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慈善参与的主体_中华慈善总会论文

论当代中国慈善参与的主体_中华慈善总会论文

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当代论文,慈善事业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0)03-0082-06

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中介组织,以社会捐献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基础,它属于社会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民间慈善事业正是当代社会得以化解诸多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慈善事业不仅能有效地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对处于困境而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更多的来自社会的援助和关爱,促进社会的安定,减少社会贫困现象,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而且,慈善事业还能直接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全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慈善事业正是以其独特的功能,发展成为一种由民间推动并能够获得政府支持的国际性潮流。

中华民族素有积德行善、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同情弱者、济世为怀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儒家讲仁者爱人,佛家讲慈悲为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慈善道德积淀。与古代、近代的自发、分散、随机性的慈善活动不同,现代慈善事业有社会化、经常化、规模化的特点,突出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广泛参与性。慈善事业是社会性事业,而非单个的慈善活动和个体的慈善行为,只有社会性的慈善行为才真正构成慈善事业的主体。既然是一项事业,而不是个别的零星的活动,就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来运作,以保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最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慈善资源,同时面向所有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并保持它的经常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

近十年来,伴随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面对贫困人口、灾民、孤老残幼、失业人口等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困需求,我国国民的慈善意识再度觉醒,民族优秀传统与道德逐渐回归,慈善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事慈善事业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不断涌现。

在进行了调查、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

1.专门的慈善机构

我国最大的慈善机构当属中华慈善总会。她是由热心慈善事业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志愿参加的全国性非营利公益社会团体,共有团体会员82个。其宗旨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个人和困难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中华慈善总会是在著名的大慈善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最先提议下于1994年正式成立的。她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她把筹集善款、扶贫济困、紧急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公益慈善援助等作为其主要任务。1995年起正式开展慈善募集和社会救助活动,其援助原则是根据可筹集的慈善资源,首先选择社会脆弱群体中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和极贫地区人口为援助对象,优先选择与受援对象需求有密切关系和持久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中华慈善总会开创的第一个慈善项目是为患唇腭裂的孤儿做矫治手术,美国埃克森有限公司提供了第一笔捐款,项目从山西大同做起,逐步扩展到西北、西南的贫困地区。由于有后续捐款的支持,这个原计划实施3年的项目被一再延长,成为长期项目,它给福利院患有唇腭裂的孤儿和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中的唇腭裂患儿带来了福音。截止1998年底,中华慈善总会筹资共计400多万元,为3500多名患有唇腭裂的儿童实施手术,并全部获得成功。[2]中华慈善总会现又与美国的慈善组织“微笑列车”达成意向,在3年内给全国所有唇腭裂患者施行缝合手术。[1]

从1997年4月到1998年8月,中华慈善总会在甘肃干旱贫困地区实施“慈善雨水积蓄工程”。这项慈善工程共资助12767个缺水农户,建成13226口水窑,硬化116.98万平方米集雨面,解决了榆中、定西、会宁、正宁、秦安5县28乡136村58395人和58002头牲畜的饮水困难。[3]这里的百姓感激中华慈善总会为他们引来了慈善之水、爱心之水、救命之水。

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先后为1995、1996、1997年的全国性水灾、青海、内蒙雪灾、云南丽江地震、宁蒗地震和张北-尚义地震灾区筹集善款,实施紧急救援。特别是面对1998年夏秋之交长江、松花江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华慈善总会紧急动员,举办多种活动,掀起了抗洪募捐活动的高潮。截止1998年底,中华慈善总会自身接收了3.6亿元捐款和价值3亿元左右的物资,全部送往灾区。[1]这批款物有力地支援了抗洪赈灾和重建家园工作,为政府分担了忧患。从此中华慈善总会这一慈善组织开始家喻户晓,全国的慈善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南京爱德基金会作为民间慈善机构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德基金会是1985年春由中国基督教的丁光训主教、韩文藻先生、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共同发起创办的纯粹民间性质的慈善团体。爱德的宗旨是:把散布于海内外的一切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纳起来,再通过爱德的运作,全部用于最困难最需要发展的边缘地区,向最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和温暖,起到“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作用。在爱德基金会博爱精神的感召下,大量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来自海外友好的基督教团体和个人。爱德基金会成立15年来,从海外友好人士及团体那里,以民间对民间,筹集来的资金已达到3亿4千多万元人民币。[4]这些资金全部急人所急,雪中送炭,帮助了那些亟需帮助的弱势群体。

爱德基金会开展的慈善项目遍及全国28个省区。仅1998年,因长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爱德募集的海外捐款就达1100万元,全部送往灾区。爱德在甘肃、广西、贵州等贫困地区帮助百姓打井,建成大小饮水项目308个,小水窖2万多个,还有其他水利项目90项,建电灌站、建小型水力发电站、发展家庭沼气4000多个,其余大型综合项目9个。爱德还开展了农村妇女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项目,建小学40多所。为缓解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甚至无医无药的状况,爱德至今已为贫困地区培训了2.1万名初级医生和2000多名县级眼科医生,还聘请大医院的在职或退休的专家,成立定期下乡下点义诊的爱德巡回医疗队,为青海牧区筹资十多万美金购买了配有一流设施的流动手术车,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万余例。爱德还帮助了近2000余名盲童接受义务教育,为500多名成年盲人提供家庭康复服务,对麻疯病患者实施特殊关照,并完成了对800多名患小儿麻痹儿童的特殊治疗矫正、康复和教育。此外,他们还对25所儿童福利院、敬老院进行定期性资助。国内受助地区的人民把他们当做改变命运的恩人、贵人,国外资助者也赞誉爱德基金会的工作不但对那么多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架起了理解与友好的桥梁。

2.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的组织

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的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社会团体。红十字运动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战地救护,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个红十字组织诞生,至今已发展到175个国家,成为全球性的运动。1965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2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决定将“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等七项原则作为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类生命,为所有受难者提供救援”这种人道主义原则,是红十字运动之根本,其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红十字组织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最有影响的国际三大组织(联合国、奥委会、红十字会)之一。

1994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依法修改了会章,改卫生救护、社会福利团体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聘请国家主席江泽民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她同地方各级红十字会互助协作,共同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慈善事业归根结底是人道主义事业。而人道主义也正是红十字组织的宗旨所在。人道、博爱、奉献是红十字精神的灵魂。红十字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无偿捐赠,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红十字会是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又一支生力军。她通过备灾救灾、卫生救护培训、组织群众参加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的现场救护、参与输血献血、开展人道主义社会服务活动、兴办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社会福利事业及经济实体,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执行着人道主义职责,也推进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中国红十字会实施的博爱系列工程即救援工程、生命工程、爱心工程,协助政府进行社会救助和服务工作,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事业的亮点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当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红十字会的救援工程即大力开展救灾行动,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每当遇到突发事件、意外伤害时,红十字会的生命工程会及时救人于危难,使其转危为安;当孤老病残者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红十字会的爱心工程为他们送去温暖、献上真情,为他们排忧解难。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高尚事业,在社会各阶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是人道主义这一共同的思想基础把慈善事业和红十字事业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红十字会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3.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盈利性公益社会团体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3月。她是以弘扬人道主义、为残疾人服务为宗旨的全国性的社会福利团体。其任务是:宣传人道主义,呼吁社会关心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改善残疾人状况,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争取立法机关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筹集、管理和使用残疾人福利基金;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事业的各项业务工作;组织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国外友好团体和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友好往来和相互合作[5]。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于1988年3月。她是亦官亦民的全国残疾人事业团体,由各类残疾人的代表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她既是残疾人共同利益的代表,又为残疾人服务,同时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残疾人事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一个综合性的事业团体,把代表功能、服务功能和一定的管理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政府、社会与广大残疾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相继成立了地方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残疾人联合会作为从事残疾人事业的主要组织机构,在一定范围内也在从事面向残疾人的慈善事业。

残疾人实际上处于社会分层的最底层,身体残障减少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劳动就业方面处于竞争劣势,收入普遍偏低,因残致贫比例较高,全国贫困人口中近一半左右是残疾人及其家属。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困难最不幸的弱势群体。

残疾人工作中有一部分就是针对贫困残疾人展开的救助工作,这种以贫困残疾人为救助对象的活动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慈善的性质,它通常是由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卫生部门以及国内外慈善组织合作推动的。比如,国际狮子会俱乐部协会会同我国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就是一项典型的慈善服务活动。国际狮子会俱乐部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的慈善服务社团,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向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增进友谊,维护和平。1990年,国际狮子会发起“视觉第一”行动,筹集1.66亿美元用于全球的防盲治盲工作。

在国际狮子会的资助和中国残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通过政府、眼科医务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预期达到以下目标:①近期目标:1997~2001年施行175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初步普及防盲治盲知识,有效开展预防工作;到2001年达到每年进行45万例的手术能力,初步控制新生白内障致盲。②远期目标:2002~2006年施行250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并于2006年达到全国90%的县有手术复明机构或眼科,基本具有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能力,使白内障致盲得到有效控制。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实施虽然从资金来源上仍有政府支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慈善捐赠,但慈善组织在这一项目的立项、组织实施、登记统计、检查验收、项目监督、项目评估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项对中国残疾人康复影响深远的复明工程是残疾人联合会与慈善机构合作从事残疾人慈善事业的一个成功范例。

在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她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于1989年3月联合创办。其宗旨是:争取海内外关心中国青少年事业的团体、人士的支持和赞助,促进中国青少年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促进国际青少年间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百姓对青基会的认识源于在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于1989年10月开始启动的由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旨在通过动员海内外力量,资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继续小学教育,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协助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希望工程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结对资助失学儿童继续小学教育和捐款援建希望小学。这项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各界的踊跃参与。

希望工程实施10年来,先后有1亿多人次捐款,募集资金累计17.82亿元人民币,已经救助220万名因贫失学少年儿童重返校园,为贫困地区援建7500多所“希望小学”,为农村小学捐建1万套“希望书库”、2000套“三辰影库”少儿音像制品系列及配套录放设备,培训和表彰了6000余名乡村小学教师。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希望工程进行效益评估后得出了结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希望工程,已经成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提高了贫困地区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降低了辍学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成绩显著。希望工程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办教育的新路子。1998年,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比例已经成功地降到了1%以下[6],希望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尽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算不上一个纯粹的民间慈善组织,但希望工程在集社会之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保障儿童的教育权方面堪称典范。希望工程在中国慈善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举世瞩目。希望工程的资金来源完全来自社会善良人们的捐款,它的受助者又全是贫困乡村的贫困无助的失学儿童,它的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是基金会这样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希望工程是中国最大的一项慈善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客观上积极推动并参与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尤其是慈善教育事业。

工会妇联组织也通过组织实施一些具体的慈善工程,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如陕西省妇联和陕西妇女发展资助委员会联合组织、发起的“红凤工程”,就是一项倡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资助本省贫困女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高教扶贫工程。陕西省妇联通过和媒体的合作及多渠道的工作,使“红凤工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截止1999年6月底,已有8家企业、单位和158名个人共资助贫困女大学生250多名,受助率为56%,筹集、落实资金约100万元人民币,资助人已扩展到全国更多的城市乃至国外。[8]又如西安市总工会于1999年3月启动的“西安市特困职工子女社会助学”活动,被誉为“送温暖工程的新举措”。截止1999年8月底已资助了800余名特困职工的子女就学,1999年秋季开学前夕,又有近200名孩子和热心人结成了助学对子,有的还建立了长期助学关系。[9]

慈善事业从产生就与宗教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在当代慈善事业中,仍有宗教团体或与宗教相关的团体加入,如在中国已有八九十年历史的基督教青年会。该组织是一个提倡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团体,属基督教外围组织,诞生初始,是以宗教活动为主,发展到今天已经包括了文化、教育、娱乐等多样化的民众性活动,参加基督教青年会的,不一定是基督徒,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昨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明天的青年。即不分信仰、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一切有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的人。基督教青年会以《圣经》里“非以役人,乃役以人”(注:人活着,就得为他人服务,就得为人间的爱、正义与真理服务。)的教导为会训,这与以帮助他人为己任、善举济世的慈善精神完全一致。基督教青年会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一个: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根据国际间基督教和青年会的惯例,他们的工作特别着重于面向社会的脆弱群体,即老弱病残者。目前全国有10个城市有基督教青年会。80年代初,随着宗教事业的恢复,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也得以恢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基督教青年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开展一切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社会服务工作。如上海市基督教青年会积极投身社区服务,深入社区帮居民和老人分忧解愁;开展教育工作,包括青少年业余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进入90年代以来,他们将下岗待业职工也纳入工作对象之中,成立职业介绍所,免费无偿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并积极开展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工作。西安青年会资助蓝田县辋川乡山底村建了一所青年会小学,还在延安地区为200名失学儿童助学。上海市青年会在南市区开展了帮助贫困家庭的活动,给1000户烈属每户捐献了一个电器。上海青年会还同黄浦区疗育院结成对子,除每年在财力上资助他们数万元之外,还专门派人去疗育院作帮助弱智儿童开化智力的工作。

慈善活动不仅局限在为社会中不幸的困难的人群捐钱捐物,还包括为社会脆弱群体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尽管基督教青年会是倡导社会服务的社会团体,并非纯粹的慈善机构,但青年会面向社会脆弱群体,为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下岗职工等提供多种服务,还有大量志愿者、义工积极参与青年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应该说,基督教青年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当代慈善事业做出了贡献。

此外,老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以及佛教协会等宗教团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慈善事业。

在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中,还活跃着一支充满朝气的富于奉献精神的青年队伍——中国青年志愿者。1993年底,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1994年12月,全国性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由中国共青团组织发起的以青年参与为主体、志愿服务为手段的社会事业。它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穷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互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起步时间虽然不长,但已经在帮困扶贫、扶孤助残、抢救救灾、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

集结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下,青年志愿者从事着多种社会服务,也包括为社会特殊困难群体服务,亲身参加各项慈善活动。在贫困山村学校的讲台上,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班及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的课堂上,在大大小小的慈善募捐活动中,在赈灾募捐的工作现场,在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在残疾人和特困户家庭,在最需要他人帮助的地方,都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青春的热情、无私的奉献,为我们的社会发出光和热,为特殊困难人群送去温暖与关爱。

如果说,在当代慈善事业发展中,捐赠者付出的是金钱或物资,那么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的是他们的精力、时间和劳务。金钱、物资也罢,时间、精力也罢,同样是慈善事业中最可宝贵的爱心善念的表达,是我们这个社会中弥足珍贵的慈善资源。

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的一个子系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补充。一部分人有实力去无偿帮助贫困的人,一部分人又需要社会救助,而国家又因财力有限不能包揽全部社会救助事务。这就呼唤着社会互助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救助的补充必然应运而生。

慈善事业不同于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和实施主体不是政府,而是民间公益社会团体,是社会中介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慈善组织的职能就是充当捐助者与被捐助者的中介,最大限度地培植、开发、挖掘和利用社会的慈善资源,通过举办各类慈善公益事业,去救助那些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在我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中,其参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慈善机构和人道主义救援组织是核心力量,这包括了中华慈善总会及地方慈善协会、其他民间慈善团体和红十字会。慈善组织和红十字组织在开展慈善事业方面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其次,其他非盈利性公益社会团体、某些事业团体、宗教组织也在不同程度上,或面向所有社会脆弱群体,或针对特定困难群体,参与了慈善事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慈善活动。这些公益社会团体及组织是我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他们的存在以及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开发、利用了社会的慈善资源,推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0-04-10

标签:;  ;  ;  ;  ;  ;  ;  ;  ;  ;  

论当代中国慈善参与的主体_中华慈善总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