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外资银行在中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外资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主要调查发现
外资银行若想在中国市场发展,必须首先克服三大障碍,即来自监管、人才以及产品和客户的挑战。
(一)监管挑战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金融市场,外资银行都有雄心勃勃的未来计划。在其发展之路上,将面临三大障碍,能否克服这些障碍将决定其成败。监管仍然是最有挑战性、也是最复杂的障碍。多如牛毛的监管新要求所涉及的范围和复杂程度,可能使其一路荆棘,而不仅仅是几块绊脚石。
当地法人制银行的规定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已有20家银行得到批准,根据参与调查的外资银行的看法,如果政府允许,2011年前这个数字将超过50家。
外资银行认为成立当地法人银行的道路非常复杂和漫长。因此正确的规划和项目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批获准成立的4家银行已经开始迅速实施其发展计划。
虽然很多银行有零售经营的计划,以帮助满足人民币资金方面的要求,但很显然他们不会采取全面铺开、甚至将所有富人一网打尽的市场策略。大多数情况下,其进入策略将是针对特定目标的富人客户。也有一些例外情况,有些亚洲银行将目标锁定于母国居民,有些会完全放弃零售部门,还有一些将针对中小企业。
中等规模的外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显著。有些银行计划发行贷记和信用卡。但获得批准之路可能会非常艰难。例如,虽然大银行如汇丰之类可以顺利得到许可,但根据媒体报道,其他市场先行者的处境却艰难得多。
一些外资银行已经选择成立本地法人制银行,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会沦为二线银行。成立当地法人制银行耗资巨大。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而且每新开一家分行,就要额外增加1亿元。外资银行分行吸收中国籍个人客户的存款下限是100万元人民币。而且2008年对人民币和外币贷款的新限制(银行家称之为“配额”)已减少了贷款数量和利润。
银监会鼓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政策将对外资银行的网络分布产生影响。市场先行者,如花旗、汇丰和东亚银行早已在武汉、成都、南昌和长沙等地布局。外资银行可能会青睐一些中西部城市,那里的竞争不如上海和北京这样激烈。这种策略将有利于某些银行,这些银行从率先构建并有效支持其广泛网络中获益匪浅。
在此类城市的经营显然已经取得成功。2008年4月一则媒体报道援引东亚银行西安分行总经理的话,2007年该行已创造1140万美元利润。
向本地法人制银行的转变也推动银行进一步关注中小企业的机会。像联合商业银行(United Commercial Banks)之类的银行早已专注于这个市场,而这可能是那些中小规模的外资银行获取成功的领域。但在其他国家的经历表明,这个市场对外资银行而言,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二)人才挑战
外资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二大难题是人才需求。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新招员工数量大增。随着银行战略的推进,大银行拥有稳定和受认可的品牌优势,大量的涉及不同领域的升值机会也随之增加。
从负面影响来看,小银行可能无力承受这样的增长。这助推了整个银行业工资水平的系统性增长。这也引起了一些外资银行对维持一个较高服务水准的担心。服务水准仍是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一大区别,当然也有例外,如中资招商银行的服务就相当好。但随着中资银行对服务的提升(通常是受到外资战略伙伴的帮助),他们将构成更大的威胁。
在外资银行发展的下一阶段,员工的招聘、培训、挽留人才和薪酬至关重要。
外资银行正竭力提升自己的招聘工作,包括扩大招聘容量和提升招聘能力。银行更加小心翼翼地处理雇主价值观,从外部和内部投入大量不同的资源,以保证这些观点在招聘市场中听来不错。银行不仅更关注自身的吸引力,而且和在客户市场的作法一样,他们正竭力留住自己的员工,并仔细衡量员工表现、研究员工表现的推动因素。在很多银行,直接主管和经理在留住员工方面的作用受到考量。
就在对人才的争夺前所未有的激烈时刻,新劳动法推出,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必须加强其职能,处理更多的行政性工作,以妥善解决短期工问题和满足其他合规要求,同时承担更多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虽然中资银行正努力落实客户服务的理念,但要将理念深入植根于组织文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产品和客户挑战
决定外资银行成败的第三大障碍是产品的多样性和客户关系的发展和加深。这一因素与前两大因素紧密相关。
随着零售、公司和投资市场的发展,外资银行需要发挥其产品优势。这方面的进展与监管因素密切联系。如果外资银行被批准在中国推出其在发达市场已普遍运用的零售和公司产品,它们将迅速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和效率。同时也将加深与中国公司和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
由于中国正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外资银行可以成为连接两者的重要媒介。当中国企业实施其全球战略时,他们将从外资银行的网络和专业技能中得到帮助。
随着财富的增加,中国的高收入人群也可以从外资银行提供的广泛的投资建议中获益。
这三大障碍以及外资银行解决这些问题的灵活程度,将决定其未来三年的发展道路、进展速度和最终成功。如果WTO之后的金融改革精神能被所有人拥护,那么它也将使所有人获益。
此次调查主要关注于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问题和新问题。它是基于2005年和2007年的调查以及基于和42家银行的CEO、高管和分行经理的面谈。每次面谈时间大约在1小时左右,在今年4月和5月分别在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和天津进行。
二、市场环境
(一)未来员工增长率
42家参与调查的银行现有员工27,473人。相比2007年的10,000人,有了巨大的增长。四家最大的外资银行自2007年来增加了8700名员工。
2007年,参与调查的40家银行预计2010年前员工数量将达到35,685人。
2008年,参与调查的42家银行预计2011年前,员工数量将达到54,630人,这意味着在未来3年员工人数将有99%的增长。
(二)未来资产增长率
有25家银行提供了2008年的资产信息和对2011年前的资产预测。该数据不包括一家非常重要的外资银行,而且预测还受到现行贷款限额不明确的影响。2008年25家参与调查者的资产共计458亿美元,并预计在2011年将增加77%至1230亿美元。
(三)未来利润表现
有20家银行提供了2008至2011年的利润预测,其中有4家估计略有盈利,4家认为盈利丰厚。反映这些银行对其现有的盈利水平是满意的。
(四)未来零售客户增长率
有14家银行提供了2008至2011年的零售客户预测。
其中有2家在2008年的客户数为零。另5家银行有2000家或少于2000家的客户数量。这14家银行2008年的零售客户总计为241,600家,到2011年将增长463%,至136万。这个数字不包括四大外资银行中的2家,他们没有提供预测数字。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一些已经成立或计划成立的本地法人制银行,所预测的零售客户数字很小,只在5000至10000之间。
(五)未来高净值客户增长率
最后,14家银行提供了对高净值客户的预测。一些大银行仍然不愿提供或者无法提供数据。
预计高端客户将从现在的6815人增加至2011年的54000人。
(六)对中资银行给自身经营带来的挑战打分
外资银行被要求就16家中资银行的竞争力评分。一如2007年调查中所指出的,这些评分非常主观、而且仅基于参与调查的42家银行的看法。有9家银行的评分在5分以下。
(七)评价母行(Parent bank)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42家银行对其母行所给予的中国市场的承诺进行评分。2005和2007年的调查表明,支持的力度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支持力度在2008年更为明显。
42家银行中有18家银行对母行的支持程度给了满分10分。参与调查的16家本地法人制银行,对此的平均分是9.47。
当被问及什么因素可能改变母行的承诺,外资银行的回答各不相同。对加大支持的原因,一家欧洲银行认为是“对分行概念的取消”,而其他银行则认为是“监管的放松”。
对降低支持的原因,一些银行认为是中国经济下滑和未来监管方面的变化。一家北美的银行表示“中国经济过去还不足够强大,所以没有得到关注”;而另一家北美大型银行则表示没有任何因素可以改变对这个市场的支持。
(八)最希望放松金融监管和市场限制的领域
在最希望放松管制的领域中,排名最前的是外汇和贷款限制。这得到了所有国家和地区银行的一致认同。其他重要领域包括,允许进入基金市场、放松对外汇市场的管制、一个单一监管机构的建立、取消所有权比例限制、扩大人民币表内业务的许可、改变存贷比(这是指已实施了75%的存贷比限制)、信用卡和贷记卡的引入、自由选择扩张城市、提高监管的透明度、监管者以市场为基础的监管而不是官僚或者行政性的监管。
(九)中国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变化
主要有四大变化。监管方面:几乎有一半的参与者特别提到了2008年初监管者推出的贷款限额。欧洲和北美银行对这项业务发展限制持强烈批评态度。一家北美银行表示其美元融资限额被削减了60%。而一家欧洲银行表示自己因此被迫取消了一笔利润丰厚的大项目。一家韩国银行对短期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表示不满,而另一家韩国银行则对不断增加的准备金要求提出批评。一家亚洲银行认为合规要求日益增加。
货币升值:一些香港银行提到了由于货币升值,资金转入人民币账户的现象。人民币升值是监管者推出外汇贷款限制的背景之一。
资本市场的开放:北美和欧洲的一些银行提到了渐进开放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对冲产品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但也有银行认为,法律环境仍然支离破碎。另一家北美银行强调了股票市场的日益重要。各有一家法国和德国银行提到了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财富管理:一些银行提到了中国投资者财富的日益增加和其自身的日趋成熟。亚洲银行尤其意识到过去一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财富管理市场增加的机遇。一家欧洲银行表示新一代QDII产品将更为成功和重要。
其他变化:包括外资银行相互进入别人的“领地”、当地法人制银行带来的人才大战、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经济衰退)和对保持服务质量的日益关注。
(十)推动中国银行业变化的因素
推动中国银行业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仍然不是市场因素,而是来自监管的变化。这个结论与本调查报告中外资银行的回答相一致。
2007年,资本市场是第二大重要推动因素。2008年,本地法人制银行的成立被认为是第三大推动因素。成立本地法人制银行的决定对所有的外资银行都非常重要。正如本报告其他部分所指出的,外资银行认为如果不成立本地法人制银行,将会损害其未来的发展,即使是在目前发展较好的市场。
(十一)中国本地管理(China-based management)是否对中国的经营负责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39家银行中,有三分之二认为这早已是现实。但也有银行表示其业务管理为矩阵式结构。他们强调中国本地管理层并不全权负责中国的经营,而且这一情况在未来也不会改变。
一些银行表示当地管理层只对某些产品负责,也有一些银行认为中国管理层的负责事务日益增加。
亚洲区总部通常在经营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负有管理职责的管理中心通常都位于新加坡、香港或者东京。
(十二)中国银行业最困难/容易的方面。
最困难的方面依然是监管环境,紧随其后的是留住人才并使他们各尽其用。后者的重要性从2005年开始日益提升,几乎已于前者同样重要。随着外资银行努力增加其提供的产品,产品和收入的多样化也日益重要。2007年被认为无需担心的经济和市场波动性问题现在已成为需要考虑的困难之一,这反映了对全球经济衰退趋势日益明显的担忧。
(十三)对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打分
外资银行继续对中资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打了高分。
关于国内贷款市场,外资银行认为其国内同行在2007年的改善寥寥。信贷监督继续维持4分的高分。银行治理、董事的独立性和缺乏信息披露的评分也仍然居高不下。
最后在市场操作方面,主要的挑战仍是利率管制、贷款利润和产品多样化。一些外资银行也承认国内银行在这些方面已有所改善。
(十四)2008年员工的离职率
外资银行员工的离职率仍然是一个大问题。随着银行不断扩大分行网络、增加产品数量,员工从一家银行跳到另一家银行的威胁也随之增加。
例如,在一个新的、比如说西部地区成立新的分行就需要招聘一位新的负责合规的员工。这样的人才可能在内部并不能找到,所以捷径就是从对手处“挖”来一个。
有20家银行预计2008年的离职率将超过20%。而50%的受访者认为这个离职率将在未来3年保持下去。
(十五)对2008年不同部门的招聘难度打分(10分为最高)
最难招聘的人才是高级管理者、合规和财富管理人员。有一家银行表示“池子越来越小、高级管理候选人的资质令人担忧。”一家大型北美银行承认“人才储备并不充足是最大的问题”。一家法国银行表示“每个人都在抓狂”。
一些银行正在其母国开展一种新的毕业生招聘计划,即选拔一些来自中国的学生并将他们在母国培训,然后将他们派回中国。
前台和中间管理层的招聘难度也在7分以上。
财富管理和合规领域的薪水将大大上涨。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这些领域的薪水将增加30%以上。
有19家银行预期2008年其高管的薪酬将增加20%以上。
后台员工的薪资将上涨15%以上。在接受调查的33家银行中,有25家银行预期薪水增幅将在15%以上。
三、竞争和定位
(一)中国的外资银行市场是否过度拥挤
虽然有一些市场部门被认为竞争激烈,但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并不认为中国的外资银行市场存在过度竞争。2007年的报告中也是同样的观点。2008年,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低于3%,本地法人制银行所带来的新机会以及对未来放松管制的预期都会带来资本和零售市场的新发展,所以银行依然相信市场还存在很大的扩张空间。
这个观点和2005年报告形成反差,当时超过一半的银行认为市场已经过度拥挤了。
(二)外资银行是否将进入或离开市场
大多数世界一流银行已在中国立足。尽管如此,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外资银行将继续进入这个市场。预计新的进入者将有很多来自亚洲新兴国家。例如,过去几年来已有一些印度的银行在华开设分行。本次调查就有一位新成员,总部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第二大银行VTB,在20年的代表处生涯之后,2008年其在华成立了第一家分行。
另外,更多的北美和欧洲银行的加入也是可以预期的。受访者一致认可外资银行将继续涌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会有银行离开吗?有75%的人认为不会。这是因为有观点认为,一旦一家银行选择离开,若想在未来重返将很难被监管者批准。
(三)未来3年零售银行最重要的产品
三大最为重要的产品是按揭贷款、信用卡和投资产品。这与2007年略有变化,当时信用卡被列为首位。这表示银行将按揭贷款视为一个重要的“锚”,其他业务关系都可能以此为基础而开展。
有最大发展潜力的是人民币产品,但也有一些银行认为在每个产品领域都有外币产品的发展空间。
随着当地法人制银行的成立,观察这些银行如何推进这些产品及其市场反映,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四)未来3年批发银行最重要的产品
三大最重要的产品为利率掉期产品、货币掉期和结构性产品。这和2007年的调查一致。尽管近来对其他市场的证券化存有批评,有14家银行认为未来3年证券化将在中国发展。
(五)贵银行是否在2011年前有并购的打算
在42家受访银行中,大部分都有在未来3年并购的打算。各种金融服务公司是潜在的并购目标,包括证券、保险、财富管理、租赁和资产管理公司。
(六)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相对本土银行)是否会继续增加、不变还是下降
外资银行认为他们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将增加。有41家银行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中85%认为将会增加,有15%表示维持不变。
(七)对扩大中国市场规模的策略选择
关于未来的战略扩张,自身组织增长(organic growth)仍然是外资银行的首选。2007和2005年的调查中,和股份制银行合作是第二位选择。但可能是由于这样的机会日益减少,这个选择在今年下滑至第三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成立一个新的金融机构。在成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方面,一些银行提到了成立租赁公司。一些银行提到收购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
(八)2008年和未来3年的收入增速
尽管在成长之路上存在监管的障碍,银行仍然预期未来几年收入将大幅增加。大多数银行2008年的增幅将持续到2011年。很多银行预期年增长率将达到40%~50%。
有9家银行预期2008年收入将翻倍,有4家银行预期2011年收入将有100%的增加。
预期2008年收入将增加100%的5家银行认为,2011年其增幅将调整到25%~60%。
(九)过去3年贵银行的盈利是否大于、持平还是低于预期
几乎所有的银行都表示过去3年,其盈利超过了预期。虽然有几家银行表示他们刚刚收支相抵,另外一些银行提供了中国业务经营良好的数据。与2007年的调查相比,2008年受访者对其过去表现的满意度提高。
(十)未来3年利润将高于、持平还是低于目前水平
虽然在经济、人才竞争和监管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只有2家外资银行认为其2011年的利润水平将低于目前水平。
(十一)过去3年银行在不同业务领域的盈利情况
2008年的盈利模式与2007年有相当多的一致性。有6家银行认为在零售银行方面将略有赢利(marginal profitability),而3家银行表示将有一定盈利(profitable),1家银行表示将大幅盈利(very profitable)。公司银行、债券和贸易融资仍然是外资银行赢利的三大重要来源。这三大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是仅有的被认为超额盈利(extremely profitable)、资本回报率超过30%的业务。
关于财富管理业务,3家银行认为略有盈利,6家银行认为有一定盈利,仅有1家银行认为大幅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