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言语理解策略_言语理解论文

论言语理解策略_言语理解论文

试论言语理解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言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言语理解”是言语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言语理解”就是由“言”到“意”的转换。有的时候,作者将心中的“意”用“言”传递给学生,但言往往不能尽“意”,这就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去补充作者未能表达的那一部分“意”;有的时候,作者追求言外之“意”,故意留下空白,这就要求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填充空白,追寻作者的真意。而由“言”到“意”的转换,概括地说就是学生穿透“两层”(语表层、内蕴层)、出入“三境”(物境、意境、情境)的动态过程。即“语表层”给学生以丰富的言语信息,使学生有可能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层”(言语信息与学生生活积累的碰撞,导致对内蕴层的穿透):一是具体性,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与言语作品对话,通过想象充实空白,使言语作品内蕴的“意”变得充实和完整;二是体悟性,学生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言语作品,从而与言语作品产生共鸣;三是多元性,由于生活的不尽相同,加上学生个性、知识的差异和投入的程度不同,使言语理解呈现多元解读现象。“三境”是在穿透“两层”的过程中,首先由言语作品的刺激,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言语作品所营造的“物境”,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接着让学生进一步动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和体验言语作品的意蕴,从而进入“意境”;然后才有学生的深层介入和情感投入,进入言语作品的“情境”,在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与作者一起心跳。

一、言语理解是一种呼唤

言语理解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教师对言语作品的理解,更不是教师对教参的复制,而是要把学生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观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呼唤出来。通过呼唤,使学生通过言语作品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认识自己存在的处境、生命的历程和未来的使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自我意识和充满生命希望的人。

如教学《莫高窟》一文时,精心设计这样几个环节:①品味体验——欣赏了莫高窟壁画,再读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为什么?②对话追问——同学们,我们学会品味语言还不够,还要学会和课文对话,课文这样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的古人,他们描绘这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③美读感悟——你能把自己对莫高窟壁画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④想象说话——此时此刻,你站在莫高窟壁画面前最想做的是什么呢?这样的教学把学生从言语作品的语表层中呼唤出来,让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诵读、去品味、去想象,再现和再造言语作品的物境,从而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言语理解是一种体验

体验是学生和言语作品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学生与言语作品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全身心地进入言语作品之中;言语作品也以全新的意义与学生构成新的关系。我们知道体验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学生要穿透语表层进入内蕴层,必须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言语作品,从而与言语作品产生共鸣。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在语文教学中,经验和体验作为学生的两种不同的“经验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说经验是知识的积累,指向的是客观世界和真理世界,那么体验则是价值的叩问,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体验与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把学生置身于生活世界和价值世界之中,让学生去体味、创造生活的价值与意义。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授受知识和经验为主要任务,未能把握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首先,可向学生点化这篇课文处处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自豪与骄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迎客松的热情欢迎,陪客松的无私奉献,送客松的深情告别……其次,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像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再次,我们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使学生不再是言语作品的旁观者,而是走进言语作品并与言语作品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的最高境界。

三、言语理解是一种对话

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言语作品是一种语言,它像另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言语作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现实视界”与言语作品的历史视界不断融合,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并就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教师要帮助学生:①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感受言语作品,进行与文本的对话。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心体会,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③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言语理解是一种融会

言语理解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言语作品的视界,一是学生的视界。在言语理解中,学生和言语作品都有各自的视界,理解的任务就在于使学生的“现实视界”与理解言语作品所包含的“历史视界”相互交融,实现视界融会,形成一种新的视界,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学生穿透“语表层”进入“内蕴层”,从言语作品的“物境”进入“意境”和“情境”,其实就是学生与言语作品之间的视界融会。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言语理解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来视界的过程,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现实视界,形成一个新的视界,生成一个新意义的视界,从而在理解言语作品中理解人生和社会,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教学《雨点》时,从学生的现实视界出发: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多么美丽的春天,多么清新的空气,小雨点一边散步,一边在谈些什么呢?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让学生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最高境界。其间教师要善于引导、诱发,不断进行暗示,调动学生全身的感觉器官,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觉得仿佛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跃。这样的言语理解,学生和言语作品的视界不断地融会,从而进入了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新视界。

标签:;  ;  

论言语理解策略_言语理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