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现象的文化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现象论文,动物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46(2002)02—0044—06
由于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民族因文化背景不同,对自然界,包括动物的各种现象便会产生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语用象征意义、思维形式、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它们在各种东西方文化中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有交汇又有冲突,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国民性格、心理特点和民族风情,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动物文化。
一、动物与政治宗教
1.动物与政治
动物与政治有广泛的联系,如美国总统选举的“驴象之争”,有“和平鸽”、“鹰派人士”等。二战时,毕加索在巴黎住所邻居家的小孙子被德国法西斯打死,其心爱的鸽子也被掐死了。他悲愤地画了一只鸽子,于1949年献给了巴黎世界和平大会,从此鸽子成为和平的象征。其实,据《旧约》记载,上帝耶和华发洪水毁灭人类,诺亚带领家人上方舟避难,三次放出鸽子。第二次鸽子口衔橄榄枝回来,证明洪水已退,树上长出了新枝,和平安宁了。这是鸽子象征和平的最早见证。与鸽子象征和平相反的是鹰它,它象征勇猛好斗和战争,故有“鹰派”与“鸽派”之称。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中有把动物作为礼物赠送(如中国的大熊猫),充当友好使者。许多国家都有国鸟、国兽。国鸟最早出现于美国(1783年),后来不少国家认识到这种办法利于保护鸟类,因而立法选出国鸟。如英国红胸鸲、瑞典乌鸦、丹麦云雀、比利时红隼、日本绿雉、委内瑞拉拟掠鸟等。孔雀定为印度国鸟是因为印度人认为孔雀是奇异圣洁的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印度历史上摩揭陀国的王朝称作“孔雀王朝”;据说释迦牟尼说教时常借孔雀作比喻。澳大利亚国鸟琴鸟的尾羽与希腊的七弦琴相似,故名琴鸟。它聪慧美丽,善解人意,重友谊。而白头海雕属鹰科鸟类,嘴呈钩状,视力强,性情凶猛,以鱼肉为生。它作为美国国鸟也正反映了美国国民的性格。除了国鸟,有些国家的各个地区还有州鸟,如美国五十个州都有州鸟。有些国家还有国兽,如中国的大熊猫、印度的牛、英国的独角兽、澳大利亚的袋鼠、秘鲁的骆马、津巴布韦的羚羊等。科特迪瓦、扎伊尔等把象作为国兽。百兽之王狮子是肯尼亚、塞拉利昂、冈比亚等的国兽。
动物饰于国旗、国徽上映衬出该国国民性格、精神境界和信仰,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可作为国家的象征。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的国旗上饰有动物。不丹国旗饰以龙,标志着权力与宏大;蒙古国旗上的鱼,象征勇敢和警惕(鱼白天黑夜都不闭眼);西班牙国旗饰有狮子和鹰,象征威严与勇敢;委内瑞拉的骏马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墨西哥国旗上的鹰吞食蛇象征光明战胜黑暗,乌干达的皇冠鸟象征自由和幸福;还有埃及、赞比亚、奥地利、玻利危亚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国旗上都有鹰的图案,共同的象征意义是勇敢,反映了这些国家和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涵。国徽上的动物图案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印度国徽上有四只象征力量、勇气和信心的雄狮于圆形底座上;底座四周分布有大象、马、公牛和狮子,是四个方向的守卫神,表达了对真理与正义、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危地马拉国徽上有克沙尔鸟。15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第安人家园,使其惨遭杀戮,该鸟也遭厄运,或打死或关进笼子供欣赏。但它天生酷爱自由,宁死也不在笼中苟且偷生。作为自由的象征,它上了该国的国徽。
通过立法确定国鸟、国兽,并饰于国旗、国徽上,一方面反映了该国的不同民族文化特征,另一方面也起了保护作用,尤其对特有、稀有和濒临灭绝动物的保护,如建立各种动物园:鸟园、蝴蝶园、蛇园、昆虫园、猴园、鳄鱼园等专科动物园。最早记载的动物园是约公元前1100年由中国的吴王建立的,称“智园”,表示驯养动物是为教育和科学之目的,表明中华民族很早就具有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意识。动物立法主要是为了保护动物。菲律宾法律规定,屠宰食用猫狗者罚款1000比索,处6个月刑期;印度的《老虎宪法》划分了11个自然保护区,捕猎者将受法律制裁;美国一些地方规定:不能用咖啡喂鹦鹉,不能对狗采取暴力;杀鸡杀个半死会受到起诉;杀牛必须使用电击设备击中牛的大脑中枢等。但有些立法又近乎荒唐。如美国早期的法律规定,在加利福尼亚,一个人除非拥有两头牛,否则无权穿牛仔靴;在华盛顿特区,骑在马上抓鱼是非法行为;在爱达荷不能买了鸭子之后去买鸡;在托比克市,房屋里不准有5只以上的鸡[1](P.855-856)。这些形形色色的动物立法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风情。
2.动物与宗教
宗教起源于原始崇拜(信仰)。原始信仰是初民社会普遍存在的思维形式和民俗传承形式,也是个民族共有的历史现象。人类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又要抵御各种灾害。深感自身的渺小,转而寻求超自然、超人类的力量,崇拜人类自身以外的力量,即“万物有灵”。原始崇拜有不同的形态,如大自然崇拜(包括日、月、星、云、风、雨、雾、雷、电等天象崇拜),山石崇拜,水火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等。动物崇拜是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人类在寻求自身以外力量的过程中视某种动物同人有神秘的联系,对人起保护作用。更有人相信死者的灵魂居留在某种动物身上,让动物吞食死尸是对死者灵魂与动物的结合;即使被动物杀死也是幸运的,比如达荷美人就认为被豹子杀死很幸运[3]。由此产生崇拜。
动物崇拜在宗教信仰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宗教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虽不一定具有逻辑性,但却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存在体。它与人类精神这种具体文化形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包括与动物的联系。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宗教信仰方面所表现出的动物崇拜就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印度教徒认为牛是繁殖的象征,又是维持人生存的基本来源,如牛奶、黄油;牛粪还可作为燃料、肥料;有些信徒还喝牛尿以净化肉体和灵魂,所以牛既不用来耕作也不食用,而是被当作神供养起来,称为“圣牛”,可以任意践踏庄稼而不受约束和处罚。尼泊尔敬黄牛为“神牛”、“国兽”,每年8月有“牛节”,伤害神牛者要受法律制裁。非洲的丹卡斯人和班图人也十分崇拜牛。而太平洋的瓦利斯群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居民把猪崇拜为幸福吉祥的生灵。在印度和巴基斯提接壤的德斯诺克,老鼠被奉为神明而顶礼膜拜。
动物文化在宗教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动物的禁忌,禁止杀生和禁吃动物。佛教徒没有具体的崇拜动物,但佛教戒律“五戒”中的第一戒就是不杀生,主要指不杀死任何有生命的动物。穆斯林不吃猪肉,忌猪油和猪制品,盛过猪肉的炊具、碗筷也不用,连“猪”字也不能说,忌用猪作装饰图案;属猪的说“属黑的”,连朱姓也改称黑姓。这些源于犹太教。《旧约全书》上说:“凡蹄分两瓣倒嚼的走兽你们都可以吃”,如牛、马等,猪蹄分两瓣但不倒嚼,且不洁,故不可食。
中国古代崇拜的动物都被认为与神灵有关,而且给二十八星宿的每个星座都配上一种动物: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元武。与之相应,道教中称青龙(东)、朱雀(南)、白虎(西)、玄武(龟蛇合体之物)(北)为四方四神[4](P.132)。麟、凤、龟、龙为四灵。龟为四灵中唯一真实动物,因长寿视为有神性。百鸟之王凤凰为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印度凤凰涅槃的神话传说与佛教一起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瑞兽麒麟是古人所想象出来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神兽,雄者为麒,雌者为麟。龙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作为蛇的衍化物,它以蛇身为主体,集中了许多动物的美和力量,包括兽类的四脚、马的鬃毛、鬣尾、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鳄鱼和鱼的鳞、须等。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实际上是把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图腾以一种似蛇形的兽神化装扮而成。
二、动物与文学艺术
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出有别于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性格心理,这诸多文化因素必然对文学作品产生影响。动物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文学作品处处都有动物的身影。《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里各色动物美丑善恶,栩栩如生。唐老鸭、米老鼠、孙悟空、猪八戒、狮子王、黑猫警长等众多艺术形象深受儿童喜爱。可以说,动物丰富了世界的文学艺术宝库。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各种兽怪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信仰观念。在埃及宗教神话中有羊头人身的创世神克努姆、鹰形苍天神何露斯、恶神塞特为鹰头或长颈鹿头的怪人,有豺头人身的坟茔神安努毕斯,蛇形怪物阿波非斯,文明和技艺的传授神俄安为半人半鱼的怪物,时间之神楚尔凡为狮状怪物。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人兽怪神和各种动物的奇特混合比比皆是。如九头蛇赫德拉,长着鸡头和龙身的蛇怪巴西利斯,喀戎有人首马身。《圣经》中也有怪兽,如利维坦是一强大无比的鳄鱼或鲸。印度曾把毗涅奴描绘为鱼、龟、野猪和半人半狮的怪物;智慧神象头神是人身象头;紧那罗为人身马头或马头人累的怪物;乾闼婆为半人半兽。在中国古代鬼神文化中有各种动物精怪的神话传说,如狐媚(《诗经》)、猴精(《吴越春秋》)、蛇魅(《山海经》)、龟报(《礼记》)、虎变(《搜神记》)、鸟灵(《精卫填海》)、猫鬼(《太平广记》)、蛙神(《聊斋志异》)等[5](P。155-185.)。这些人与动物的互变包含丰富的哲理思想,表达了人类对神灵的信仰,是世界古代文化中的精华。从以上神话传说中,我们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幼稚虚幻感到惭愧,同时也为他们奇特的艺术想象力感到惊讶和自豪。在创造神灵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学艺术。人类把自身与动物神灵结合起来是为了寻求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反映了人类的原始愿望,也反映了生活本身,至今对文学创作仍有深远影响。
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雅号以动物命名。罗曼·罗兰文学音乐艺术造诣精深,人称“凤凰”;巴尔扎克身材滚圆壮硕,写作勤奋,称为“大象”;凡尔纳为人正派,不会阿谀奉承,只埋头创作,叫作“笨熊”;乔治·桑为妇女解放奔走呼号,有“浪漫主义母狮”之称;杰克·伦敦信奉“竞争生存”学说,自称“高跨马背的硬汉”,是条“狼”;硬汉作家海明威酷爱渔猎、争斗,称为“雄狮”;斯特林堡性格刚强,鄙薄世俗,用“鹰”作笔名。他们的雅称反映了作家们鲜明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也少不了动物。许多外国艺术作品都以马、猫和蛇等为题材,如在18000年前史前社会的猎人们就已经在洞壁上画马了;在1500年前埃及的—古墓内,发现过马的小型木雕[1](P.177-178)。在日本的屏风、俄罗斯的雕像、印度的绘画中有马的形象。著名的古波斯壁毯也常常以马为图案。很多军人雕塑也与马分不开,如“马背上的皇帝”拿破仑的很多塑像都是骑于马上。很多画家都以马为创作题材,如徐悲鸿、美国的雷明顿等。猫也倍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尼罗河流域许多地方发现过带猫头的古代雕塑和画像,猫女神巴斯蒂特像尤其著名。日本艺术家擅长画猫像,其中前足作拱拜状的“抬猫”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其他杰出大师都曾描绘过猫的形象,如达·芬奇、丢勒、高更、贺拉斯等。在各民族的美术作品中,蛇既是权威的象征又是黑暗不可知世界的使者。古埃及墓穴壁画中法老帽子就镶有眼镜蛇头饰。古希腊罗马的许多绘画中都有蛇的图案。《圣经》中蛇引诱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也常出现于绘画中。日本在12世纪就有蛇姿的善女龙王的绘画;中国绘画中有人身蛇形的伏羲和女娲。
电影艺术除了内容还有形式都与动物有关,如很多大奖也以动物命名。中国大陆有“金鸡奖”和台湾的“金马奖”;意大利设有“金狮奖”;德国有“金鸽奖”和“金熊奖”;古巴有“大珊瑚奖”;瑞士的“金豹奖”和印度的“金孔雀奖”也很有名。这些奖项的设置反映了动物不同的民族文化理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三、动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1.动物与节庆
在各种节日庆典中少不了动物这一重要角色。各民族都有不少动物打斗的活动和动物节,如中国的斗马、斗牛、斗鸡、斗蟋蟀等,还有牛王节、杀鱼节、剽羊节、耗子节等[6]。阿富汗北部盛行刁羊比赛;菲律宾有斗马、斗鸡;泰国也有斗牛、斗鱼、斗鸡;在阿拉伯国家有斗骆驼的风俗[7](227-238)。各民族都有自己欣赏的动物娱乐方式,反映了民族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美国阿拉斯加有竞狗户外活动;法国和比利时的公鸡啼叫比赛;西班牙除了斗牛还斗鸡;西方的德国有赶猪沿河跑比赛;东方的印度的尼可巴群岛也有斗野猪比赛。芬兰有赛鹿节,比利时有抛猫节。赛马在各民族中都很盛行,而西亚国家还有赛骆驼和斗骆驼的比赛。中国端午节有纪念屈原的“龙舟赛”(船身似龙,故名),刚果河一带的瓦格尼渔民也有划船赛和骑鳄鱼比赛。印度有一个眼镜蛇节,蛇受到崇拜、溺爱和亲吻,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能赐给人们长寿和小孩。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斗牛习俗,但各有特色。“斗牛之国”西班牙的斗牛惊险、凶残;葡萄牙则是文明斗牛,锯掉了牛角,毫无危险。委内瑞拉也有斗牛习俗。东方的斗牛不同于西方,一般都是牛与牛斗。如印尼的斗牛是“真正的斗牛”;虽然印度教徒把母牛崇拜为“圣牛”不准伤害,但也有斗牛习俗。在泰国斗牛要求很严格,牛角要刷洗以免牛主人把老虎的分泌物涂上使对方的牛嗅到气味不战自退,牛的面部和肩部也要涂上香蕉以防擦伤。
角斗在古代西方很盛行。古罗马的角斗有人与人的角斗,也有人与豹、狮、熊等猛兽拼搏。奴隶主们便在角斗士血腥的厮杀、惨死中取乐。
2.动物与婚俗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婚俗,动物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千奇百怪,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奥地利古老的风俗中男青年找对象必须用牛换,换来的新娘称“牛娘”;他给姑娘的见面礼也是一头牛。印度的婚俗陋习颇多。他们笃信预兆,若男青年在去求婚的路上碰到象征吉祥的黄鼬便是好兆头;若是蛇、狐狸、猫等动物就认为倒霉,于是半途而返。西亚的土库曼人结婚时新娘腰上挂一头死羊(这在中国文化中不可理喻),象征牺牲。土耳其新娘到婆家时要施进门礼。婆家在门口宰羊或牛,用鲜血点染新娘前额以示祝福。新娘进门踩地上的羊皮以表性格象羊羔般温顺,婚后幸福多如羊毛。巴布亚新几内亚定亲的聘礼是猪,姑娘越漂亮送的猪越多。妻子与丈夫离婚,把几头猪退给丈夫家就行了[5](P.386-392)。
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婚俗也与动物有联系。如土家族送猪尾巴求婚;苗族杀鸡看眼决定儿女婚事(左闭右睁则克夫,左睁右闭则克妇,双眼全闭大吉大利);彝族杀猪看胆决定婚姻(胆大液多而饱满为吉祥之兆,反之为凶兆)[6](P.490-497)。
3.动物与饮食
世界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多样,膳食内容和食俗各有特色,对动物佳肴有不同嗜好,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埃塞俄比亚人称为“爱吃生肉的民族”,连大型官方宴会也以食生肉为主,是最隆重的传统礼仪。法国人爱吃蜗牛,非洲有人爱吃白蚁和蛴螬、母牛的乳房、羊的眼睛、鸟的舌头;而日本人爱吃生鱼,中国人爱吃动物的各种内脏。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喜食昆虫以摄取动物蛋白,其它洲同样也有喜食昆虫的。马来西亚人爱吃蝗虫,印尼巴厘岛居民喜吃油炸蝴蝶,泰国人爱吃酱油拌蟑螂。蟋蟀、蝉成为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居民的美味。墨西哥人爱吃蚂蚁、甲虫、苍蝇、黄蜂、晴蜓、蝴蝶等50多种昆虫。有些国家还有昆虫罐头、昆虫夹心巧克力。中美洲有“蛾子饼”,巴黎有甲虫蛹做的烤馅饼。另外美国、日本、新西兰有蚯蚓食品,巴黎有“味赛螃蟹”的蜗牛食品。我国也有人吃昆虫、蜗牛和蚯蚓。北方人爱吃炸蚂蚱,江浙常吃蚕蛹,粤闽一带吃龙虱,广西人爱吃蚂蚁酱。
当然,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也有禁忌,反映出各民族的不同信仰和观念。印度佛教徒不吃牛肉,因牛肉是力量和精神的源泉,于是吃猪、羊、鸡、鱼虾等。反之,伊斯兰教徒和正统犹太教徒不吃猪肉而吃牛肉。匈牙利人除夕忌食飞禽和鱼类,不然幸福就会像飞禽和鱼那样飞开和溜走。伊朗人不吃无鳍无鳞的鱼。美国至今还有人迷信只有在带“R”字母的月份,才可吃蚝,其它月份要忌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在亲人死去的忌日里不可吃肉。现在某些野生动物,尤其是濒临绝迹的动物和稀有动物成了猎奇者的盘中餐,还有残存的饮食中的陈规陋习(如残忍的吃猴脑习俗),既是动物也是人类的悲剧,这才是人类饮食文化中的最大禁忌。
4.动物与姓氏
世界各民族的姓氏与动物的联系也很紧密。北美易洛魁人崇拜的图腾是动物,于是以狼、熊、龟、海狸、鹿、鹰等作姓氏。古代华夏民族也崇拜动物图腾。《列子》中讲述黄帝率领熊、罴、狼、虎、豹等与炎帝开战,这些动物很可能是传说中保留下来的氏族图腾的遗存。黄帝姓熊,舜的祖父叫蟜牛;周王族的图腾是鼋,因此有学者认为姓氏是图腾崇拜的产物[8]。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命名习俗。非洲布吉苏人和卢希亚人要请长老或巫师给婴儿取名。男婴则牵来一只绵羊,女婴则捉来一只公鸡。长老或巫师怀抱婴儿反复呼叫其家族中一大串祖先的名字,呼到哪个名字绵羊或公鸡叫就给婴儿取哪个名。其命名方式隐含着个民族的传统历史和宗教信仰等历史文化,透露了家庭的兴衰及对后代的期待。
汉文化中,男子命名多以威武雄壮富有神奇力量的动物名称,如陈龙、张鹏、李虎等;女子用凤、燕、雁、鹃等禽鸟的字,体现了中国男子的阳刚之美和男权主义思想及女子温柔典雅的审美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西方男子命名的选择趋向由于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性格特征不同而与中国男子不同。西方人崇尚勇敢好斗的品格和气质,不同于中国男子的儒雅含蓄,于是Haggard(哈格德,“悍鹰”)、Rudolf(鲁道夫,“狼”)、Woodcock(伍德科克,“飞禽”)、Arthur(阿瑟,“雄熊”)、Leo(利奥,“狮子”)等常见于人名,连取绰号也离不开动物,如“狮子”、“鸵鸟”、“大象”是坦桑尼亚人常用的绰号。秘鲁人喜欢以绰号相炫耀,“大嘴鸟”指基督教人民党1980和1984年总统候选人贝多亚·雷耶斯;“大猫头鹰”是副总统哈维尔·阿尔瓦的绰号。这都反映了该民族开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5.动物与风尚礼仪
不同民族生活中的风尚礼仪大相径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动物在其中有不同的语用意义和象征意义。欧洲许多国家过年的习俗都与动物有关。匈牙利人在元旦赠送两件礼物:一件是镀金镍币,另一件是内侧绘有一头小肥猪的瓶状玻璃器皿,并写有“祝你新年幸福”字样,这样猪就成了传递信息的使者。在比利时农村,新年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牛、羊、猪、狗等拜年,希望动物来年给他们带来幸福。相比之下,东方的亚洲国家过年的习俗与动物就没有多大联系。
在一些地方生孩子的奇俗与动物也有关。太平洋瓦利斯群岛的居民崇拜猪,家里添了婴儿要杀猪庆贺。在西萨摩亚岛,妻子临产、生孩子和满月,丈夫要分别杀三头猪庆贺。墨西哥的瓦哈长州居民祝贺婴儿出生的礼物却是一只鸡。在中国生孩子当然也要送鸡,但这主要是让孕妇补养身子而非它意。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宠物,猫、狗、鸟等五花八门,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这实际上是动物崇拜的一种反映。狗在巴黎堪称特殊阶层,市政府雇专门清洁工80名,每年开支达300万美元。为狗服务的食店、衣店、澡堂、美容院、医院、厕所生意兴隆。专业狗兽医550名,“狗中心协会”有狗的档案,狗刊《3000万朋友》发行16万份。1899年建成的狗坟是一个500米长、100米宽的美丽林园。狗坟用大理石砌成,上面有编号、狗名、生卒日期,有的有狗塑像、墓志铭等[1](P.320),实在是荒唐可笑。巴黎街头流浪着无数的穷困潦倒者,他们的价值不可与一条狗同日而语。
将动物作首饰也算是奇特的文化现象。墨西哥的乡村妇女用金丝银线将蜥蜴扎起来,当簪子插入发髻作为时髦装束。西班牙妇女把萤火虫用细纱布包住系于发辫或戴在头上,到了夜晚胜似珠宝首饰。喀麦隆妇女用拔去毒牙的活蛇做耳环。东方菲律宾妇女喜欢佩戴当地的虾虎鱼,将其装入特制球形小鱼缸悬挂于耳坠。可见,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动物有不同的审美观念。
中国有12生肖属相,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外国也有属相。越南的属相动物几乎与中国一样,只是以猫代兔。墨西哥的属相有6种与中国相同:虎、兔、龙、猴、狗、猪,其余6种就不同了。印度的属相也与中国差不多,只是狮子代替了老虎,金翅鸟代替了鸡。
动物在不同民族的礼节中起着奇特的作用,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非洲的一些地方见面时首先要问对方的羊、牛或骆驼好不好,不同于其他民族问候的身体状况、是否吃饭或天气情况等内容。南非人常送远行者一支孔雀毛或鸵鸟毛表示惜别和祝愿。骑骆驼迎宾是毛里塔尼亚的习俗;骑马围住客人转圈,则是智利和阿根廷的阿劳堪人的迎客方式。这些习俗反映了这些民族日常生活中这些动物与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动物所起的作用。在社交和生意场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动物的好恶也应该有所了解。伊朗人喜爱狮子,东南亚人钟情大象,日本和港澳新马地区的人喜欢把12生肖的形象用于商品和包装的图案中。但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喜欢动物(如北非大多数国家忌狗)或将喜爱的动物乱用于商标图案中,如美国忌用珍贵动物的头部作商标图案,否则会招致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抗议和抵制。在西方黑猫被认为不吉利,因为巫婆的形象是头戴黑毡帽、怀抱大黑猫、骑一把飞帚、面目可憎的老太婆。于是,黑猫主凶的观念便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