发挥,包括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强调“生态环境与休闲生活功能相结合”的理念,将自然地形环境与现代步行理念相结合,强调绿地与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与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

4.2优化景观生态格局,规划休闲观光路线

回归自然,综合规划滨水系统的多个特点: 一是体现绿线的生态要求。规划不是对旧的绿化系统( 路边树木、行车道分隔绿地、滨河绿化带) 的简单改造,而是对更高层次的整体功能的提升,即从分散的遮阳和景观功能,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高层次硬件要求。建筑从表现城市框架等文化效应,到表现地点、地方表现和环境效应的全方位表现效果。第二,蓝线反映了水面的特殊要求,蓝线不低于绿线,这意味着城市水面的规划,包括通航和不通航、风景优美和一般。

4.3绿道建设重点指引

4.3.1绿道网络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中村改造一直以来就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城市更新与基于存量规划的旧城改造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以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为主导的扩张模式会给旧城更新带来不可避免的破坏影响,这与大城市对用地的要求不同,城市的开发更加偏重市场性和短期利益性。因此,将城市绿地网建设与旧城更新相结合是必要和可行的。为了给居民提供休闲空间,本文提出了结合旧城更新、保留旧城区重要文化元素、创造多元化活动空间的城市绿地建设思路,并结合绿地理论提出了以下规划策略。

4.3.2城市绿道与滨水带的衔接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大多数城市依靠河流和水系进行发展。因此,滨水绿地网络的建设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城市建成区的滨水空间时,应强调滨水绿地系统的景观和娱乐功能,注重亲水性空间设计,并与历史街区保护和公园广场建设相结合,这对构筑整个城市的绿道网络有重大作用。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主要强调滨水空间的亲水性,为公众提供接近自然水体的场所,强调交通的可达性,提高休闲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规划设计也注重美学特征,注重景观设计的美化,注重景观要素的人工设计,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进程下,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络、云计算等理念不断发展,工业化时代也逐渐转入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和资源整合,例如市民生活、环保需求、生产服务等,从而做出快速智能反应,为城市更美好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方式,未来海绵城市的发展将充分融入这些信息化方法。具体而言,融合信息化的海绵城市,其发展过程是:首先,采用各类传感设备对城市的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监测;其次,采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对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传输分析;再则,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过滤和分析,从而给出各种问题的智能化解决方法;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和评估,对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并改进系统。

结语:

综上所示,海绵城市理念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对公园绿地进行改造建设,不仅能对雨水进行有效利用,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水资源问题,而且能有效缓解城市排涝压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充分体现了其概念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论文作者:郭小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9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论文_郭小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