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海大学为例
◆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16
摘 要:目前,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高校扩招、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等,但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青海大学经管类专业面临与省内外其他高校竞争的压力,近年来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专业过多及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直接制约着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经管类专业的设置与优化问题,对解决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需求 经管类专业 调整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威胁,如何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产业的需求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人才的培养在高校是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的,因此,高校专业发展更深层次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就业。
青海大学经管类专业近年来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专业过多、特色不明显以及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直接制约了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经管类专业的优化调整问题,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海大学经管类专业设置状况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主要承担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目前,财经学院是整个青海大学专业设置最多的二级学院,共有16个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获批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获批建设省级特色专业。管理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经济学科拥有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点。
1.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现状。
经济学科主要涉及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包括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贸易学和统计学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区域经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经济学科涉及3个系,即经济学系、财政金融系、贸易经济系,共设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
管理学科涉及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工商管理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管理学科涉及4个系,即工商管理系、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旅游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共设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11个本科专业。
2014年青海省发布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及学科专业结构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根据调整意见,学院现有的16个本科专业中,属于减招、限招或隔年招的专业有8个,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统计学、行政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和电子商务;属于停招专业有3个,即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在青海大学做强工学、做精医学、做优农学、提升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类学科面临巨大的专业调整压力。
2.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经管类学科在专业布局方面有所调整和优化,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课程和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扩大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力,但从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专业扩张速度过快。
1999年以来,青海省将学科专业调整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调整,采取调整合并等多种手段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新专业。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经管类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大部分专业陆续申报并获批设立。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2002年以后又相继获批了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管理科学、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新专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在新专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过于关注专业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专业办学的条件,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都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设置趋热趋同。
在与其他高校竞争的过程中,为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现有的16个本科专业中,除财政学专业为独有的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均与省内另两所普通高校雷同,如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在三所高校普遍开设。青海大学经管类专业建设虽有自身的特点,但总体来说特色不够鲜明,发展目标不够明确,趋热、趋同现象比较严重。
(3)专业教师不足与学生规模较小并存。
从专业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情况来看,一方面专任教师不足,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部分教师同一学期需要承担两门及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除会计、财务管理、金融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学生人数则较少,整个专业学生规模不大,进而影响了整体办学效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学校强势推进工科发展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学院目前专业设置过多,专业划分过细,教学资源布局过于分散,使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效应未能有效体现出来,学科专业的集聚效应尚未显现。
二、青海省产业发展对经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青海省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1年的14.91∶41.67∶43.31发展为2014年的9.4∶53.6∶37.0,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从近几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变化趋势来看,第二产业增加值虽然仍占据首位但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表现出上升趋势,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拓宽了青海省的就业渠道,为更多吸纳劳动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表1)。
表1:青海省按三次产业划分的GDP结构变化表(2001-2014)(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5)》。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行业众多,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能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有较大的就业容纳力。数据显示,2001年青海省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为59.64∶13.27∶27.09,到2014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演变为36.60∶22.90∶40.5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就业增长迅速,从业人数从2001年的77.8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26.92万人,增加了0.63倍。从目前青海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已经出现第三产业超过一产、二产成为劳动力容量第一大产业的趋势(见图1)。
图1:2001-2010年青海省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5)》。
2.青海省产业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与预测。
(1)近年来青海省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由于青海省每年录用大学毕业生人数很难得到准确的具体数据,但是《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对“各地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一个来源就是“本期介绍成功人数——高校毕业生”。虽然这一统计数据不能完全反映青海省接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因为存在一些其他渠道就业情况,但是这一指标能涵盖当年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能反映青海省就业毕业生需求趋势,所以也在合理范围内。
表2:青海省通过公共就业服务介绍成功的高校毕业生情况(单位:人,%)
由表2可知,近年来青海省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青海省每年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介绍成功高校毕业生人数由2010年的11957人下降至2014年的4053人,大约是2010年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趋势与全国大体相近,但比全国数据下降幅度更大,进而导致青海介绍成功人数占全国比例也大致呈现逐年缩小趋势,五年来比例大约下降了两倍。
(2)青海省大学毕业生需求数量预测。
就业弹性法可以对毕业生需求数量进行预测。先进行基本假设:2015-2020年每年GDP增长率可以出现低、中、高三种情况,根据目前GDP增长率发展趋势和大体水平,预测分别为5%、8.5%、12%;根据当前五年大学生就业弹性及变化趋势,将2015-2020年大学生就业弹性假定为-4。
计算公式为:高校毕业生需求量=(GDP增长率×大学生就业弹性+1)×上年公共服务介绍成功高校毕业生。在此基础上预测青海省高校毕业生2015-2020年需求量。
表3:青海省大学毕业生需求量预测值(单位:人 )
由表3可知,2016年青海省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数量约为1096至2594人,而2016年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人数是12787人,毕业人数远远高于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致使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3.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预测。
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一般情况下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工作,我们预测社会对高校经管类毕业生需求时,可以假设经管类毕业生全部从事第三产业,这样便于我们计算和预测。根据上述表3预测的青海省大学毕业生需求值,对照发达国家就业结构的标准,可以计算出青海省大学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即为经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数。按照塞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就业结构的标准,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三次产业的合理就业结构应该为24.2∶32.6∶43.2。我们假设毕业大学生不进入第一产业,因为第一产业比值持续降低,农村劳动力还在持续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合理比例为32.6∶43.2,根据上述假设,第二产业录用毕业生43%,第三产业录用57%。这样可以结合表3预测的青海省大学毕业生需求值,算出2016-2020年青海省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
表4:青海省经管类毕业生需求量预测值(单位:人)
由上述需求量的预测可以看出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存在很大的差距,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这也警示高校未来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管类专业设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调整理念,提高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三、青海大学经管类专业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1.结合社会需求制定专业发展和建设规划。
根据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从青海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出发,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制定经管类专业发展和建设规划。规划既要体现专业布局的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根据青海产业发展的实际,经管类专业设置要紧密结合旅游产业、绿色产业、金融产业、会展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形成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2.优先发展与特色服务业相关的学科专业。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将重点支持包括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与中介、商贸餐饮、房地产、旅游、文化体育、社区服务和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将逐步转向现代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培养各类服务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学校应将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先配置到金融保险、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等专业,将这些专业办强办精,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对人才的需求。
3.促进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道路。
从我校经管类专业的现实来看,对办学历史较长、教学力量相对较强、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加强专业的改造,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调整课程设置等措施,培养高端财务管理人才,满足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对专业面过窄、社会需求量较少的专业,可通过招生数量、隔年招生、合并等多种方式予以调整,如国际经济贸易、管理科学等专业就可以合并到经济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中,使学生可以接受更宽泛的专业教育,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加强特色专业品牌建设。
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省级特色建设专业,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需要进一步健全特色专业的孵化和培育机制,大力扶持和重点建设金融学、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有一定办学基础、特色鲜明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的专业。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办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已成为青海省具有较强实力的学科专业。因此,应围绕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升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力、推进“两新三区”建设进程等任务,继续强化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以此为专业建设带来良性循环。
5.培育专业群实现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在专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应力求实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避免只注重专业建设而忽视学科建设,或者只注重学科建设而忽略专业建设,出现学科与专业发展中的“跛足”现象。在现有经管类专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应在巩固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金融类、企业管理类、财务会计类等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形成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优势,使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论文作者:刘尚荣 杨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青海省论文; 专业论文; 需求论文; 产业论文; 青海论文; 类专业论文; 学科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6期论文;